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氏中医

 中医360 2013-09-08
博文分类:
标签:

加味麦门冬汤 名方传天下第七方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
                                 他山之石 实为金石 读‘加味麦门冬汤’
                                     陈喜刚

      城市,无非有两大建筑,一是楼房,二是道路。楼是给人住的,由于产权关系,人不给走错门。道路是给车行的,属于公共场所,如无规则,必然乱套。城市能够有调不紊的运行,全赖交通规则的制定与督察。遵守交通规则,才能各行其道,畅行无阻。

     人之气血运转,时时遵守规则。但由于某脏某腑功能弱化,管束不力,督察无能,致使气血逆行。妇女倒经便是典型。

  “妇女倒经之证,陈修园《女科要旨》借用《金匮》麦门冬汤,可谓特识。然其方原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今用以治倒经,必略为加减,而后乃与病证吻合也。”

  《金匮》是医圣张仲景的巨作。问世千年,泽披华夏,恩惠百姓。如果把中药方剂比喻成世界的话,《金匮》就是这个世界的太阳。太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展开《金匮》,你就能感受到太阳的光明。

  《金匮》虽然只有百余方,但医圣的思想却是丰富无比。如果后代中医学人能够既识其方,又能领悟其思想,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相信天下之病尽收眼底。

   人高不过七尺,吃五谷杂粮,致病因子不外是内七情,外六淫。不伤气就害血,或者两损。气病用气法,血病用血法,气血两病,双管齐下。万变不离其中,病可以万变,但气血不变。

  《麦门冬汤》主治虚火上炎,气逆而喘。气逆是其病因,而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奇经八脉皆有气,凡气逆者,皆可效之。

   城市有了交通规则,城市才有一片繁荣。人要想健康,气血就不能逆行。

2012-8-21于银川

   

标签:

煮酒论英雄 坤酒录 养胃
                                                                                       陈喜刚

    【中医说法】我国在古代治疗胃病大都采用中药来治疗,自古就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可见胃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毛病,胃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吞酸”等范畴。但不能说胃脘痛就是胃病,因为中医的胃脘痛,除了溃疡之外,还包括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甚至还包括部分的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等。中医对胃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情志失调:中医认为,“脾主思”、“思虑伤脾”。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灼伤胃之脉络,络破血出,就是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排黑便。2、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呀,嘈杂恶心。3、体质因素:“阳虚之体,互多痰湿”,临床上所见的溃疡也是阳虚体质较多,阴虚体质较少。由于素体脾阳虚寒,运化无权,脏病及腑,胃失和降,则胃脘作痛。此外,外在因素如过食生冷、外感风寒、过于劳累等之所以能诱发本病,皆与平素体质虚弱,特别是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4、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呕。”指的是受寒能促成胃病的发作。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 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多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多发。中医认为,以上四种因素是诱发胃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如劳倦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体质虚弱而诱发本病。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并存或互相影响,可互为因果,对于每个病人,则各有侧重。在临床诊治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审证求因,辩证施治,才能达到药到病除。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注重胃的保养是治疗胃病的关键之一。而中医养胃又讲究“细水长流”,要慢慢调理。诸多调理方法中,以泡茶比较简单易行且效果良好。觉得胃胀的患者,可选用玫瑰花泡茶,玫瑰花性温助通气,适合不上火的患者;而绿萼梅则性平助通气,大部分人都适合;如果患者同时有上火的症状,建议可在绿萼梅茶中放入一两朵菊花。中医认为,胃脘痛大都不离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舒肝解郁、行气止痛,既治疗了胃炎,也治疗了气积的疾病。从这一点来说,中医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疗法。中医指的“胃”实际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解剖部位与生理功能。中医药在治疗胃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方法,调节的体质,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以理气、活血、和胃、止痛,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养胃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所患的不同胃病进行辨证调养,以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尽快康复、减少复发的目的。

【酒方名称】白药酒 。
   【来源】《良朋汇集》。
   【配方】白茯苓、白术、天花粉、山药、芡实、牛膝、薏苡仁各15克,白豆蔻9克,白酒5千克。
   【制法】上药入酒中,浸泡7日后取用。
   【主治】补脾益胃,化气生血。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纳差、食后腹满,或积谷不化、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形体消瘦诸症。
   
      陈氏中医:1.组方不甚合理,仅参考。
               2.星级评价☆☆

     说明:1星为最低,5星为最高。
  
     2013/9/3于银川

标签:

五脏用药录 胃 胃阳虚 干姜

陈喜刚

干姜


    【中医准备】胃阳虚证,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胃虚寒证。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症候分析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泻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所致。胃阳不足,虚寒内生,寒凝气机,故胃脘冷痛;性属虚寒,故其痛绵绵不已,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食后、按压、得温均可使病情缓解;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胃气上逆,则食少,呕吐清水或夹不消化食物;阳气虚弱,全身失于温养,则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阳虚内寒,津液未伤,则口淡不渴;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为虚寒之象。本证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鉴别脾气虚与胃气虚、脾阳虚与胃阳虚,均有食少、脘腹隐痛及气虚或阳虚的共同症状,但脾阳虚、气虚以脾失健运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大腹,腹胀腹痛、便溏、水肿等症突出;胃阳、气虚以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胃脘,脘痞隐痛,嗳气等症明显。


    【适宜人群】寒性体质。
    【适宜病症】寒病且寒症。
   
    【性】热。                                                             
    【热力】热。
    【气血】气。
    【子目】祛寒药。
    【药力】峻。
    【力向】升。
    【疏泄收敛】疏。
    【走守利滞】走。
    【燥烈温润】润。
    【升降沉浮】升。
    【养生疗疾】疗。
    【毒】无。  
    【味】辛。
    【色】白。
    【畏反】无。
    【产地】广泛,五运六气饱满。
    【环境】加工。
    【部位】干燥根茎。
    【常用剂量】内服煎汤,3~10g。

 【八纲】阴虚里寒。

 【六经】足阳明胃。
    【色】黄
    【味】甘。
    【五行】土。
    【时辰】巳(7-9)。
    【方位】中。
    【卦】艮。
    【季节】冬春间。
    【左右】右。
    【升降】降。

【功能】温中逐寒、回阳通脉。
    【主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名家立场】
    黄宫绣:“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
     且同五味则能通肺气而治寒嗽,同白术则能燥湿而补脾,同归芍则能入气而生血,故凡因寒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绝者,无不籍此以为拯救除寒。”

 【配伍新效】
   干姜配伍白术 干姜辛热,温脾胃、散寒邪;白术甘苦而温,补中益气、健脾燥湿。二者合用,有温中散寒,健脾除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胀满、食少、呕吐、泄泻等症。
   干姜配伍甘草 干姜温助脾阳;甘草补中缓急止痛。二者伍用,有温中散寒、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时作时止、喜暖喜按者。
   干姜配伍高良姜 二者均为辛热之品,有温中散寒之作用。但干姜长于温脾祛寒止呕;高良姜功擅温胃止痛。相须为用,其温中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胃寒腹痛、呕吐、泄泻等症。
   干姜配伍人参 干姜辛甘大热,温中散寒;人参甘而微温,大补元气。二者合用,干姜得人参则中气畅达、行而不过;人参得干姜则补而能行,补而不滞。共奏补脾胃、温中焦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


     【临床方剂】
    1.治疗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2. 治疗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瘥。(《补缺肘后方》)
    3. 治疗中寒水泻:干姜(炮)研末,饮服二钱。(《备急千金要方》)
    4. 治疗寒痢青色:干姜切豆大,每米饮服六、七枚,日三夜一。(《补缺肘后方》)
    5. 治疗脾寒疟疾:干姜、高良姜等份。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外台秘要》)

2013/9/6编写于银川

标签:

女科良方传承录 四六四七经证

 竹林寺僧著作选粹
                                                                陈喜刚
    【题解】妇人四十六七岁,肝肾二经气血方损,胁胀作痛,或头昏目眩、憎寒壮热,或遍身作痛经闭不通,或出盗汗,寝成痨瘵。
  
    【法案】补肝煎主之。

【方剂】补肝煎 熟地黄 白术(蜜炙,各一钱)枣仁(炒)独活(各一钱五分)当归 川芎黄(炒)山药(姜汁炒)五味子(炒杵)山茱萸(去核)木瓜(各五分)枣(二枚)水煎服。

      2013/9/6于银川

标签:

                      清带汤 名方传天下第六方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读‘清带汤’

                          陈喜刚

 

 

每当不懂中医著者所言时,每每追根溯源。中医的根在哪?以我之见,就是阴阳互为其根。阳是阴的根,阴也是阳的根。阳生阴,阴也生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阴阳共生共长共存亡。

清淤,好象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大量的生活废水携带垃圾涌向城市河流,一边流淌,一边积淤;流中有淤,瘀中有流,淤抬河床,河水漫流,十分哲学。

带下,是女人的常见病。医家常认为止其带下,便万事大吉。岂料患者久服止带之药而不愈。然导师与人存异。

“带下为冲任之证。而名谓带者,盖以奇经带脉原主合同束诸脉。冲任有滑脱之疾,责在带脉不能约束,故名为带也。然其病非仅滑脱,也若滞下,然滑脱之中,实兼有瘀滞。”

带中有瘀,瘀中有带。带为标,瘀为本。本不清,带难净。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久治不愈的常见病,可能另有玄机。

说到瘀,使我想了现今的妇科流行病,子宫内膜异位。如借《清带汤》之思想,若能开发出治异位之良药,救病妇于水火,实乃天下幸事。

2012-8-21写于银川

 

标签:

煮酒论英雄 坤酒录 养胃
                                                                                       陈喜刚

    【中医说法】我国在古代治疗胃病大都采用中药来治疗,自古就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可见胃病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毛病,胃病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吞酸”等范畴。但不能说胃脘痛就是胃病,因为中医的胃脘痛,除了溃疡之外,还包括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甚至还包括部分的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等。中医对胃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情志失调:中医认为,“脾主思”、“思虑伤脾”。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肝气不舒横逆犯胃,灼伤胃之脉络,络破血出,就是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排黑便。2、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呀,嘈杂恶心。3、体质因素:“阳虚之体,互多痰湿”,临床上所见的溃疡也是阳虚体质较多,阴虚体质较少。由于素体脾阳虚寒,运化无权,脏病及腑,胃失和降,则胃脘作痛。此外,外在因素如过食生冷、外感风寒、过于劳累等之所以能诱发本病,皆与平素体质虚弱,特别是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4、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指的是受寒能促成胃病的发作。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多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多发。中医认为,以上四种因素是诱发胃病的主要因素,其他如劳倦过度、房室不节均可导致体质虚弱而诱发本病。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并存或互相影响,可互为因果,对于每个病人,则各有侧重。在临床诊治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审证求因,辩证施治,才能达到药到病除。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注重胃的保养是治疗胃病的关键之一。而中医养胃又讲究“细水长流”,要慢慢调理。诸多调理方法中,以泡茶比较简单易行且效果良好。觉得胃胀的患者,可选用玫瑰花泡茶,玫瑰花性温助通气,适合不上火的患者;而绿萼梅则性平助通气,大部分人都适合;如果患者同时有上火的症状,建议可在绿萼梅茶中放入一两朵菊花。中医认为,胃脘痛大都不离肝,故胃病治肝,本是成法。舒肝解郁、行气止痛,既治疗了胃炎,也治疗了气积的疾病。从这一点来说,中医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疗法。中医指的“胃”实际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解剖部位与生理功能。中医药在治疗胃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方法,调节的体质,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以理气、活血、和胃、止痛,达到治疗的目的。中医养胃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所患
的不同胃病进行辨证调养,以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尽快康复、减少复发的目的。

  
    【酒方名称】八珍酒 。
    【来源】《万病回春》 。
    【配方】全当归26g炒白芍18g生地黄15g云茯苓20g炙甘草20g五加皮25g肥红枣36g胡桃肉36g白术26g川芎10g人参15g白酒1500ml。
    【制法】1将所有的药用水洗净后研成粗末;2装进用三层纱布缝制的袋中,将口系紧;3浸泡在白酒坛中,封口,在火上煮1小时。
   【主治】滋补气血,调理脾胃,悦颜色。
 
      陈氏中医:1.养胃其实要养肝胆和脾。
               2.星级评价☆☆☆

     说明:1星为最低,5星为最高。
  
     2013/9/3于银川

标签:

五脏用药录 胃 胃阳虚 肉桂


陈喜刚
肉桂


    【中医准备】胃阳虚证,是指阳气不足,胃失温煦,以胃脘冷痛,畏冷肢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胃虚寒证。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症候分析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泻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所致。胃阳不足,虚寒内生,寒凝气机,故胃脘冷痛;性属虚寒,故其痛绵绵不已,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食后、按压、得温均可使病情缓解;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胃气上逆,则食少,呕吐清水或夹不消化食物;阳气虚弱,全身失于温养,则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阳虚内寒,津液未伤,则口淡不渴;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为虚寒之象。本证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鉴别脾气虚与胃气虚、脾阳虚与胃阳虚,均有食少、脘腹隐痛及气虚或阳虚的共同症状,但脾阳虚、气虚以脾失健运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大腹,腹胀腹痛、便溏、水肿等症突出;胃阳、气虚以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为主,胀或痛的部位在胃脘,脘痞隐痛,嗳气等症明显。


    【适宜人群】寒性体质。
    【适宜病症】寒病且寒症。
   
    【性】热。                                                             
    【热力】热。
    【气血】气。
    【子目】祛寒药。
    【药力】峻。
    【力向】升。
    【疏泄收敛】疏。
    【走守利滞】走。
    【燥烈温润】润。
    【升降沉浮】升。
    【养生疗疾】疗。
    【毒】无。  
    【味】辛、甘。
    【色】灰褐色。
    【畏反】无。
    【产地】南方,离火之阳饱满。
    【环境】栽培。
    【部位】干皮及枝皮。
    【常用剂量】内服煎汤,2~5g。

 【八纲】阴虚里寒。

 【六经】足阳明胃。
    【色】黄
    【味】甘。
    【五行】土。
    【时辰】巳(7-9)。
    【方位】中。
    【卦】艮。
    【季节】冬春间。
    【左右】右。
    【升降】降。

  【功能】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
    【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古代医家】
    缪希雍:“桂枝、桂心、肉桂,……味纯阳,故能散风寒;自内充外,故能实表;辛以散之,热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润肾燥。……其主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腰痛、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宣导百药无所畏、又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渗泄、止渴、止荣卫中风寒、秋冬下部腹痛因于寒、补命门、益火消阴者,肉桂之所治也。气薄轻扬,上浮达表,故桂枝治邪客表分之为病。味厚甘辛大热,而下行走里,故肉桂、桂心治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虚阴寒,寒邪客里之为病。盖以肉桂、桂心甘辛而大热,所以益阳;甘入血分,辛能横走,热则通行,合斯三者,故善行血。”

【配伍新效】
    肉桂配伍黄连 肉桂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功擅温补肾阳;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泻心火。二者伍用,寒热兼施,共奏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肾不交之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烦躁不安、遗精等症。
    肉桂配伍黄芪、当归 肉桂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黄芪补气、托毒、生肌;当归补血、活血。三者合用,有温补气血、托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寒邪凝滞之疮疡溃烂、日久不敛属阴证者。
    肉桂配伍熟地 肉桂甘热,温阳通脉,培补下元之阳;熟地甘润,滋阴养血,培补下元之阴。二者合用,有滋阴助阳、养血通脉,培补下元阴阳之功效,用于治疗下元虚损、肾气虚衰而引起之小便不利、四肢发冷、腰膝酸软、男子阳痿、遗精,女子宫寒不孕。

 【临床方剂】
    1.治疗九种心痛,烦闷:桂心半两。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太平圣惠方》)
    2. 治疗冷气攻心腹痛,多呕,不欲饮食:桂心一两,高良姜一两(锉),当归一两(锉,微炒),草豆蔻一两半(去皮),厚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炒)令香熟〕,人参一两(去芦头)。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太平圣惠方》桂心散)
      
    3. 治疗产后腹中瘕痛:桂(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后备急方》)

2013/9/3编写于银川

标签:

女科良方传承录 四十四五经证
 

                    竹林寺僧著作选粹
                                                                陈喜刚
   【题解】妇人四十四五岁,经水闭塞郁久成崩。但当察其有火无火,有火者,因火逼血,致血妄行,甚则为崩为漏。


   【法案】宜服保阴煎。无火者,因经阻滞,积久成崩,治宜去滞生新,先服调经饮,以清理之。然后见其可养,则用小营煎以养之。见其可固,则用固阴煎以固之。


  【方剂】保阴煎 生地黄 熟地黄 芍药(各一钱)川续断 黄芩 山药(炒)黄柏(各八分)生甘草(五分)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血虚血滞,筋骨肿痛者,加当归二钱;气滞而痛者,去熟地黄,加陈皮,香附各八分;血脱血滑者,加地榆八分,或乌梅一个。
  
     调经饮 当归(二钱)牛膝 香附(各一钱二分)山楂 青皮 茯苓(各一钱)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如兼胀闷者,加浓朴一钱;气滞者,加乌药一钱;小腹痛,加小茴一钱。
  
     小营煎 当归 熟地黄 芍药(酒炒)山药(炒)枸杞(各二钱)炙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营虚兼寒者,去芍药,加生姜一钱;气滞有痛者,加香附一钱,引而行之。
  
     固阴煎 人参 熟地黄 山药(炒)菟丝子(炒,各一钱)山茱萸(八分)远志(制)炙甘草(五分)五味子(七粒)水一钟半,煎七分,食远服。如阴虚微热,而经血不固者,加川续断一钱;肝肾血虚,小腹疼痛,而血不归经者,加当归一二钱;气陷不固者,加升麻五分(炒)。
  
  

      2013/9/3于银川

标签:

名方传天下第四方 温冲汤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

            冲脉 性之大脉  再读‘温冲汤’

 

陈喜刚

读到温冲汤,和冲有关的方剂到此告一段落。从理冲汤读起,读过理冲丸,安冲汤,固冲汤,到温冲汤结束,五副方剂,剂剂带冲。顾名思义,与冲有关,冲为何物呢?冲,冲脉也。由此可知,《理冲汤》,清理冲脉之汤;《理冲丸》清理冲脉之丸;《安冲汤》,安静冲脉之汤;《固冲汤》,加固冲脉之汤;《温冲汤》,温暖冲脉之汤。对冲脉认知之深,非导师之语莫属:“人之血海,其名曰冲。在血室之两旁,与血室相通。上隶于胃阳明经,下连于肾少阴经。有任脉以为之担 任,督脉为之督 摄,带脉为之约束。阳维、阴维、阳跷、阴跷,为之拥护,共为奇经八脉。此八脉与血室,男女皆有。在男子 则冲与血室为化精之所,在女子则冲与血室实为受胎之处。《内经》上古通天论所谓‘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者是也。是以女子不育,多责之冲脉。郁者理之,虚者补之,风袭者祛之,湿胜者渗之,气化不固者 固摄之,阴阳偏胜者调剂之。冲脉无病,未有不生育者。”

如果想细究冲脉,你会大失所望。论者少,著者稀。是冲脉不值提起,还是另有隐情,不得而知。读段余秋雨的散文,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1900526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耀和耻辱,将由这个洞穴吞吐。 
  现在,他正衔着旱烟管,扒在洞窟里随手捡翻。他当然看不懂这些东西,只觉得事情有点蹊跷。为何正好我在这儿时墙壁裂缝了呢?或许是神对我的酬劳。趁下次到县城,捡了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 ”

一个洞穴,能藏经,就看你能不能巧遇;一孔穴位,能回天,也看你能不能发现;一条脉,能救命,也看你能不能知晓。

不以世人之观观世,方见世外桃园。

2012-8-20于银川

 

标签:

煮酒论英雄 坤酒录 失眠
                                                                                       陈喜刚

    【中医说法】 失眠即睡眠失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断断续续不连贯,而过早地醒来,醒后不能再继续睡,有睡眠不足,全身乏力,倦怠感觉,多因健康情况不佳,疼痛、感觉不适,生理节奏被打乱,睡眠环境影响等,也有怕睡眠而失眠的。可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或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内经》中称失眠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症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睡眠不足,难以入睡。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从精神情志论治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从昼夜节律论治 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提出“因时制宜”治疗失眠。从心肾相交论治 所有的失眠都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所有的治疗方案,最终都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从肝脾论治 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

【酒方名称】桑椹酒。
   【来源】《中国医学大辞典》。
   【配方】桑椹1公斤,曲200克,糯米5公斤。
   【制法】将桑椹捣汁,煎过,同曲、米如常法酿酒。
   【主治】眩晕,失眠,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便秘消渴。
     
   桑葚既可入食,又可入药,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为滋补强壮、养心益智佳果。具有补血活血,滋阴补阳,生津止渴,润肠燥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

 
      陈氏中医:1.一粒桑椹胜过一副中药。
               2.星级评价☆☆☆

     说明:1星为最低,5星为最高。
  
     2013/9/3于银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