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邻雅小筑:回首烟桥看月满

 苏迷 2013-09-18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最。”中秋愈近,再听这首《花好月圆》,真是好听、应景。

这么一首与“大上海时代”脱不了干系的歌曲,词作者范烟桥,就居身于临顿河边的温家岸。

 

“邻雅小筑”旧谈

看范烟桥相片,脸面方阔,一幅墨镜。他父亲范葵忱为江南乡试举人。年幼时,范烟桥不喜欢读父亲嘱咐读的经文,却爱读母亲珍藏的弹词和小说,为此常早晚在枕边偷读,用眼不当,成了近视。长大后,便喜欢戴墨镜。

范烟桥1894年出生于同里漆字圩范家埭的书香门第,1922年随家人迁居到苏州温家岸17-19号。

郑逸梅在《南社丛谈》中谈到,说范烟桥父亲从同里举家搬到苏州,看中了温家岸这个地方,便买下了一幢房子。那一年,范烟桥二十九岁。这幢房子买得很便宜,只花了九千元,是元代文学家顾阿瑛“雅园”的一角。

据称屋子有狐祟,很不吉利,但范父不信这些传闻,居住了也不见所谓异变,因范父心向日,取名“向庐”。又以墙东为“雅园”遗址,傍其东边的小室为“邻雅小筑”。范烟桥给自己的书室命名为“鸱夷室”,“鸱夷”就是盛酒器,他一生热爱烟和酒,并请画家沈雪庐作《鸱夷酿诗图》。

宅子朝东面河,共三进。第二进为大厅,末进为五间两厢楼厅。宅南有园子。按理,温家岸17、18、19号都是范氏故居,19号已改建成小楼。18号是房管局出租公房,住着10户房客,17号则依旧是范氏后人居住,至今已不知多少代。

 

40年见闻《茶烟歇》

“烟桥”二字源自宋代词人姜夔的《过垂虹桥》:“自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他少年师事金松岑,深得先生喜爱。范家藏书甚富,1911年 9月苏州光复,他无事随手翻阅,看上了瘾,越读越起劲,产生写作欲,写好后又想发表,步入文坛。

范烟桥与人共创“同南社”,以文会友,一时大江南北入社者有500余人。稍后,由柳亚子介绍加入了南社,后来范烟桥研究南社文学史,写了《南社文学》,晚年还撰写有约2万字的《南社琐谈》。

范烟桥有本《茶烟歇》,收集了范烟桥近40年的见闻,200多篇随笔,很多人物轶事,如况周颐、石达开、翁松禅、胡雪岩、陈蜕庵、苏曼殊、汪笑侬、毕倚虹、吴湖帆等;另有小说家言,如《孽海花》、《三笑》等;还有饮食之道和典故,如谈拙政园、燕子矾、瞻园牡丹、莫干山日出诸景物,述碧螺春、鸡头米、麦芽塌饼、闵饼、状元糕、鸭馄饨与喜蛋等。

 

瞬间成永恒的曲词

文字和音乐交融,历久而又弥新。

范烟桥作词的影片插曲《夜上海》、《花好月圆》、《拷红》等,经由金嗓子周璇的运腔使调,吸引了无数影迷。大上海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被瞬间唱成了永恒。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声,歌舞升平。”几十年,人们忘记了电影,却很容易被一首歌曲弹起回忆或想象,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就如同使人走进一个大时代。已有几十年的文字,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依旧鲜活。

1949年4月,苏州解放。作为文人,范烟桥像旧式律师等行业一样,经历了两种形式体制交锋带来的痛苦:他过惯了的那种旧式文人的闲适生活,新社会里如何延续;旧式文人与新文学阵营总感觉有那么点不吻合。那个写出《夜上海》、《花好月圆》、《拷红》的范烟桥,如何再挥洒自如?

“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晓色朦胧,倦眼惺松。大家归去,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换一换新天地,别有一个新环境。回味着,夜生活,如梦初醒。”

 

七十年驹光留影 团圆美满

解放后,范烟桥历任苏州文联副主席、苏州市文化局局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职。与周瘦鹃、程小青、蒋吟秋合称为“苏州四老”。 1958年,范烟桥改任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力主成立苏州地志博物馆。与顾公硕、陈涓隐等人在文庙开始筹建工作,着手征集文物。至1960年移至东北街忠王府,更名苏州博物馆。

范烟桥的一生深涉文坛、教坛。文学创作颇丰,著作等身,尤其在小说创作与研究、电影剧本和旧体诗词创作、报刊杂志编辑、地方文献收集、文物保护等方面,卓有成就,贡献很大。

1965年,范烟桥撰写《驹光留影录》,记述本人71年的生平。  1967年3月28日病逝在苏州寓所,终年74岁。

秋风飒爽。温家岸隔河看临顿路上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夜晚,遥望明月,忍不住要听完《花好月圆》的:清浅池塘鸳鸯戏水,红裳翠盖并蒂莲开,双双对对恩恩爱爱,这园风儿向着好花吹,柔情蜜意满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