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57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5-12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内容简要: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这三句话是老子治国平天下最核心的纲领,三个词语“”正、奇、无事”是纲领当中的三个关键词。

以正治国,如同日月运转,四时周流不息,各安其位,各施其正;天下就像那台机器一样和谐运转,不断产生着他应有的价值,这个就是正。《周礼》、《礼记》里记载以前的官位是按照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来设置的,现在(的官位)也有那个影子在里面,因为这是效法自然,所有人都各安其位,也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素位而行”,把每个位置定好,看看这个位置需要什么样的人,人能不能匹配,这个事情称之为“和”。

现在企业管理是看流程能不能走得通,走得顺,流程上的人职责明不明确,胜任度怎么样。如果流程走得很顺,职责很明确,胜任度也很高,那这个企业管理得很好;如果经营方向也是正确的,那这个企业一定是没有问题的。这就要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用兵是来纠乱的,有乱才有用兵,不乱是不会随便用兵的。兵就是药,人只有生病了才吃药。人如果生病了,寒的用热的来治,热的用寒的来治,虚的用实来补,实的用虚来泄,这就叫“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相对,就称之为奇。

以奇用兵,是用偏颇的对立面使它回到中和的状态,这称之为“奇”。老子说:“兵者不祥之气,非君子之气,不得已而用之”。兵法是要能发现偏颇之处,然后解决偏颇之处,不能以“兵”为常态。“兵”是解决“奇”的问题,叫“以奇用兵”(兵法里面也说“出奇制胜”,那是另外一个角度)。所以奇正相交,就像阴阳相随一样,是循环无端的。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他要有正的基本面,还要有“发现奇,解决奇”的洞察力、能力和魄力。所以一个好的管理者就是在正奇之间保持平衡。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保持奇正的平衡,就是把管理做好。

以无事取天下。无事是奇正平衡达成后所形成的状态。要让外面无事,最关键的还是要自己内心无事,内心要知道、要无为、要无欲。老子一直说: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所以我们不能让这些声色犬马来侵蚀自己的内心,否则你的心中就会有很多“有”,就会去抓取利益,抓取利益就会伤民之本,这个是老子的思想最核心的问题所在。

要理解老子的治国思想,首先要理解人性,人的清净本性和人的贪欲之间是天然对立的关系,放下对物的贪欲而回到清净性体当中,再用清净性体治国平天下,否则是治不了的。以有为之心治国,这个国一定会越治越乱。所以要“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吾何以知其然哉”,老子说,我怎么会知道这些的呢?因为我看了很多以前的事情,我发现“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连续四句话,是指老子看到的用有为心治国的人的弊端所在,可以用 “出生入死”形容,出于生,却入了死。

“天下多忌讳”,不让这样不让那样,所以百姓呢没有办法做该做的事情。这个忌讳是在上位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制定的,不是根据天时来制定的。如果根据天时来制定,那是帮助百姓去做正确的事情。孟子说“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根据农业的时间,告诉百姓该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去劳作。“以时入山林”,分配好时间,被砍掉的一边就要保护起来接着种树,下次只能砍另一边,做到可持续发展。这是有规划的,告诉人做正确的事情。

而忌讳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喜欢这样你就不能这样。以前老百姓的名字是不能乱取的,要看看名字是谁的忌讳。好在我们现在民主了,没有这个忌讳了。所以天下多忌讳,人做事就缩手缩脚,就会变得贫穷。这个时候一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就不愿意同流合污,就把自己给藏起来了。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民多利器,好的想法、有德行的人、好的发明等等就是都藏在民间。官方看不见,也不知道去寻找,那就是国家滋昏了。

孟子谈治国时说“选贤举人、俊杰在位”,这样国家就能够兴旺发达。在位的都是有能力有才干有德行的人,不让他们散落在民间,这个时候所有人就能够齐心协力地为国出力,国家就兴盛。像我们,平常管理一个小的企业,如果员工有好的想法不跟你讲,是因为他的潜意识里面认为我跟你讲也没用,好的想法藏在心里不和你讲,那大问题就产生了,这就叫“民多利器,国多滋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开言视听,广开言路”,什么想法都可以往上面走,国家选好的来用,这样的国家就开明。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如果在上位的人想的不是如何用好贤德之人,而是想着如何去玩好玩的,吃好吃的,那很多投其所好的人就会根据你的喜好,挖空心思做出你想要的东西,叫“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讲到“不贵难得之货,使民心不乱”,如果在上位的人贵难得之货,那么在下位人的心就乱的。因为可以投其所好,一旦上位的人喜欢这些奇物,下面的人就争相效仿。奇物哪有那么多呢?没有那么多就开始偷抢,然后就乱。乱了之后就制定法律,法律越制定越严苛。然后人的潜意识就会认为只要不被法律抓住就好,做事情的标准已经降低了。人一开始是根据良心根据道德,最后变成只要不犯法就好了,或者说犯了法只要不被抓住就好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钻法律的空子。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国家的法律需要健全化,这是毫无疑问的。老子的意思是,如果你寄希望于法律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人的道德性就会被拉低。法律拉底线,道德是拉上线,这样人就会一直往上走。能够知道帮助百姓回复本性自然的领导者,一定德治和法治共同使用,法治拉底线,道德拉上线,这是无为而治,有了法律的底线,这样才能够让所有的地方正常运转。这是以正治国,能发现奇,同时又有道德的引领。这样社会就君子越来越多了,整个社会往一个正向的方向去运转。

我无为而民自化。

用无为之心、行无为之正,无为而治这个体系开始运转了。“化”是动,动了之后要“静”。人要回归本性,要找回良知。国家要以“正”治,不要投机取巧,不要歪门邪道。

我好静而民自正。

守住静,百姓就越来越看准这个方向,民就自然而然的正。静,就是不动。定在无为称为不动,和大学里面所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结合起来理解。知道无为而止,就知止而后有定,定在无为而止,定久了就静了,静了就有个方向标,大家就往这边走。

我无事而民自富。

不会随便搞出什么事情,大家方向一致,又非常努力在做,有成果出来就能够富足了。所以我无事而民自富。

研究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每当朝代和平超过三十年,国家的人民财富就逐渐积累起来,这是规律。汉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宋朝也很太平,明朝朱棣永乐年间,清朝康乾盛世都是这样的。和平三十到六十年,财富积累最快。这个时候无事,都是在奇正之间往正的方向去走的。但是中间会产生问题,这个以后再说。

我无欲而民自朴。

人从富到朴要去掉欲望,要引导正确的追求。不是今天有钱了吃这个,明天更有钱了要吃更好的。温饱小康之后,就要孝悌,孝悌之后就要往道德上面走,最后回归清净,返璞归真。最终让人返璞归真是目的。

所以民化、民正、民富、民朴这四个步骤,实际上和孔子讲的治国之道是完全吻合的。孔子和冉求讲过治国,说先让百姓多起来,树之,再让百姓富起来,让他们富有,然后第三步“教之”,教育他们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然后达到思无邪。这个是完全相同的步骤,要人先安定,安定了才会富足,富足之后精神再往上拉,这样“三级跳”,就可以实现无事取天下。而核心在于君主的自身,守住无为。

我们不管修身也好,齐家也好,治理一个企业也好,做一个管理者也好,治国也好,平天下也好,都要有“无为之心”为根本,“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为纲领。走民化民正民富民朴的道路。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