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鲍枫,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冲动是魔鬼,这话一点不假。日前在北京大兴发生的案件中,两名男子仅仅因为与一名推着童车的妇女发生争执,不仅下车殴打该女子,更残忍的是,其中一人竟然还将童车里的婴儿摔死。别以为这只是“暴脾气”,很可能属于“冲动控制障碍”。 跟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鲍枫聊起这桩新闻,鲍枫颇感震惊。他分析,从媒体报道来看,虽然事件主角称是酒后失控,但在短时间内情绪波动如此强烈,并不是一般人的吵架发脾气,已严重偏离了社会常态,很可能属于“冲动控制障碍”。 “面对不良情绪,一般人因为自我控制能力良好,能够控制不必要的冲动,而具有冲动控制障碍的人,则可能难以自控。”鲍枫介绍,有冲动控制障碍的人事先并没有明确的动机,也不是因判断力失常造成的,仅仅在于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或者缓解精神的焦虑和紧张。这类人在实施过激行为中感到激动、亢奋和满足,而事后多少会有罪恶感和后悔情绪。最后伤害自己和他人、破坏财物,往往会导致暴力伤害事件,严重的甚至可能犯罪。 冲动控制障碍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鲍枫解释道,孩子在小的时候,一些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平时要么对孩子忽视冷淡,要么过分溺爱。孩子不懂规矩或不守规矩时,家长不及时指出,长此以往让孩子形成了极端自我的个性,养成为所欲为的处事习惯,长大后更是难以控制情绪。 从新闻报道中看出,大兴案件的施暴者由于成长阶段屡次因违法犯罪入狱,长期接受负面情绪的影响,暴戾性格的形成也就不足为怪,再加上压力无法宣泄,很容易形成过激行为。只是由于冲动控制障碍并不是精神疾病,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还是要由施暴者承担。 “冲动是魔鬼这句话一点都没错。”鲍枫建议,家长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自控能力的训练,比如孩子每次发脾气都应该问清楚原因,让孩子意识到随意发怒不是一件合理的事情,更不能解决问题。同时对其个性、习惯和行为进行适当的约束,不能因为孩子小就任其发展,要教会孩子遵守社会准则,避免“熊孩子”长成“熊大人”。如果长大后发现自己经常性的无法自控时,就要努力将冲动的节奏放慢,同时求助心理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