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管理】教学与管理的44个小创意(之二)(来自:《中国教师报》)

 缤纷生活 2013-09-14

12.学生自己选择实验角。在进行理化生实验操作指导时,针对当前学生动手能力差异悬殊的现状,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后,可以将实验室划分为“完全独立操作”、“几人相同完成”、“需要老师手把手指导”等多个学习角,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不同区域进行实验操作。这一做法,适应了学生差异,大家各得其所,效果很好。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思维模式、操作方法,对我们管理学生、上练习课有那些启迪呢?

    13.画学科知识树。教师比较注重学生把书从薄读到厚,往往忽视让学生把书从厚读到薄。学生学的知识,多是孤零零的知识点,缺少融会贯通,不能连成知识线、知识面,够不成知识体。让学生尝试画单元、整本书、整个年级、整个学科的知识树,对学生同化、顺应建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14.设立抽奖作业。小学生因年龄的原因,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能主动性学习的人数屈指可数。教师布置了一些基本作业后,优等生完成后没事可干,为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若教师再为他们布置一些较难的作业,学生大多不太情愿完成。

    我的建议是是:在教室醒目的地方放置二个神秘的箱子,教师当着学生面有选择性地在箱子里面分别投入一些提高题、奥赛题,同时对学生说道:只有作业全部完成的学生或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才有资格在我的第一只箱子里面抽一道题,并且要保证不能让其他学生看到。若自己独立钻研出来后,可以再来抽题,否则,资格自动取消,若连续攻破三关后,才有资格在第二个箱子里面抽题……

    教师越不让学生做题,学生越感到神秘,学生越跃跃欲试,学生探究兴趣就越浓。通过这种形式的包装,教师把学生做题变成了一种乐趣,学生的内驱力在发挥作用,这时,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逼着学,而是发自内心的我要学。

    15.带有研究性质的教案设计。笔者的思路是:教案可分三大部分:一是学情分析及三维目标确立;二是教学流程,包括知识点、教法设计(包括情景链的创设、主问题的设计、学生活动可能出现情况的预设、作业的优化设计)、学法设计(学生活动链条的构建、学生参与的状态等),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师可以从教育学、心里学、新课改相关理念、课标要求等角度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三是课后自我反思。这种研究性教案,附加有自我说课的成分,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高水平备课。

    关键环节的核心提示:教法设计。依据自身素质、知识内容、教学环节等对教学方案的预设,也就是教师自身对学生指导、引导的方案。教师首先要确定三维目标和教学方法。教师可选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也可选用目标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还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确定教学方法后,再把环节、步骤流程梳理出来。

    教法设计中情景链的创设、主问题的设计、学生活动可能出现情况的预设、作业的优化设计、课堂小结必不可少。

    学法设计:对学生课堂活动的预设,也就是学生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的具体安排。如语文课中让学生读的环节处理,就要写清楚是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是默读、领读、随录音读,是略读、粗读、详读,是品读、感情读。如数学中的练习题是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合作完成、师生合作完成。如理化中教师演示实验时,学生观察什么、记录什么等要考虑周详。

    教法与学法是配套的、是同步的,也就是在处理知识点时要明确教师干什么、学生干什么。

课后反思(课后札记):有感而发,可长可短,贵在为今后教学提供借鉴。建议从下列选取角度:本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课后找到的与本课有关的补充资料;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备课时未考虑,在课堂上临时使用的小点子;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节课哪个环节成功、哪个环节失败,理由是什么;假若让我再上这节课,我准备怎样上;征求学生、听课教师对这节课的意见记录;实验、教具、课件、多媒体等使用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处理的;自己对一个、一组、群体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某些方面细节的观察记录;对教材编排的看法、对教参某些观点的看法、对某些例题、习题的看法;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习兴趣调动的小技巧;对同一类型课教学流程的概括总结。

    如果把上面内容进行梳理,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反思课堂教学对新课程理念的诠释与把握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区;反思课堂中教学情景的创设、问题情景的设计是否有趣味性、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反思学生的课堂发言(课堂表现)或解题方法、结果的生成与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是否合理有效,特别是对突发问题的处理是否机智;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反思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否有效,能否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反思教师情感交流方式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的精神。

    总之,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备课重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达到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对如何将“三维”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进行整体布局和设计;二要对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促使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进行具体而周密的设计;三要对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行为,充分显示自身的优势、个性和创造性以促成自身的专业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和设计。

    16.描红式的课后备课。备课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备课。如何进行课后备课,教师感到茫然。描红式的课后备课指的是教师在课后,根据自己课前预设及课堂临时生成的情况,结合自己课后反思,在原教案的各部分空白处用比较突出的红笔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实践证明描红式的课后备课对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升业务素质是一条有效途径。

    17.购买教师教案的知识产权。撰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教师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年轻教师参照优秀教师的教案,对全面把握教材、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具有事倍功半的作用。学校要购买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案的知识产权,根据同行借阅的人数、次数,付给一定的报酬。这样优秀教师感觉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尊重,同时也有一份成就感。

    18.活页教案。传统“教案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传统教案不等于取消教案,“零教案”主张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写教案是在备课基础上对备课活动和成果的重新审视、反思和提高的过程,是总体上对教学程序、方法、策略等进行整理和再提高的过程。教案不仅为施教者活动提供正式的依据和纲领,而且使以后的备课活动有所借鉴,可见写教案是备课的升华。但是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该觉察到:“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促进教学的载体”。

    为了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备课效率,可采取“我为别人,别人为我”的合作加反思式撰写活页教案的方式。

    该教案模式共分三部分:前面是学情分析,中间是活动流程,后面是课后追记。其中中间主体部分的活动流程又可分为两部分:信息台(资料显示屏+教学设计ABC,我们称之为菜单栏)、导航台(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称之为方案栏)。

    菜单栏也就是信息台部分由教研组合作完成。教研组将教材内容按备课任务大小合理分解,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教师可集中精力,搜集整理所承担专题内容,打印交换,完成备课的素材库建设。

    其余部分由教师本人独立完成。每一位教师都要从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效果的监测等方面重构活动方案,完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预设方案。素材库提供的素材,教师可圈、点、画、批、注,教师可选择取舍、调整、补充、修改等。同样素材,因取舍不同,可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活动过程。课后追记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整堂回顾,佳处回味,败笔探究,作业反馈,教案修改,补救措施,资料补充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完成。

    这种教案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与新课改提出的教案设计要考虑教学个性化和动态生成性要求相吻合。

    19.让教师参与到备课管理中来。备课管理是课改管理的“瓶颈”之一,许多课改学校在备课方式、形式、检查重点上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笔者在基层学校调研时发现,教案检查还未突破禁区,检查教案还只是领导的特权。多数教师认为“开明”的检查是领导的恩赐!

    笔者认为学校的备课管理也要实施相应的改革,各学校要积极鼓励一线教师参与到备课管理中来。教师互查备课,找同事教学中的特点、优点、改革点,每人写“观备课一得”,像这种“交互式、激励式、开放式”的备课评价法就值得提倡!

    笔者认为,这种教案的检查过程,相当于为同行教师在备得方面经验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使教案的检查过程,变成了教师学习同行先进经验,分享同行创造成果、激发自己创造潜能的过程。因此,它是一个学习先进找差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奋进的过程。

    20.变固定时间检查教案为随即抽查教案。针对教师课前抄教案,课堂上用不上;课后补教案,应付检查的现实,笔者建议变固定时间检查教案为随即抽查教案。具体方法如下:当天值日教师、值日领导,分别随即抽查两个教师的教案,并在教案上签字,并注明该教案与所教的内容是否相符及相应的等级。为了避免领导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果当天学校领导成员有课,应主动让值日教师检查(注:教师不好意思主动检查领导的教案),否则按无教案论处。

    21.举手的变革。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举手方式是一种固定的姿势——举起右手,教师仅从学生举手情况获得的信息实在单调。若把学生举手方式分别赋于一定信息,并且规定统一的姿势,就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样教师单从学生举手情况,就可获得丰富的反馈信息。比如教师出示一道选择题,该题有A、B、C、D四个选项,教师不妨规定学生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分别代表选择A、B、C、D四个选项。教师就可以仅从学生的一次举手情况,同时判断出分别选A、B、C、D选项的学生及人数,使教师提问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还避免了原来随意提问时有回答类同的情况,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这一小小改进,从某种角度讲,教师对学生情况的判断突破了以往仅凭教学经验估计的历史,实现了定性向定量转变。对于判断题,若认为正确的,让学生同时伸出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并成“对号”状;若认为错误的,让学生同时伸出左、右手的食指,并成交叉状。同样,发表对某个问题的看发时,也可采取类似的方法。教师可以规定,若对答案胸有成竹时,可以把手举得高一些,还有疑惑正在思考时,可以把手举得低一些;急于发言时,手可以上下快速移动,但不能发出声音,并且不能离开座位。这样就可避免不必要的互相争吵,避免乱哄哄的课堂失控状态。教师还可以规定,若提问的问题与本节课内容有关,可以举右手,若与本节课无关(比如需要上厕所、轻微的头疼、肚疼、同桌发生矛盾等),可以举左手。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师讲课正在兴头上时,学生提出一个与本课情景不相称的问题(如我要上厕所),是自己创设的课堂情调消失殆尽。若发现学生举起了右手,教师可以悄悄地走到学生面前,轻声询问妥善处理。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的一些尴尬场面。当然为了不伤潜能生的自尊心,教师也可以与潜能生约定特殊的手势,是潜能生在同伴面前有一定的面子。

    22.课堂信息反馈牌。让学生纸制一个课堂信息反馈牌——小四面体。除底面外,剩余的三个面分别涂上红、黄、绿颜色。红色代表没有搞懂,急需教师辅导;黄色代表半懂不懂,似是而非;绿色代表已全部明白,根本不需要教师做任何提示。当学生自学或教师答疑暂告一段落时,观察学生出示的信息反馈牌,对学生的情况就可以了如指掌,同时又保护了潜能生的自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