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用“课文”做“例子”

 怡蘭轩 2013-09-16

叶圣陶曾说:“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以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用课文来教”而不是“教课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二者的关键又在于厘清“用课文教什么”。它又可转化为面对一篇具体的课文,应该用它来“教什么”的问题。离开了对“教什么”的确定与选择,空泛谈论“用课文教”,并非是一种妥帖的做法。从本来含有无限角度、无数可以教的内容中,选取某一个特定的角度、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这便是“用课文来教”的关键。

    最近,听了刘老师执教的《济南的冬天》一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巧妙地将“课文”处理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所“例”的“如何写景”的知识点的学习,从课文中习法,最终落实到用法。其教学流程如下:首先,课前写小短文。设置了两个学的活动,①出示一幅风景画,要求学生从“安适、秀气、澄清、空灵、蓝汪汪”等词语中,任选4个描述这幅画面,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短文;②投影学生习作并请学生初步点评。其次,引导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设置了四个学的活动,①学生自读课文,要求从“奇迹、温情、温暖、慈善”等几个词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并阐述理由;②抽生朗读课文第三段,要求学生勾画出本段的中心句;③出示表格,要求从写景对象、层次、特征等角度,在第三段分别找出相关的语句填入表格。④从修辞手法、词语选用的角度,赏析第三段是如何写景的,以及这样写有何艺术效果,师生共同总结出如何写景的策略-——明特征、定层次、巧修辞、善修饰。最后,修改小短文。设置了两个学的活动,①自己运用所学的写景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短文;②小组交流,再次修改,每组提交一篇文章全班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细致考察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刘老师在“用课文教什么”以及“怎样用课文教什么”上,值得深深咀嚼、品味。

首先,巧于选点。面对《济南的冬天》一文,可以教的内容很多。可以教字词,作者简介,文章写了哪些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以及品味优美的语句等等。刘老师却将“课文”作为一个“例子”,关键的问题是将它做一个什么“例子”。理据主要依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将“例什么”或者说“教什么”的目标定位于“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抓住特征来写景。”亦就是说学习“这一篇课文”,并非是教与学的目的,教与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使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如何写景”的知识、概念或技能、策略,从而让“用课文教什么”变得明确、具体。

其次,善于取舍。确定了“用课文教什么”,接着应当思考“怎样用课文教什么”的关键问题。刘老师并未对课文进行面面俱到地讲解或学习,而是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从提供的4个词语中,筛选出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征,旨在让学生明确写景应当抓住景物的特征;然后重点研读第三段,选点突破,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学习如何写景的方法,取舍有法,用之有度。

    最后,妙于组织,让学的效果实实在在。

王荣生提出“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所谓“学的活动”,就是学生是学的主体,它关乎学生需要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我们经常看见有些课堂,教师一会儿忙着朗读,一会儿忙着提问,讨论等,学的活动非常零散,没有结构,即所谓的“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刘老师组织教学的三个环节,第一个学的活动是学生写短文,落点在于预估学生在写景方面的盲点,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第二个学的活动习得方法,集中安排了朗读、找出、勾画、填写、赏析几个活动,落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习得如何写景的方法。第三个学的活动修改短文,安排了自改、交流、点评、展示、再改几个活动,落点在于能够学会如何写景,它亦是本节课的最终的落点。学的内容相对集中,从而使得学生的活动能充分展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