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玑图是相传为前秦时期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惠所做的回文诗章。又常称为回文诗。
苏惠之夫窦滔因拒不服从军令被前秦苻坚左迁至甘肃敦煌,窦滔在这段时光中结识了了善于歌舞的小妾赵阳台,并纳赵阳台为妾。这令身为原配的苏惠与赵阳台关系顿时紧张,两人在窦滔面前相互诋毁,结果是窦滔对苏惠日渐不满。在苏惠21岁时,窦滔获令镇守襄阳,从甘肃动身时也将赵阳台带在身边,对丈夫携小妾动身的苏惠甚为不满,拒绝与夫君一同前往襄阳。这一举动使窦滔与苏惠之间的感情关系落入冰点,随后窦滔断绝了与苏惠的联系。
不久苏惠就对与丈夫断绝往来的事情悔不当初,独守空房苏惠将对丈夫的漫长思念之情寄托在自小的爱好——诗词歌赋上,转眼间已写出几百篇诗章。苏惠将诗篇进行了绝妙的编排,这就是璇玑图——以五色丝线在八寸见方的锦缎上绣下了句句回稳的两百余首诗词。璇玑图无论正读、反读、纵横反复都可以是一篇诗章。堪称是一篇巧夺天工的名作。
当《璇玑图》见世时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能够读通全篇诗章,对此苏惠笑答:“诗句章节徘徊宛转,也依旧是一首诗赋。除了我的家人,谁也不会明白个中三味。” 于是苏惠的家人将《璇玑图》星夜送至襄阳窦滔手中。看到妻子诗文的窦滔感受到妻子苏氏的爱意,最终决定将赵阳台送回关中,派出精心修饰的礼车将苏氏接回襄阳。两人恩爱如初。
此后璇玑图被诸多名家解读,其中唐朝武则天曾专门为苏惠与《璇玑图》撰写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著有《璇玑图记》,成为堪与武则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
此图为纵横二十九字,共八百四十一字的文字方阵,横读、竖读、顺读、倒读、回文读、进一字读、退一字读、左右旋读皆成诗文,内涵无限,变幻无穷。据说可以在此《璇玑图》中读出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喜欢诗歌的诗友们不妨一试。
(以下的许多部分要从右往左念。)
图玑璇文回锦织色五兰若蕙氏苏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芳廊东步阶西游王姿淑窈窕伯邵南周风兴自后妃荒经离所怀叹嗟智
兰休桃林阴翳桑怀归思广河女卫郑楚樊厉节中闱淫遐旷路伤中情怀
凋翔飞燕巢双鸠土迤逶路遐志咏歌长叹不能奋飞妄清帏房君无家德
茂流泉清水激扬眷颀其人硕兴齐商双发歌我衮衣想华饰容朗镜明圣
熙长君思悲好仇旧蕤葳桀翠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感英曜珠光纷葩虞
阳愁叹发容摧伤乡悲情我感伤情征宫羽同声相追所多思感谁为荣唐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
墙禽心滨均深身加怀忧是婴藻文繁虎龙宁自感思岑形荧城荣明庭妙
面伯改汉物日我兼思何漫漫荣曜华雕旌孜孜伤情幽未犹倾苟难闱显
殊在者之品润乎愁苦艰是丁丽壮观饰容侧君在时岩在炎在不受乱华
意诚惑步育浸集悴我生何冤充颜曜绣衣梦想劳形峻慎盛戒义消作重
感故昵飘施愆殃少章时桑诗端无终始诗仁颜贞寒嵯深兴后姬源人荣
故遗亲飘生思愆精徽盛医风比平始璇情贤丧物岁峨虑渐孽班祸谗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盛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废远微地积何遐微业孟鹿丽氏诗图显行华终凋渊察大赵婕所佞贤
水故离隔德怨因幽元倾宣鸣辞理兴义怨士容始松重远伐氏好恃凶惟
齐君殊乔贵其备旷悼思伤怀日往感年衰念是旧愆涯祸用飞辞恣害圣
杰子我木平根当远叹水感悲思忧远劳情谁为独居经在昭燕辇极我配
志惟同谁均难苦离戚戚情哀慕岁殊叹时贱女怀欢网防青实汉骄忠英
清新衾阴匀寻辛凤知我者谁世异浮寄倾鄙贱何如罗萌青生成盈贞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微精感通明神龙驰若然倏逝惟时年殊白日西移光滋愚谗漫顽凶匹
谁云浮寄身轻飞昭亏不盈无倏必盛有衰无日不陂流蒙谦退休孝慈离
思辉光饬桀殊文德离忠体一达心意志殊愤激何施电疑危远家和雍飘
想群离散妾孤遗怀仪容仰俯荣华丽饰身将无谁为逝容节敦贞淑思浮
怀悲哀声殊乖分圣赀何情忧感惟哀志节上通神祇推持所贞记自恭江
所春伤应翔雁归皇辞成者作体下遗葑菲采者无差生从是敬孝为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读法
《璇玑图》最早是840字,后人感慨璇玑图之妙遂在璇玑图正中央加入“心”字,成为现在广泛流传的841字版本。璇玑图最早的五色已不可考,后人通过颜色区块的划分来解读《璇玑图》。因而有七色读法、井栏读法等形形色色的方式。
上面是一幅选自《镜花缘》的璇玑图的五色读本。
●四围四角红书读法
自仁字起顺读,每首七言四句;逐字逐句逆读,俱成回文:
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
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仁智至惨伤、贞志至虞唐、钦所至穹苍,钦所至荣章、贞妙至山梁、臣贤至路长、臣贤至流光、伦匹至幽房、伦匹至榆桑。伦匹由臣贤、由贞妙,至虞唐。余仿此。
湘江由皇英、由章荣,至智仁。余仿此。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津河至柔刚、亲所至兰芳,琴清至惨伤。
●中间井栏式红书读法
○自钦字起顺读,每首七言四句:
钦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罗,
林阳潜曜翳英华,沉浮异逝颓流沙。
深渊至幽遐、林阳至兼加、沉浮至患多、麟凤至如何、神精至嵯峨、身苦至网罗、殷忧至英华。
○自沉字起,逐句逆读,回文。余仿此:
沉浮异逝颓流沙,林阳潜曜翳英华,
深渊重涯经网罗,钦岑幽岩峻嵯峨。
○自沙字起,逐字逆读,回文:
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
罗网经涯重渊深,峨嵯峻岩幽岑钦。
○间一句,间二句顺读,或两边分读,上下分读,俱可。
○自初行退一字成句:
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罗林,
阳潜曜翳英华沉,浮异逝颓流沙麟。
渊重至遐神、阳潜至加身、浮异至多殷、凤离至何钦、精少至峨深、苦惟至罗林、忧缠至华沉。
●黑书读法
○自嗟字起,反复读,三言十二句:
嗟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
华饰容,朗镜明;葩纷光,珠曜英;多思感,谁为荣?
荣为至叹嗟、经离至思多、多思至离经。
○左右分读:
怀叹嗟,所离经;路旷遐,伤中情;君无家,房帏清;
容饰华,朗镜明;光纷葩,珠曜英;感思多,谁为荣。
谁为至叹嗟、所离至思多、感思至离经。
○半段回环读,三言六句:
嗟叹怀,伤中情;家无君,朗镜明;葩纷光,谁为荣?
荣为至叹嗟、经离至思多、多思至离经。
○半段顺读:
怀叹嗟,伤中情;君无家,朗镜明;光纷葩,谁为荣?
谁为至叹嗟、所离至思多、感思至离经。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游西至摧伤、凶顽至为基、神明至雁归。
○左右间一句,罗文分读:
嗟叹怀,路旷遐;家无君,容饰华;葩纷光,感思多。
荣为至离经、经离至为荣、多思至叹嗟。
○从中间一句,罗文分读:
怀叹嗟,路旷遐;君无家,容饰华;光纷葩,感思多。
所离至为荣、谁为至离经、感思至叹嗟。
○中间借一字,四言六句:
怀所离经,伤路旷遐;君房帏清,朗容饰华;光珠曜英,谁感思多?
谁感至离经、所怀至为荣、感谁至叹嗟。
○两分各借一字互用:
怀所离经,踏伤中情;君房帏清,容朗镜明;光珠曜英,感谁为荣?
谁感至叹嗟、所怀至思多、感谁至离经。
○中间借二字,五言六句:
叹怀所离经,中伤路旷遐;无君房帏清,镜朗容饰华;纷光珠曜英,为谁感思多?
为谁至离经、离所至为荣、思感至叹嗟。
○两分各借二字,互用分读:
叹怀所离经,旷路伤中情;无君房帏清,饰容朗镜明;纷先珠曜英,思感谁为荣?
为难至叹嗟,离所至思多、思感至离经。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阶西至摧伤,漫顽至为基、通明至雁归。
●蓝书读法
○自中行各借一字,互用分读,四言十二句:
邵南周风,兴自后妃;卫郑楚樊,厉节中闱;
咏歌长叹,不能奋飞;齐商双发,歌我兖衣;
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情征宫羽,同声相追。
情征至后妃、周南至情悲、官征至淑姿。
○取两边四字成句,四言六句:
兴自后妃,厉节中闱;不能奋飞,歌我兖衣;冶容为谁?同声相追。
同声至后妃,窈窕至情悲、感我至淑姿。
○两边分读,四言十二句:
兴自后妃,窈窕淑姿;厉节中闱,河广思归;
不能奋飞,遐路逶迤;歌我兖衣,硕人其颀;
冶容为谁?翠粲藏蕤;同声相追,感我情悲。
同声至淑姿、窈窕至相追、感我至后妃。
○两边各连一句,或两边遥间一句,俱可读。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惟时至成辞、佞好至防萌、何辜至惟新。
○两边分读,左右递退,六言六句:
周风兴自后妃,卫女河广思归;
长叹不能奋飞,齐兴硕人其颀;
华观冶容为谁?情伤感我情悲。
宫羽至淑姿、邵伯至相追、情伤至后妃。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年殊至成辞、谗人至防萌、愆殃至惟新。
○互用分读:
周风兴自后妃,楚樊厉节中闱;长叹不能奋飞,
双发歌我兖衣;华观冶容为谁?宫羽同声相追。
宫羽至后妃、邵伯至情悲、情伤至淑姿。
○虚中行左右分读,六言十二句:
周风兴自后妃,邵伯窈窕淑姿;楚樊厉节中闱,
卫女河广思归;长叹不能备飞,咏志遐路逶迤;
双发歌我兖衣,齐兴硕人其颀;华观冶容为谁?
曜荣翠粲葳蕤;官羽同声相追,情伤感我情悲。
情伤至后妃、邵伯至相追、宫羽至淑姿。
○左右连一句亦可读。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年殊至成辞、谗人至防萌、愆殃至惟新。
●紫书读法
○自岁寒反覆读,五言四句:
寒岁识凋松,贞物知终始;颜丧改华容,仁贤别行士。
士行至岁寒、松凋至贤仁、仁贤至凋松。
○自寒字蛇行读:
寒岁识凋松,始终知物贞;颜丧改华容,士行列贤仁。
仁贤至岁寒、松凋至行士、士行至凋松。
○从外读入:
寒岁识凋松,仁贤别行士;颜丧改华容,贞物知终始。
仁贤至华容、松凋至物贞、士行至丧颜。
○从内读出:
贞物知终始,颜丧改华容;仁贤别行士,寒岁识凋松。
颜丧至行士、始终至岁寒、容华至贤仁。
○以下一段,读俱同前:诗风至微元。
○自龙字起顺读,五言四句:
龙虎繁文藻,旗凋华曜荣;容饰观壮丽,衣绣曜颜充。
○从外读入:
藻文繁虎龙,充颜曜绣衣;丽壮观饰容,荣曜华凋旗。
充颜至饰容。
○从内读出:
荣曜华凋旗,丽壮观饰容;充颜曜绣衣,藻文繁虎龙。
丽壮至绣衣。
○以下一段,读俱同前:衰年至异世。
○回环读:
龙虎繁文藻,荣曜华凋旗;容饰观壮丽,充颜曜绣衣。
衣绣至虎龙。
○顺读:
藻文繁虎龙,荣曜华凋旗;丽壮观饰容,充颜曜绣衣。
充颜至虎龙。
○以下一段,读俱同前:衰年至奇颜。
●黄书读法
○自诗情起,五言四句:
诗情明显怨,怨义兴理辞;辞丽作比端,端无终始诗。
诗始至情诗、辞丽至理辞、辞理至丽辞、端比至无端、怨显至义怨、端无至比端、怨义至显怨。
○自思感起,四言四句:
思感自宁,孜孜伤情,时在君侧,梦想劳形。
形劳至感思。
○顺读:
宁自感思,孜孜伤情;侧君在时,梦想劳形。
梦想至惑思。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愆旧至何如、婴是至何冤、怀伤至者谁。
○从外读入:
宁自感思,梦想劳形;侧君在时,孜孜伤情。
梦想至在时。
○从内读出:
孜孜伤情,侧君在时;梦想劳形,宁自感思。
侧君至劳形。
○从下一句间逆读:
孜孜伤情,宁自感思,梦想劳形,侧君在时。
侧君至伤情。
○以下三段,读俱同前:念是至独居、怀忧至漫漫、悼思至感悲。
○自诗情起,四言四句:
诗情明显,怨义兴理;辞丽作比,端无终始。
始终至情诗、辞丽至兴理、理兴至丽辞、情明至始诗、丽作至理辞、无终至比端、义兴至显怨、显明至义怨、比作至无端。
○余如始终无端,显明情诗,回环读,仍是四言四句八首。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音和咏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仁
芳廊 王 南 荒 嗟智
兰 桃 怀 郑 淫 中 怀
凋 燕 土 歌 妄 君 德
茂 水 眷 商 想 容 圣
熙 好 旧 流 感 曜 虞
阳 伤乡 征 所多 唐
春方殊离仁君荣身苦惟艰生患多殷忧缠情将如何钦苍穹誓终笃志贞
墙 加怀 繁 思岑 妙
面 兼 何 华 伤 幽 显
殊 愁 是 观 君 岩 华
意 悴 冤 曜 梦 峻 重
感 少 端 终 诗 嵯 荣
故 精 平始璇 峨 章
新旧闻离天罪辜神恨昭盛兴作苏心玑明别改知识深微至嬖女因奸臣
霜 遐 氏诗图 渊 贤
水 幽 辞 兴 怨 重 惟
齐 旷 怀 感 念 涯 圣
杰 远 感 远 为 经 配
志 离 戚 殊 怀 网 英
清 凤知 浮 如罗 皇
纯贞志一专所当麟沙流颓逝异浮沉华英翳曜潜阳林西昭景薄榆桑伦
望 神龙 时 光滋 匹
谁 轻 昭 盛 流 谦 离
思 桀 德 意 电 远 飘
想 散 怀 丽 逝 贞 浮
怀 哀 圣 哀 推 自 江
所春 皇 遗 生 基湘
亲刚柔有女为贱人房幽处己悯微身长路悲旷感生民梁山殊塞隔河津
●七七纵横线读法
○自初行退一字,每首七言四句,俱逐句退成回文:
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臣,
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津。
智怀至西林、至罗林、至玑心、至岑钦、至奸臣、至识深、至如林、至浮沉、至知麟、至恨神、至怀身、至繁殷、至始心、至苦身、至南音、至和音、至伤仁、至忧心、至唐贞。
○以下十五段,读俱同前:所怀至芳琴、河隔至刚亲、清流至伤仁、妙显至梁民、生感至望纯、清志至商秦、曲发至唐贞、贤惟至长身、微悯至霜新、故感至藏音、和咏至章臣、匹离至房人、贱为至墙春、阳熙至堂心、忧增至皇伦。
○自上横行退一字成句,逐句逐字逆读,俱成回文:
伤惨怀慕增忧心,堂空惟思咏和音,
藏摧悲声发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伤惨至乡身、至苦身、至始心、至何钦、至南音、至繁殷、至怀身、至恨神、至知麟、至浮沉、至如林、至识深、至玑心、至罗林、至奸臣、至章臣、至智仁、至唐贞、至忧心。
○以下十五段读俱同前:芳兰至听亲、刚柔至河津、湘江至智仁、堂空至阳春、墙面至贱人、房幽至匹伦、皇英至忧心、藏摧至故新、霜冰至微身、长路至贤臣、章荣至和音、商弦至清纯、望谁至生民、梁山至妙贞、唐虞至曲秦。
○ 自两间行退一字成句,下以递退一句成章,又纵横返复读:荒淫至生民、王怀至皇人、志笃至方春、桑榆至贞纯、方殊至志贞、贞志至桑伦、岑幽至长身、加兼至刚亲、何如至故新、阳潜至所亲、罗网至和音、凤离至清琴、苦惟至章臣、沙流至湘律、渊重至房人、遐幽至望纯、多患至清纯、浮异至墙春,峨嵯至曲秦、精少至阳春、忧缠至皇伦、华英至梁民、光流至刚亲、龙昭至霜新、当所至芳琴、荣君至所亲、乡旧至故新、所感至清琴、苍穹至湘津、西照至长身。
○自中行退一字成句,以下迎退一句成章:南郑至遗身、奸回至旧新,遗哀至南音、旧闻至奸臣、繁华至房人、识知至清纯、浮殊至曲秦、恨昭至皇伦、诗兴至刚亲、苏作至所亲、始终至清琴、玑明至湘津、时盛至望纯、辜罪至贱人、征流至阳春、微至至梁民。
○自角斜退一字成句,以下递退一句成章:
嗟中君容曜多钦,思伤君梦诗璇心,
氏辞怀感戚知麟,种轻粲散哀惑亲。
嗟中至贞纯、至浮沉、至遐神、至遗身、至阳林、至沙麟、至旧新,至凤麟、至加身、至基津、至桑伦、至生民、至渊深、至华沉、至廊琴、至方春、至王秦、至精神、至多殷、至奸臣、至罗林、至苦身、至南音、至基津,至图心、至妙贞、至皇伦、至恨神、至知麟、至怀身、至繁殷、至如林、至思钦、至平心、至识深、至曲秦、至堂心、至忧心、至皇伦、至微深、至征殷、至唐贞、至多钦。
○以下十五段同前:廊桃至基津、春哀至嗟仁、基自至廊琴、思伤至望纯、怀何至梁民、知戚至忧心、如怀至阳春、氏辞至霜新、图怨至长身、璇诗至和音、平端至故新、神轻至墙春、滋谦至房人、多曜至曲秦、伤好至清纯。
○自中心诗兴起,各项字倒换互旋,八面分读:
诗兴感远殊浮沉,时盛意丽哀遗身,
始终曜观华繁殷,征流商歌郑南音。
始终至遗身、玑明至旧新、苏作至奸臣。
○四正左旋读:诗兴至旧闻、苏作至南音、始终至识深、玑明至浮沉。
○四正右旋读:诗兴至奸臣、玑明至南音、始终至旧新、苏作至遗身。
○四隅左旋读:璇诗至廊琴、平端至春亲、氏辞至基津、图怨至嗟仁。
○四隅右旋读:璇诗至基津、图怨至春亲、氏辞至廊琴、平端至嗟仁。
○双句左旋读:诗兴至春亲、氏辞至旧闻、苏作至廊琴、平端至南音。始终至嗟仁、璇诗至奸臣、玑明至基津、图怨至遗身。
○双句右旋读:诗兴至基津、图怨至奸臣、玑明至嗟仁、璇诗至南音。始终至廊琴、平端至旧新、苏作至春亲、氏辞至遗身。
○各行退一字,于八面各取一句,左旋颠倒回文:
南郑歌商流征殷,廊桃燕水好伤身,
旧闻离天罪辜神,春哀散粲轻神麟。
廊桃至时沉、旧闻至滋林、春哀至微深、遗哀至多钦、基自至征殷、奸臣至伤身、嗟中至辜神。
○八面右旋读:南郑至滋林、嗟中至时沉、奸臣至神麟、基自至辜神、遗衷至伤身、春哀至征殷、旧闻至多钦、廊桃至微深。
○各行退一字,四正面各取一句,左旋读:
南郑歌商流征殷,旧闻离天罪辜神,
遗哀丽意盛时沉,奸因女嬖至微深。
旧闻至微殷、遗哀至辜神、奸因至时沉。
○四正右旋读:南郑至辜神、奸因至征殷、遗哀至微深、旧闻至时沉。
○四隅左旋读:嗟中至滋林、廊桃至多钦、春哀至伤身、基自至神麟。
○四隅右旋读:嗟中至伤身,基自至多钦、春哀至滋林、廊桃至神麟。
=======

苏惠(约公元350年前后,大约晋穆帝永和年间前后在世。),女,字若兰,会诗会画会抚琴会织锦,是前秦苻坚时陈留县令(今陵西武功县)苏道质的三女儿,幼便是个才女,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下,两岁习字,三岁习画,六岁已会抚琴,七岁始学绣描,九岁便学会了织布织锦,到了及笄之年(十五岁),纺纱织锦、描龙绣凤、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已是无所不晓样样精通了。十六岁时与大将军窦真的孙子窦滔结成百年之好。不料好景不长,窦滔被革职发配,后来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赵阳台能歌善舞、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窦滔娶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得带着赵阳台赴任。
苏蕙独守空闺,日子稍长,便感寂寞,不由得悔恨当初的负气。悔恨之余,她便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后突发奇想,又经反复推敲构思,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然后怀着满腔幽思、废寝忘食地把诗词织在八寸锦缎上。苏蕙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苏若兰笑言:“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唐武则天这么评价道:“五采相宜,莹心耀目。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璇玑图》是回文诗中最长、最动人之作,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璇玑图》全诗29行,每行29字,共841字,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皆成诗章。《璇玑图》用五彩丝线织成,除了绚丽多彩外,主要还是便于阅读,后人抄录时,因为用墨不能复彩,所以,很难读下来。
陕西扶风县有个著名佛教宝刹法门寺。在法门寺西北古美阳镇(今法门镇)的小北门外,一座巨大的古照壁中央嵌镶着一方不大的青石板,上面刻着八百四十一个整端的小字,这些字纵横各二十九行,组成一个整齐的方阵。入门的人,会发现这是一幅古今中外最庞大的组诗。据说这幅组诗石刻来源自一方织成的诗锦,原诗锦仅八寸见方,由红,黄、紫、黑、蓝五色绵线织成,形成一幅色彩斑烂,珠玑满腹的立体图画。因它纵,横、交叉、回环、跳间已能读诗近八千首,便叫做《璇玑图》,后世人尊称为《织绵回文璇玑图》,或简称为《织锦回文》。
这部精致绝妙的“织锦回文”中,蕴藏着一个缠绵曲折,催人泪下的传说故事。
传说南北朝时期的一个月色溶溶的夏夜,人们吃罢晚饭,正坐在院里或麦场上乘风凉,突然看见天上银河岸边那颗最亮最亮的织女星拖起了长长的光亮尾巴,直向渭河岸畔飞来,转眼间便消失了,同时,仿佛听到夜空中有笙管鼓乐之声隐隐传来,人们惊奇不已,有人感慨地说, “织女星下凡了,不知该谁家得福了!”第二天得知,武功县穷秀才苏道质的妻子昨晚生了一位“小家碧玉”。
说也奇怪,苏家的这个女娃一生下来就十分聪明颖慧,刚出月便呀呀学语,八个月头上就能说来回话。潦倒半生的苏秀才好不欢喜,给爱女起名叫“蕙儿”,蕙者,慧也,愿她月月增慧,岁岁成人。在蕙儿降生的那天,恰逢院里那丛兰花灿然怒放,瑞祥至极,苏秀才又破格给女孩儿也起了个“字”日: “若兰”。若兰自幼便是个才女,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下,两岁习字,三岁习画,六岁已会抚琴,七岁始学绣描,九岁便学会了织布织锦,到了及笄之年(十五岁),纺纱织锦、描龙绣凤、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已是无所不晓样样精通了。在若兰的倡导下,不但武功整个县的大姑娘小媳妇人人纺纱织绵,就是邻近的周至、户县、以及京城长安一带的村姑绣闺也都纷纷前来武功拜师求艺。若兰不厌其烦,耐心地手把手儿教她们,以至武功、周户,长安西部一带,至今妇女尚善纺纱织布、织锦。因此,当时人们都称赞苏若兰是天上的织女星,下凡教民习织。谁不愿娶个织女进门为媳呢,上门求亲的人络绎不绝,但都被若兰婉言谢绝了。因为姑娘心中正愁肠百结、忧心忡忡着呢!
原来若兰生逢南北朝乱世,西晋亡后,我国北方的鲜卑、匈奴、羯、氏、羌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之乱”。这期间,中原大地,战火连年,人民生命涂炭,流离失所。在这些国家中,建都古长安的前秦符坚力量最强、势力最大,他为了统一北方和南吞东晋,大肆征赋拉兵,就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苏若兰虽是女流,却忧国忧民,她目睹山河分裂的惨象,从心眼里厌弃了军阀混战、生灵涂炭的惨剧,盼望着国家能够统一,人民能够安居乐业。俗话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若兰年方及笄,就写下了忧国铭志的诗篇:“贞物知始终,颜丧改华容,仁贤别行士,寒岁识凋松。”她还把这首诗用竹纤织成一方袖珍彩绢,时时吟咏以寄志,京畿数县,人们莫不拍手称绝。求婚的达官巨富接连不断,连符坚的胞弟符融也动了邪心,要不是碰巧敦煌新进献的两名歌伎牵住了他的心,若兰的处境将十分危险哩!苏若兰虽是个弱女,可“弱女胸中存鸿雁”,她要找一位与自己志向相投的人结为伴侣,决不苟且了事。
真是天随人愿,这年法门寺古会,苏若兰随父亲逛会,在寺西一池塘旁,见一英俊少年正在弯弓射雁,只听“嗖”地一声,头雁应弦而落,那箭贯雁头而过,真是神射!若兰正看得带劲,只见几个符坚士兵推着一个被捆绑的青年走过来,背后追着一位哭天抢地的白发老汉。原来,符坚拉兵,拉到了老汉独子的头上。那射雁少年所了老汉的哭诉后,不由分说地赶上前去劝士兵放了老汉的独子,士兵非但不听劝反而蛮横地对少年动起武来。少年被激怒了,三拳两脚就打倒了那几个士兵,然后赠老汉一锭十两纹银,让他们远走高飞。苏若兰见这少年武艺高强,又见义勇为,心中十分喜欢。回到家里,她细问父亲,方知那射雁少年是已逝右将军窦真之孙窦滔。她求父亲托人前去豆家求亲,窦家也早闻若兰之名,便珠联壁合了。
苏若兰和窦滔成婚后,和谐美满。谁知这时符坚也看中了窦滔的超群武艺,不但赦了他打伤兵士之“罪”,还封他做秦州刺史。但窦滔与苏若兰一样,反对符坚进攻东晋。一次,符坚令豆滔为前部先锋攻打东晋,豆滔借故未从,符坚暴跳如雷,本想杀了豆滔,又惜他那身武功,便将他革去官职发配流沙边关(今甘肃敦煌地区),以使他屈服。
新婚燕尔即将远别,若兰难分难舍地送自己的丈夫上路,送到法门古寺以西的池塘边上时,若兰看到满池秋水,落叶飘零,往事不由得涌上心头,她凄然作歌曰: “银箭昔日穿红线,何故今朝断丝弦?送君池边千秋泪,漠漠流沙几时还?”窦滔安慰妻子道:“阳春飞鸟戏鱼时,边关壮士自回还。”送到扶风(当时称美阳县)城北门外,即将分手了,若兰望着秋草凄凄的原野、一行失群孤雁悲鸣南飞,想到自己与丈夫也将各自东西,相隔千里,不知还有没有团圆之日,一时间心如刀搅,悲从中来、凄然吟道:“瑟瑟秋风孤雁鸣,古道西望泪湿巾;野日惨惨照荒草,佳音不知几度春;”窦滔又安慰妻子曰: “秋去冬尽春日暖,自有鸿雁送佳音。”窦滔沿着印满驼蹄印的丝绸古道走了。若兰每日价来到北门外西望,望穿秋水不见夫还!夜晚,她每每久久地凝视天边的明月,他想:月缺尚有再圆时,难道丈夫一去不复归么?!她盼望丈夫快快归来啊!但是,明月圆了十二次,又缺了十二次,仍不见丈夫面!连封报平安的家书也未接到,是漠漠风沙断了鸿雁的翅膀,还是……她的寸心被思念的泪水浸透了,情思滚滚,跃然笔端,于是她每天写几首诗以寄情。不知流水落花几度春,只知她写呀,写呀,已写了七千九百五十八首思念诗,但远在边关的亲人仍未归来!
这时,荒淫无耻的符融厌倦了那两名歌伎,又动起了若兰的脑筋,他派太监传旨,说窦滔已死在边关,要若兰进宫为妃。若兰悲愤交加,她狠狠心,咬咬牙,用剪布的剪刀剪断自己的秀发,表示宁为玉碎,绝不瓦全的决心。然后她极力专下心来,不住手地摇动纺车,纺出了绽绽细纱,染成五色彩线,再坐上织锦机,没黑没明地织呀,织呀,倾满腹才华,把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凝聚在巧妙排列的八百四十一个字中;她吐满腹情思,织呀,织呀,把自己思念亲人的朝朝暮暮情全部织进涛锦之中,织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织成了这幅千古流芳的诗锦。诗锦织成后,她拜托可靠之人带上它,奔赴千里之遥的流沙边关,寻找亲人豆滔,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带给他。可叹的是,半年之后,当窦滔接到这份珍贵的“诗集”千方百计逃出牢笼,千里迢迢奔回家乡时,若兰却由于符融的紧紧威逼,自缢身亡了。
后来苏若兰的“织锦回文璇玑图”被传了出去,轰动了整个朝野民间,人们为这位诗坛巨星的陨落而叹息,为她绝妙的诗情和精湛的织锦技艺而倾倒!人们奔走相告,争相传阅摘抄,吟诵印行。后来的武则天皇帝还亲自为它作序,赞它“才情之妙,超古迈今”,“真为千古绝唱”。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才女,特意把她的“织锦回文”刻勒于石,镶嵌在美阳古镇的北门之外。也有人传说,主持刻“织锦回文”的是她的丈夫窦滔,依此而论,那些说窦滔做秦州(今甘肃天水)刺史后,喜新厌旧抛弃了苏若兰的传说似缺乏依据。因为作为“正史”的《晋书》亦载: “滔,符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图诗以赠滔”。而若兰的家乡武功,婆家扶风,以及窦滔曾为官的秦州等地,至今尚留有许多纪念她的遗迹和传说。比如若兰曾住过的古美阳镇织锦巷的命名,就是因为那著名的“织锦回文”是在这条古巷之内织成的。秦州也有窦滔当年阅读若兰赠诗的“织锦台”。
武则天时,能读诗二百余首,但读法失传。后来,因原诗色彩脱落,迷其句读,均不过百首。宋元年间,起宗道人把《璇玑图》分解为七个分图,读诗达3572首。到了明朝,经史学家康万民研究出了正读、反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等十二种读法后,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4206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令人为之动颜。乾隆四十六年,扶风知事熊家振撰修的扶风县志,言其读诗达9958首,此说恐有夸大成分。近日又有国外学者在大功率计算机上对《璇玑图》再次破译,竟得中国古诗词39827首,但此研究成果未正式公布。《璇玑图》宛转反复,相生不穷,可以说,这是人类在计算机发明之前,远古时代的一次电脑行为,是亿万个大脑细胞在亿万次的组合与分裂中间获得的一次空前绝后的智慧结晶。
《璇玑图》织好后,苏惠叫人送到了襄阳的窦滔手中,窦滔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明其意,可窦滔捧着《璇玑图》,在彩色丝线的指引提示下,竟明白了其中的玄妙和妻子的一片苦心和深情,感动之余,当即派遣人马接来了苏蕙。自此,夫妻恩爱如初。
苏若兰织《璇玑图》时,年仅二十三岁,才情之高,慧心之巧,堪称千古绝唱。
《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目前统计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例如从最右侧直行开始,随文势折返,可发现右上角红色区块外围顺时针读为「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志笃终誓穹苍,钦所感想妄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而原诗若以逆时针方向读则变为「伤惨怀慕增忧心,荒淫妄想感所钦,苍穹誓终笃志真,唐虞圣德怀智仁」,堪称回文诗中之千古力作!没有标点的“璇玑图”
后来,历代不少有才之士纷纷想模仿“璇玑图”创作诗歌,以与苏蕙平分秋色;但最终除了作出一些“回文诗”外,仅有宋代大学士苏轼创造的一种“反复诗”,尚有一些“璇玑图”的意韵,全文排列如下:
烟
雨 冷
藏 云 衬
山 红
远 望 花
水 流 春 老 吟 残 蕊
洼 斗 远
东 含
隐 叉 香
笋 吐
尖
“反复诗”的字排成一菱形,外圈任取一字开始,左旋右旋,读之皆可,能得五言绝句三十首;圈内十字交叉的十三个字,顺读、横读、逆读,可得七言绝句四首;以中间的“老”字为枢纽,左右上下旋读,又可得诗若干首;若将所有二十九字任取一字随意回旋,取其压韵,还能得诗若干首。据说以这二十九字反复变化,可读出七、八十首诗来,可以说是神奇巧妙,与“璇玑图”异曲同工。然而,从气势上,变化的花样和难度上,它仍与“璇玑图”难以相提并论。苏蕙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真能称得上千古之绝唱!
苏轼反复诗正确排列:
烟
雨 冷
藏 云 衬
山 红
远 望 花
水 流 春 老 吟 残 蕊
洼 斗 远
东 含
隐 叉 香
笋 吐
尖
武则天为武功才女苏惠《璇玑图》所作的序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民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苏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智识精明,仪客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爱之。然苏氏性近于急,颇伤嫉妒。
滔字连波,右将军于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以忤旨谪戌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诏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营加棰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滔益忿恨。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绝苏音问。
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名《璇玑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苏氏笑曰:“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赍至襄阳。滔览之,感其妙绝,因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从盛礼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苏氏所著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之乱,文字散落,而独锦字回文盛传于世。朕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多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聊以示将来也。大周天册金轮皇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