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分类:
置顶
加味麦门冬汤 名方传天下第七方2013-09-06 06:45 [收藏]加味麦门冬汤 名方传天下第七方 城市,无非有两大建筑,一是楼房,二是道路。楼是给人住的,由于产权关系,人不给走错门。道路是给车行的,属于公共场所,如无规则,必然乱套。城市能够有调不紊的运行,全赖交通规则的制定与督察。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各行其道,畅行无阻。 人之气血运转,时时遵守规则。但由于某脏某腑功能弱化,管束不力,督察无能,致使气血逆行。妇女倒经便是典型。 “妇女倒经之证,陈修园《女科要旨》借用《金匮》麦门冬汤,可谓特识。然其方原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今用以治倒经,必略为加减,而后乃与病证吻合也。” 《金匮》是医圣张仲景的巨作。问世千年,泽披华夏,恩惠百姓。如果把中药方剂比喻成世界的话,《金匮》就是这个世界的太阳。太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展开《金匮》,你就能感受到太阳的光明。 《金匮》虽然只有百余方,但医圣的思想却是丰富无比。如果后代中医学人能够既识其方,又能领悟其思想,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相信天下之病尽收眼底。 人高不过七尺,吃五谷杂粮,致病因子不外是内七情,外六淫。不伤气就害血,或者两损。气病用气法,血病用血法,气血两病,双管齐下。万变不离其中,病可以万变,但气血不变。 《麦门冬汤》主治虚火上炎,气逆而喘。气逆是其病因,而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奇经八脉皆有气,凡气逆者,皆可效之。 城市有了交通规则,城市才有一片繁荣。人要想健康,气血就不能逆行。 2012-8-21于银川
煮酒论英雄 坤酒录 养胃2013-09-06 06:39 [收藏]煮酒论英雄 坤酒录 养胃 【中医说法】我国在古代治疗胃病大都采用中药来治疗,自古就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可见胃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毛病,胃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吞酸”等范畴。但不能说胃脘痛就是胃病,因为中医的胃脘痛,除了溃疡之外,还包括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甚至还包括部分的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等。中医对胃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情志失调:中医认为,“脾主思”、“思虑伤脾”。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灼伤胃之脉络,络破血出,就是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排黑便。2、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呀,嘈杂恶心。3、体质因素:“阳虚之体,互多痰湿”,临床上所见的溃疡也是阳虚体质较多,阴虚体质较少。由于素体脾阳虚寒,运化无权,脏病及腑,胃失和降,则胃脘作痛。此外,外在因素如过食生冷、外感风寒、过于劳累等之所以能诱发本病,皆与平素体质虚弱,特别是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4、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呕。”指的是受寒能促成胃病的发作。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 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多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多发。中医认为,以上四种因素是诱发胃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如劳倦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体质虚弱而诱发本病。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并存或互相影响,可互为因果,对于每个病人,则各有侧重。在临床诊治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审证求因,辩证施治,才能达到药到病除。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注重胃的保养是治疗胃病的关键之一。而中医养胃又讲究“细水长流”,要慢慢调理。诸多调理方法中,以泡茶比较简单易行且效果良好。觉得胃胀的患者,可选用玫瑰花泡茶,玫瑰花性温助通气,适合不上火的患者;而绿萼梅则性平助通气,大部分人都适合;如果患者同时有上火的症状,建议可在绿萼梅茶中放入一两朵菊花。中医认为,胃脘痛大都不离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舒肝解郁、行气止痛,既治疗了胃炎,也治疗了气积的疾病。从这一点来说,中医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疗法。中医指的“胃”实际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解剖部位与生理功能。中医药在治疗胃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方法,调节的体质,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以理气、活血、和胃、止痛,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养胃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所患的不同胃病进行辨证调养,以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尽快康复、减少复发的目的。 【酒方名称】白药酒 。 说明:1星为最低,5星为最高。 五脏用药录 胃 胃阳虚 干姜2013-09-06 06:37 [收藏]五脏用药录 胃 胃阳虚 干姜 陈喜刚 干姜
【八纲】阴虚里寒。 【六经】足阳明胃。 【功能】温中逐寒、回阳通脉。 【名家立场】 【配伍新效】
2013/9/6编写于银川 女科良方传承录 四六四七经证2013-09-06 06:35 [收藏]女科良方传承录 四六四七经证 竹林寺僧著作选粹 【方剂】补肝煎 熟地黄 白术(蜜炙,各一钱)枣仁(炒)独活(各一钱五分)当归 川芎黄(炒)山药(姜汁炒)五味子(炒杵)山茱萸(去核)木瓜(各五分)枣(二枚)水煎服。 2013/9/6于银川 清带汤 名方传天下第六方
2013-09-05 10:34
[收藏]
清带汤 名方传天下第六方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读‘清带汤’ 陈喜刚
每当不懂中医著者所言时,每每追根溯源。中医的根在哪?以我之见,就是阴阳互为其根。阳是阴的根,阴也是阳的根。阳生阴,阴也生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阴阳共生共长共存亡。 清淤,好象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大量的生活废水携带垃圾涌向城市河流,一边流淌,一边积淤;流中有淤,瘀中有流,淤抬河床,河水漫流,十分哲学。 带下,是女人的常见病。医家常认为止其带下,便万事大吉。岂料患者久服止带之药而不愈。然导师与人存异。 “带下为冲任之证。而名谓带者,盖以奇经带脉原主合同束诸脉。冲任有滑脱之疾,责在带脉不能约束,故名为带也。然其病非仅滑脱,也若滞下,然滑脱之中,实兼有瘀滞。” 带中有瘀,瘀中有带。带为标,瘀为本。本不清,带难净。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久治不愈的常见病,可能另有玄机。 说到瘀,使我想了现今的妇科流行病,子宫内膜异位。如借《清带汤》之思想,若能开发出治异位之良药,救病妇于水火,实乃天下幸事。 2012-8-21写于银川
煮酒论英雄 坤酒录 养胃2013-09-05 08:28 [收藏]煮酒论英雄 坤酒录 养胃 【中医说法】我国在古代治疗胃病大都采用中药来治疗,自古就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可见胃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毛病,胃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吞酸”等范畴。但不能说胃脘痛就是胃病,因为中医的胃脘痛,除了溃疡之外,还包括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甚至还包括部分的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等。中医对胃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情志失调:中医认为,“脾主思”、“思虑伤脾”。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灼伤胃之脉络,络破血出,就是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排黑便。2、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呀,嘈杂恶心。3、体质因素:“阳虚之体,互多痰湿”,临床上所见的溃疡也是阳虚体质较多,阴虚体质较少。由于素体脾阳虚寒,运化无权,脏病及腑,胃失和降,则胃脘作痛。此外,外在因素如过食生冷、外感风寒、过于劳累等之所以能诱发本病,皆与平素体质虚弱,特别是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4、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指的是受寒能促成胃病的发作。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多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多发。中医认为,以上四种因素是诱发胃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如劳倦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体质虚弱而诱发本病。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并存或互相影响,可互为因果,对于每个病人,则各有侧重。在临床诊治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审证求因,辩证施治,才能达到药到病除。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注重胃的保养是治疗胃病的关键之一。而中医养胃又讲究“细水长流”,要慢慢调理。诸多调理方法中,以泡茶比较简单易行且效果良好。觉得胃胀的患者,可选用玫瑰花泡茶,玫瑰花性温助通气,适合不上火的患者;而绿萼梅则性平助通气,大部分人都适合;如果患者同时有上火的症状,建议可在绿萼梅茶中放入一两朵菊花。中医认为,胃脘痛大都不离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舒肝解郁、行气止痛,既治疗了胃炎,也治疗了气积的疾病。从这一点来说,中医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疗法。中医指的“胃”实际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解剖部位与生理功能。中医药在治疗胃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方法,调节的体质,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以理气、活血、和胃、止痛,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养胃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所患 说明:1星为最低,5星为最高。 五脏用药录 胃 胃阳虚 肉桂
2013-09-05 08:27
[收藏]
五脏用药录 胃 胃阳虚 肉桂
【八纲】阴虚里寒。 【六经】足阳明胃。 【功能】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古代医家】 【配伍新效】 【临床方剂】 2013/9/3编写于银川 女科良方传承录 四十四五经证
2013-09-05 08:26
[收藏]
女科良方传承录 四十四五经证 竹林寺僧著作选粹
2013/9/3于银川 名方传天下第四方 温冲汤2013-09-04 08:16 [收藏]名方传天下第四方 温冲汤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 冲脉 性之大脉 再读‘温冲汤’
陈喜刚 读到温冲汤,和冲有关的方剂到此告一段落。从理冲汤读起,读过理冲丸,安冲汤,固冲汤,到温冲汤结束,五副方剂,剂剂带冲。顾名思义,与冲有关,冲为何物呢?冲,冲脉也。由此可知,《理冲汤》,清理冲脉之汤;《理冲丸》清理冲脉之丸;《安冲汤》,安静冲脉之汤;《固冲汤》,加固冲脉之汤;《温冲汤》,温暖冲脉之汤。对冲脉认知之深,非导师之语莫属:“人之血海,其名曰冲。在血室之两旁,与血室相通。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有任脉以为之担 任,督脉为之督 摄,带脉为之约束。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在男子 则冲与血室为化精之所,在女子则冲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内经》上古通天论所谓‘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者是也。是以女子不育,多责之冲脉。郁者理之,虚者补之,风袭者祛之,湿胜者渗之,气化不固者 固摄之,阴阳偏胜者调剂之。冲脉无病,未有不生育者。” 如果想细究冲脉,你会大失所望。论者少,著者稀。是冲脉不值提起,还是另有隐情,不得而知。读段余秋雨的散文,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一个洞穴,能藏经,就看你能不能巧遇;一孔穴位,能回天,也看你能不能发现;一条脉,能救命,也看你能不能知晓。 不以世人之观观世,方见世外桃园。 2012-8-20于银川
煮酒论英雄 坤酒录 失眠2013-09-04 08:09 [收藏]煮酒论英雄 坤酒录 失眠 【中医说法】 失眠即睡眠失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可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或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内经》中称失眠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症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睡眠不足,难以入睡。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从心肾相交论治 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 【酒方名称】桑椹酒。 说明:1星为最低,5星为最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