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闽 唐王勃《七夕赋》:“上元锦书传寳字,王母琼箱荐金约。”唐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有这么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辛弃疾在《菩萨蛮·锦书谁寄相思语》中也写道:”锦书谁寄相思语。天边数遍飞鸿数。“ 很多诗词中都有”锦书“二字,这里的锦书可不单指织锦制成的书信,而是特指夫妻之间的书信。 这个典故据说起源于东晋时期前秦的女诗人苏蕙。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人而言都很陌生,但只要一提到文学史上的千古奇绝《璇玑图》,应该都不会陌生。 《璇玑图》的作者据说就是苏蕙。 苏蕙,是与扶风相邻的武功县苏坊人,。若兰从小智识超人,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她两岁学认字,三岁学画画,五岁学琴乐,七岁学绣绘,九岁便能织锦。到了十四五岁,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纺纱织锦,描龙绣凤,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一时间芳名远播遐迩。 据《晋书·列女传》记载, 苏蕙是始平(今陕西省武功县苏坊村)人,字若兰,生于356年,善属文。其父苏道质曾任河南陈留县令,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 苏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所言皆属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 直到她十五岁那年,远道去法门寺游玩。碰巧遇到了一个20岁左右的青年,正在挽弓射箭,这青年不光剑法了得,姿容也相当俊逸。 苏若兰从此情根深种。这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就是窦滔,乃是当地名门之后。就在同时,窦滔还出手帮助了一对落难父子,更让若兰对他倾心。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女诗人的爱情故事就如言情小说中所写,一次偶遇成就一段佳缘。 两人身处乱世,窦滔身为将门之后,也有一颗报国之心。新婚不久,窦滔就从军了,从此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深得苻坚赏识,尤其在夺取东晋的梁州和益州的战役中,更是一鸣惊人。23岁的他便被提拔为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刺史。 遗憾的是,窦滔为人耿直,几次劝谏秦苻坚息战,让百姓一个休养生息。但正在兴头上苻坚怎么会听他的,反而觉得窦滔忤旨不遵,扰乱军心。 这时候少不了的奸佞小人再吹几阵风,苻坚大怒,将其贬谪到遥远荒凉的流沙(今甘肃墩煌)去做地方小官。这么一来,好不容易团圆的夫妻二人又要分别了。 流沙距秦州遥遥数千里,称得上是真正的人烟稀少,除了沙漠还是沙漠。窦滔想念妻子,苦闷无奈,直到偶遇赵阳台,一个年轻的能歌善舞的女子,他的生活才有了一些安慰。 可怜苏蕙一人在秦州苦苦煎熬,生活所迫,便在秦州叫卖的回文锦帕。 这里的回文锦帕并不是璇玑图,而是在天水一带流传很广《织锦回文朝天子》。 贵米何不当量妻夫靠身咐真雀阳 又夫柴初早寡思谁妇嘱迈深情侣 我思结中配回织泣时恩山年伴语 月发身夫家锦归去双叫深寻婆谁 好日奴上回想凄本早泪能早料翁 谁放同文少孤更回要尚上至别去 早知朝地受寒可归鹤与今枕日离 子天冷淡天怜衣野不久夫同鸯鸳 具体读法约是:从首句第一行中的“夫”开始,右下斜;末句结束于第一行中的“妻”。 拆分成七言诗为: 夫妇恩深早别离, 鸳鸯枕上泪双泣, 思量当初结发好, 谁知冷淡受孤凄。 去时嘱咐真情语, 谁料至今久不归, 更想家中柴米贵, 又思身上少寒衣。 野鹤尚能寻伴侣, 阳雀深山叫早回, 可怜天地同日月, 我夫何不早回归。 本要与夫同日去, 翁婆年迈身靠谁, 织锦回文朝天子, 早放奴夫配寡妻。 这首朗朗上口的回文诗传到苻坚手中,也许是受到触动,也许是政治需要,反正帝王的心思我们凡人是不会懂的,两年之后,窦滔被免去罪责,赴长安议事。当然其中也费了一番周折,据说窦滔生性耿直,皇上的邀请还看不上,最后还是看到自家娘子的回文诗,这才回心转意兴冲冲直奔法门寺而来。 此时,苏若兰已经回了老家,虽然窦滔在偏远之地就天天想念妻子,但是毕竟是不声不响娶了小妾,回家的喜悦被这小小的插曲给搅得一团糟。 在女诗人眼中,娶小妾可不是小插曲,而是天大的事情,自己的多年的苦等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变心,若换成是个寻常的妇人,可能也就认了,但心高气傲的苏蕙自然是不能接受。 才女都有一股高冷洁癖的气质,关键这个窦滔还不知死活,明知正妻不愿和小妾共处,最终还是带这小妾去长安上任。 窦滔去了京城,果然受到器重,当然这和他的才能也有极大关系,因为窦滔的巧妙指挥,辅佐皇子胜利打下了襄阳城。 苻坚大喜,封窦滔为安南将军,留镇襄阳城。而小妾赵阳台也时刻陪伴窦滔左右。再怎么说,年少的情分终究没敌过日久生情。 苏蕙孤身留在家乡,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此刻的女诗人估计也心生悔意了,年轻气盛有时候真的会坏事。 但女诗人与寻常闺阁女子的不同就在于,她的满腔情感全部转成了写诗,年复一年,苏蕙留下了几千首诗来表达内心。不光如此,也许是手拥大把的时光,也许是情趣使然,她把这些诗反复排列,互相交织,叠加重合,最后浓缩在了上下、左右各29字,共840字的一个文字方阵中。其正中央的心字是后人所加。 璇玑图 据说璇玑图原图以红黄、蓝、白、黑、紫。五色丝线织绣,容纳入百四一字,分二十九行排列而成。外围与内部井字图案,是红字,四角纵横皆六字黑色。上下两方纵六横十六和左右两方纵十三横六字各为蓝色字。井字中心,上下两方纵四.横五和左右两方纵五横四以及井内中心四角纵横各三为黄色。 璇玑者,玄机也,这首回文诗命名为《璇玑图》,也只有像苏蕙这样蕙质兰心的女子才能创作出来,从结构到内容,构思都十分细密精巧。 天璇、天玑都是北斗七星中的星名,因此古人也把北斗七星称为“璇玑”。苏蕙当初把这幅图命名为璇玑,恐怕也有暗喻这张璇玑图如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不知者茫然,知之者豁解之意。 南宋时著名女诗人朱淑贞在《璇玑图记》中说:“璇玑者,天盘也”。宋代学者李公麟在《璇玑图》再叙中说:璇玑之义如日星之左右行天。 明代苏蕙研究者康万民在评析《璇玑图》时,赞赏它:上承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兴寄超远,此等奇巧,真为千古绝唱。 《璇玑图》在创作过程中,除了巧夺天工,暗合天象,还巧妙地运用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经典多处。其中运用《诗经》77处,《易经》64处。 正如苏蕙所说的那句,“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人,莫之能解。”果然,当窦滔收到这副璇玑图的时候,真的读懂了。不光读懂了,还体会到妻子的深情。 窦滔终于悔悟过来,立刻备马接妻子来襄阳,同时还把小妾送回了关中。 才女不愧是才女,这场妻妾之争中,苏若兰用智力和心力去对抗万种柔情,终于成功了。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谁说男子只爱胸大无脑,优秀的男子最爱的还是才女啊。 不过你以为璇玑图只是让男子回心转意的闺中之作?那就太小看这副图的魅力了,当然,苏才女创作之初大概也只是为了这个原因。 这副璇玑图不知熬坏了全天下多少才子才女的脑壳,说它是史上最烧脑诗文一点也不过分。 唐代两位才女史幽探和哀萃芳,深入的研究后每人都能从图中读出几百首、上千首的诗来。 清朝人李汝珍在其名著《镜花缘》中对其读法有详细的分析。 宋代高僧起宗,将《璇玑图》分成几个图块,从中可以读出3752首诗来。 明代的经史学家康万民,与其祖其父三代人对《璇玑图》苦研毕生,又得诗4206首,共达7958首。 当代学者吴蔚,在前人的基础上,竟破译出了14005首诗。 《璇玑图》说起来是回文诗,但可不是普通的回文诗。说起回文诗的历史,苏伯玉妻的《盘中诗》是中国最早的回文诗,自西晋以来,庚信、白居易、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秦观、 高启 、 汤显祖等,都曾创作过回文诗。 但最著名最烧脑还是数这副璇玑图,就像达芬奇密码一样,璇玑图中隐藏的密码也吸引了一代代人。《盘中诗》说起来是最早,但只能旋读,不能回读,严格说来,不应算作回文诗。 苏蕙则吸取了前人回文诗的长处,创造出的璇玑图不仅能回读,而且能左右旋转读、纵横反复读。 关于《璇玑图》的读法,大致有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 据《扶风县志》记载,璇玑图四围四角红字读法自“仁”字起顺读,每首七言四句,逐字逐句逆读,俱成回文。如”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妙显华重荣章,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中间井字红字读法,自“钦”字起顺读,每首七言四句;逐字逐句逆读,俱成回文;还可间一句或间二句顺读,两边分读,上下分读,均可得诗。如”钦岑幽岩峻嵯峨,深渊重涯经网罗, 林阳潜曜翳英华,沉浮异逝颓流沙。“ 蓝字读法;自中行各借一字,自“邵南”起,互用分读:可成多首四言十二句诗;取两边四字,可得多首四言六句诗;两边分读,可成若干首四言十二句诗;两边各连一句,或两边遥间一句,俱可成诗;两边分读,左右递退,或互分读,或虚中行左右分读,均可成多首六言六句诗或六言十二句诗,以下三段俱同;井字内自“诗用情”起顺读,回环读,可成多首五言四句诗;自“思感”起,横读、逆读,从内读出,从外读入,或从下一句间逆读,皆可成多首四言四句诗,其余三段同。 例如:邵南周风,兴自后妃;卫郑楚樊,厉节中闱;咏歌长叹,不能奋飞;齐商双发,歌我兖衣;曜流华观,冶容为谁?情征宫羽,同声相追。情征至后妃、周南至情悲、官征至淑姿。 黑字读法:自:嗟”字起反复读可得三言十二诗句;还可左右分读,可成多首三言十二句诗;还可半段顺读,可成三言六句诗;中间借一字可读多首四言六句诗;两边各借一字互用,也可成多首四言六句诗;中间借二字,互用分读,均可读多首五言六句诗;以下三段,读法同。井字内从“岁寒”反复读,从外读入,从内读出,或回环读,都可读出多首五言四句诗,其他两段读法同。按图琢磨,反复吟诵,诗句朗朗,诗情涌涌,妙趣丛生。 举个例子如:嗟叹怀,所离经;遐旷路,伤中情;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葩纷光,珠曜英;多思感,谁为荣?荣为至叹嗟、经离至思多、多思至离经。 紫书读法:自岁寒反复读,五言四句;自寒字蛇行读;从外读;从内读;回环读;顺读。举例如下:寒岁识凋松,贞物知终始;颜丧改华容,仁贤别行士。士行至岁寒、松凋至贤仁、仁贤至凋松。 黄书读法:自诗情起,五言四句;自思感起,四言四句;顺读等等。比如,”诗情明显怨,怨义兴理辞;辞丽作比端,端无终始诗。“ 《璇玑图》已经流传于世上千年,苏才女恐怕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年只想赶走一个情敌,没想到竟造就了文学史,艺术史上的一段传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