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一)桂枝汤类方 ㈠桂枝汤方 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3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 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拘急,为太阳表证。脉缓,发热,汗出,为营卫不和。 发热、汗出,尤其午后定时发热,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处方: 桂枝9g 结果:服2剂而解。 【按】需要说明的是,本案未记录煎服法,胡老师对讲解桂枝汤方证有独特见解,可参见有关论述。这里要特别注意胡老师对《伤寒论》第54条的论述:“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长期定时发热的桂枝汤证,服桂枝汤当是“先期时发汗”,本案应是下午3点钟前服药。对此,胡老师特别指出,这是中医治未病的精神。 发热汗出 贺某,男,8岁,1965年10月23日初诊。 外感发热1周不退,每日上午11:30出现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12:00后热自已,饮食精神均好,大便隔日一行,他无不适,舌苔白润,脉虚数。 脉虚数,为津虚有热。见于定时发热,汗出,主在荣卫失调,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处方: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2剂,上午已无发热,13:00后尚有低热(体温37.2~37.5℃),舌苔薄黄,脉尚稍数。继与桂枝合小柴胡加生石膏汤,服3剂,诸症解。 太阳中风 谢某,女,51岁,2004年9月26日初诊。 淋雨后发热,恶寒(体温38.6℃)头剧痛,全身酸胀、疼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1周后,仍低热(体温37.5℃),且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脉浮弱,舌苔白,恶风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流清涕,太阳中风证。 中医辨证为:太阳中风桂枝汤方证。 处方: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服1剂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又继服2剂,症除。 ㈡桂枝加桂汤方 张某,女,1965年12月13日初诊。 因练气功不得法,出现气从脐下上冲至胸已半年多,伴见心慌、汗出、失眠,舌苔白润,脉缓。 脉缓、汗出,为津虚。舌苔白润、无口渴,证不在里。同时见气上冲逆,可证太阳表不解。心慌、失眠,津血虚不养心故也。 综合分析:证属荣卫不和,汗出上虚,因致气上冲逆、心慌、失眠,为太阳中风桂枝加桂汤方证。 处方: 桂枝15g,白芍10g,生姜l0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3剂,气上冲已,但有时脐下跳动。上方加茯苓12g,服3剂,脐下跳动已,睡眠仍差。继服酸枣仁汤加减善后。 ㈢桂枝加葛根汤 任某,女,21岁,1965年12月10日初诊。 昨日感冒,头痛、头晕,汗出恶风,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舌苔薄白,脉浮稍数。 脉浮稍数,舌苔薄白,恶风,汗出,头痛,太阳中风证。肩背疼痛,头向左顾则左项发紧且痛,葛根证。头晕,表不解,气上冲。 综合分析:此属太阳中风兼见项背强几几,为桂枝加葛根汤方证。 处方: 桂枝l0g,白芍l0g,生姜l0g,大枣4枚,炙甘草6g,葛根12g。 结果:服1剂,症大减,2剂症已。 ㈣桂枝加厚朴杏汤方 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 近1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 脉浮缓,舌苔薄白,恶风,汗出,鼻流清涕,腰痛,太阳中风证。咳嗽吐白痰,胃脘动悸,里饮。 综合分析:此属太阳中风表不解合并里饮,水气上逆,为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证。 处方: 桂枝l0g,赤芍l0g,生姜l0g,大枣4枚,炙甘草6g,杏仁10g,厚朴10g 结果:4月23日告知:上方服2剂咳即止。 ㈤桂枝甘草汤方 李某,男,30岁。 心慌、惊悸已三四年,眠差易醒,常自汗出,舌苔薄白,舌尖红,脉浮弦数。 脉浮,舌苔薄白,自汗出,太阳中风。心慌,惊悸,眠差,易醒,汗出过多,血不足以养心,表不解气上冲,桂枝证。脉弦数,舌尖红,津血虚而生热。 综合分析:证属中风表不解,水气上逆,津虚血不养心,为桂枝甘草汤加茯苓方证。 处方: 桂枝30g,炙甘草15g,茯苓15g 结果:上药服3剂,诸症减,继服3剂,心慌惊悸全消。 ㈥桂枝救逆汤方 王某,女,26岁。 因旁观修理电线而受惊吓,出现惊悸心慌、失眠、头痛、纳差、恶心,有时喉中痰鸣,每有声响则心惊变色,烦躁而骂人不能自控,逐渐消瘦,由两人扶持来诊。舌苔白腻,脉弦滑寸浮。 脉寸浮,头痛,表阳证。脉弦滑,舌苔白腻,喉中痰鸣,里有痰饮。惊悸,心慌,烦躁,失眠,纳差,恶心,痰饮里停上犯。 综合分析:此外邪里饮郁久上犯,为救逆汤加半夏、茯苓方证。 处方: 桂枝l0g,生姜l0g,炙甘草6g,大枣4枚,半夏12g,茯芩12g,生牡蛎(同煎)15g,生龙骨(同煎)15g 结果:上药服3剂,心慌、喉中痰鸣减轻;服6剂,纳增,睡眠好转;继服10剂,诸症皆消。 ㈦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刘某,男,30岁,1966年4月5日初诊。 患者遇到一条疯狗,虽未被咬伤,但被吓而致病,自感心慌、惊悸、恐惧等症。用中西药治疗不效而来京求治。诊其脉弦数,舌苔白腻。 恶风,汗出,太阳中风证。心慌,惊悸,恐惧,汗多亡阳,心神失敛,龙骨牡蛎汤证。舌苔白腻,水饮内停。脉弦数,太阳中风表不解,外邪内饮。 综合分析:知为外邪内饮、水气上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茯苓方证。 处方: 桂枝12g 炙甘草6 生龙骨(同煎)30g 生牡蛎(同煎)30g 茯苓15g 结果:上药服6剂,诸症已,高兴回原籍,并来信告之1年多也未复发。 ㈧小建中汤方 案一:胃脘疼痛 刘某,男,46岁,1965年11月30日初诊。 十多年来胃脘疼痛,近来加重,在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中药多是温中理气、活血祛瘀之品。西药治疗无效,动员其做手术,因惧怕手术而来京治疗。近症:胃脘刺痛,饥饿时明显,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胃灼热,心悸,头晕,身冷畏寒,汗出恶风,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红,脉细弦。X线钡剂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面积0.4cm×0.4cm。 恶风,身冷畏寒,汗出,太阳中风。脉细弦,太阴里寒。胃脘刺痛,心悸,里饮挟瘀。背脊发热,午后手心发热,有时胃灼热,头晕,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舌苔白,舌尖红,太阳中风表不解,里饮上逆。 综合分析:太阳太阴合病,里寒甚而血不足于外,为小建中汤方证。 处方: 桂枝l0g 白芍18g 生姜l0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饴糖(分冲)45g 1965年12月3日二诊。 胃脘痛减,手足心热亦减,仍有时胃脘刺痛,背脊发热,大便日一行。 上方加炒五灵脂6g,延胡索粉(分冲)2g。 1965年12月9日三诊。 胃脘疼已不明显,惟食后心下堵满,四肢发凉,夜寐欠安。将返东北原籍,改服茯苓饮(茯苓15g 党参l0g 枳壳l0g 苍术l0g 生姜10g 陈皮30g 半夏12g。带方回家调理。 案二:胃脘隐痛 张某,男,42岁,1966年6月10日初诊。 胃脘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为“胃黏膜脱垂”。近来常于饥饿时胃脘疼,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行二次,下肢酸软。先与附子理中汤治之不效,后细问症,有汗出恶风,脉缓。 脉缓,恶风,汗出,太阳中风。胃脘疼,里虚寒。口中和不思饮,无恶心吞酸,大便微溏,日行二次,下肢酸软,里虚寒。 综合分析:知为太阳中风表不解合并里虚寒证,为小建中汤方证。 处方: 桂枝l0g 白芍18g 生姜l0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饴糖(分冲)45g。 结果:上药服6剂,胃脘痛已,但饥饿时仍感胃脘不适,大便溏好转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复诊,除大便微溏外,无其他不适。 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宋某,女,35岁。 2个月来,每日下午发热身疼、头痛、臂及背拘急酸痛,发热后汗出恶风明显,纳差,乏力,舌苔白润,脉沉迟。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身疼,臂及背拘急酸痛,太阳中风证。脉沉迟,纳差,乏力,胃气沉衰。 综合分析:此属胃气沉衰,精气不振,营卫不固,以致外邪久客不去,呈太阳太阴合病,为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方证。 处方: 桂枝10g 白芍12g 生姜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党参10g 结果:服1剂后,发热向后延时,且时间缩短,3剂后热除,诸症悉愈。 ㈩桂枝人参汤 姜某,女,31岁,1963年4月9日初诊。 2年来常发腹痛、腹泻,昨晚受凉后,又出现腹痛、腹胀,大便溏泻3次,并感身疼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薄白,脉沉细。 舌苔薄白,恶寒,身疼,太阳表证。脉沉细,腹泻,腹痛、口中和,不思饮,太阴病。 综合分析:此为太阳太阴合病,属桂枝人参汤方证。 处方: 桂枝l0g,党参l0g,干姜6g,炙甘草6g,苍术12g 结果:服1剂,身疼痛减,服3剂,身疼痛已,腹泻已,仍纳差。与茯苓饮消息之。 ㈠当归四逆汤方 郝某,女性,30岁,1965年12月6日初诊。 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 脉沉细,四肢关节疼冷,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润,太阳太阴合病。舌质暗红,里寒血虚。 综合分析:此属外寒内饮、血虚寒凝,为当归四逆汤方证。 处方: 当归10g 结果:上药服3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痛消除。 ㈡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李某,女性,36岁,1966年5月6日初诊。 产后患左偏头痛3年,时心下痛,左侧肢体酸胀,口干不思饮,有时恶心吐清水,舌苔白润,脉弦细。 脉弦细,外寒内饮。左侧肢体酸胀,表不解饮停,血不营肌。口干不思饮,里寒。舌苔白润,里寒。头痛,心下痛,外寒里饮吴茱萸证。有时恶心吐清水,里饮上逆,生姜证。 综合分析:证属外邪内饮,血虚里寒,治以温中化饮、养血和荣固卫,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处方: 当归10g,桂枝10g,芍药l0g,生姜15g 炙甘草6g,细辛l0g,通草6g,大枣6枚,吴茱萸l0g 结果:上药服4剂,头痛明显减轻,心下痛未作,左侧肢体酸胀亦减。上方增吴茱萸为12g继服7剂,已自感无不适。 ㈢炙甘草汤方 张某,女性,32岁,1965年3月12日初诊。 心悸气短5年多,在哈尔滨市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住院治疗5个月,关节疼痛缓解,但仍心慌惊悸,多梦,稍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颧红,舌苔白,舌有瘀点,脉沉细结代。 多梦,稍劳即喘,二便如常,两颧红,舌苔白、舌有瘀点,表里俱虚、津血虚而挟瘀。脉沉细结代,心慌惊悸,津血虚。 综合分析:证属表里俱虚,久致津血虚,血不养心,治以调和营卫,补津生血,养心安神,与炙甘草汤加生龙骨、生牡蛎。处方: 生地黄30g,麦冬12g,火麻仁10g,炙甘草l0g 党参l0g,桂枝6g,生姜l0g大枣8枚 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 阿胶(烊化)l0g 结果:上药服用2个月,心慌心悸好转,走五六里地不感气喘,来信告之已参加工作。 ㈣苓桂术甘汤方 刘某,女,19岁,1977年10月3日初诊。 2个月来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舌苔白,脉沉细。 脉沉细,舌苔白,里饮。耳鸣耳聋,鸣甚则头眩,太阳中风表不解,津虚水气上逆。 综合分析:此属表不解水饮上犯,为苓桂术甘汤方证。处方: 桂枝l0g,茯苓18g,苍术10g,炙甘草6g 结果:上药连服8剂,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大有好转。原方增桂枝为12g,茯芩为24g,又服6剂痊愈。 ㈤苓桂枣甘汤方 张某,女,65岁,1965年12月13日初诊。 多年失眠,久治无效。近症: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舌苔白,脉缓。 脉缓,舌苔白,汗出,太阳中风表证。心悸,气上冲,冲则心烦,表不解、水气上逆。头晕,口干不思饮,水饮上犯。综合分析:此属外邪内饮,上扰心神,为芩桂枣甘汤加枣仁远志方证。处方: 茯芩24g桂枝12g大枣5枚炙甘草6g 酸枣仁15g远志6g 结果:上药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继服6剂,除睡眠多梦外无其他不适。 ㈥五苓散方 胡老讲述医案 曾治一小儿患癫痫,吐涎沫,每脐下跳动则犯病。服五苓散(汤)6剂而愈。 腹胀尿涩案 李某,男,47岁,1975年7月27日初诊。 患者自感上腹有肿物已2月余,因无不适,未曾检查治疗。近1个月来因感左上腹痛而来门诊治疗。经内外科检查,怀疑是肿瘤而收住院治疗。查体:上腹左右均可触及拳头大实性肿物,表面不光滑,轻度压痛,部位深在与体位无关。尿常规:蛋白(+),红细胞15~20/HP,白细胞3~5/HP。血沉61mm/h。尿酚红排泄试验:一杯3%、二杯5%、三杯5%、四杯7%。静脉肾盂造影:左肾扩大,右肾未显影。临床诊断:双肾肿瘤?肾结核?因尚等待手术,要求服中药一试。 会诊症见:左腹胀痛,头晕,心悸,汗出,恶风,口渴思饮,饮后渴仍不止,心下有水响,尿频涩痛,舌苔白,脉浮数,心率100/min。 脉浮数,舌苔白,恶风,汗出,太阳中风。尿频涩痛,湿热下注。口渴思饮,饮后渴仍不止,里热。左腹胀痛,头晕,心悸,心下有水响,水湿内停上犯。 综合分析:此属外寒内饮,饮郁化热,为五苓散合猪苓汤加大黄苡仁方证。处方: 猪苓l0g,泽泻15g,苍术l0g,茯苓12g 桂枝l0g滑石30g,阿胶(烊化)10g 生大黄3g,生薏苡仁30g 结果:上药服2剂后,小便增多,意想不到尿中排出绿豆大结石,3剂服完后,连续四五天排出细砂样结石,腹部肿物消逝于无形,其他症状也全消失。追访5年未再复发。 (二)麻黄解表类方 ㈠麻黄汤方 陈某,男,24岁,1965年10月9日初诊。 昨天打篮球后用凉水洗澡,今早感恶寒,无汗,身热,头痛,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6℃。 脉浮紧,舌苔薄白,恶寒,身热,无汗,头痛,身酸痛,太阳伤寒。口不渴,未传阳明。 综合分析:此属太阳表实证,为麻黄汤方证。处方: 麻黄l0g,桂枝6g,炙甘草6g,杏仁10g 结果:上药急煎服,并盖棉被得微汗出,热渐退,未再服药,调养2天如常。 ㈡葛根汤方 刘某,男性,49岁,1967年7月26日初诊。 背痛1年,胸椎2~5有压痛,经拍片证实胸椎8、9、11骨质增生。曾经理疗不但无效,而且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腰痛、腿痛,无奈找中医治疗。近症:腰背疼痛,不能翻身,颈项发紧疼痛,不能向右转头,不能俯仰,舌苔白,脉沉。 病久,痛重,病久陷于少阴表证。腰背疼痛,不能翻身,颈项发紧疼痛,不能向右转头,不能俯仰,葛根证。脉沉,水湿充斥表里。 综合分析:此病表里寒湿,久则陷于阴证,即呈少阴太阴合病,为葛根加苓术附汤证。处方: 葛根12g,麻黄10g,桂枝l0g,生姜l0g,白芍l0g 大枣4枚,茯芩10g,苍术l0g,川附子(先煎)l0g,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3剂痛即大减,增附子为12g,又服3剂,头左右转动自如。可以俯仰,深低头时仅作痛,晨起可以翻身。 ㈢葛根加半夏汤方 任某,女,21岁,1965年12月21日初诊。 昨天感冒头痛、头晕、身痛、腰痛、恶心欲呕、恶寒,素有腹痛大便稀,脉浮数,苔白。 脉浮数,舌苔白,恶寒,头痛,身痛,腰痛,太阳伤寒。素有腹痛大便稀,太阴。头晕,恶心欲呕,里饮上犯、半夏证。 综合分析:证属太阳太阴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证。处方: 葛根12g,麻黄l0g,桂枝l0g,生姜10g,白芍10g 大枣4枚,炙甘草6g,半夏12g。 结果:上药服1剂症大减,2剂症已。 ㈣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房某,男性,43岁,1965年5月24日初诊。 原有慢性肝炎,近几日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 脉浮缓,苔薄白,时有寒热,太阳中风证。皮肤痒,水湿在表。 综合分析:此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以不得小汗出,为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仿其意与桂枝汤加荆防。处方: 桂枝l0g,白芍l0g,生姜l0g,大枣4枚,荆芥l0g 结果:上药服3剂身痒已。尚感两胁痛,口苦。与柴胡桂姜汤加味治之。 按:桂枝麻黄各半汤为中风伤寒合方,其意是小发其汗,胡老师在临床常仿其意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代之,疗效甚佳。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08.中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