分享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笔记(以正治国)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国用正道,用兵出奇制胜,以无为无事取信人民,我怎么知道要这样做呢?以此,天下禁忌避讳越多,人民就越贫苦,民间兵器多了,国家就混乱,民间奇淫技巧多了,各类奇货杂物就滋生,法律法令频发,强盗贼匪就多。所以圣人说“我以无为治理人民自然化解,我好静人民自然步入正轨,我无事人们自求多福,我无欲无贪人民自然淳朴”。

本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治国在“道”经第三、十、十三、十九、二十六、二十九章都有表述,核心是无为而治,使百姓返朴归真;按文字逻辑,从德经角度治国理事,以正治国是阳,以奇用兵是阴,以无事取天下,正道治理、以兵扶植,二者不可缺一;如以奇治国,以正用兵,本末倒置必大乱。

论语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政治没有固定的解释,就传统思想是以正言、正行、正思、正大光明的行使政权;如果用“奇”必会天下大乱。春秋时期,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可使国家昌盛吗?”孔子说:“君主爱护臣子,关心他们,上下一心,国家可以兴旺。”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吗?”孔子说:“不全对,君主一句话下边不提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就会走向灭亡。” 常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即是顺应民心、尊重民意。

以奇用兵。兵者诡道也,出奇制胜,兵家是以战胜为核心。历史著名的宋襄公泓水之战:宋国军队于泓水北岸布好阵,完全可打败楚军,宋襄公遵照先秦时期“不排阵列不战斗”的观点,楚军渡河中、渡河后未列阵,均未进攻,最终战败。战国时期,以奇用兵成了兵家以战为目的,这是战争思想的演变。但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为之。

兵为应急应机之事,以毒攻毒、以战止战、针锋相对,都是权宜之策,不能恒久,所以“有道之士不为也”。孙子兵法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战争、人与人争斗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从道德经中以奇用兵有具体可参考,如第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些都是原理,加以发挥就是效法道的“以奇用兵”。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从“多忌讳、多利器、多伎巧、法令滋彰”,都是物极必反的状态。透过现象看事实,就是经文所说“我怎么知道要这样做呢?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的忌讳必然出自统治者,多忌讳必然是有为所致;忌讳越多产生的繁杂越多,而人民要为此承担行为结果,有类似内耗内损的意思。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民间多了兵器,就会有盗贼土匪多起,国家衰亡都是从局部动荡开始,老子从“民多利器”视为国家混乱的毫末,人人自危、人人自保,本能就是用“利器”防身护己,以备不时之需。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出现,国家就处在混乱之初。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庄子·天地篇讲到:子贡见一丈人用瓦罐浇菜地。就说:“有名为槔的机械浇灌快捷省力”,丈人笑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这则机心的故事,从近代鸦片战争中可窥一斑,朴实无华必然少机心,抱朴守拙是近于道,而“兵”的落后,注定了清朝覆灭和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但道德经涉及“兵”的思想,也是警示提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而不属于“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范畴。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结和上述考虑,圣人“无为、好静、无事、无欲”,以便达到“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也是无为而治的表现。

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是让人民自主,也是发挥民主自治,民主管理、决策、监督、选举等。

我好静而民自正:万物循环往复是遵循秩序,而时空就是保持“静”的状态,任万物生灭,我好静就是给予人民时空,给予人民自正的外部条件。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不做无谓之事,天下安定和谐,人民会逐渐富足。只要世界和平,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只会愈来愈多,所以统治者无事,天下只会富裕。

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欲民心不乱,心不乱则趋向人心质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