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北宋.晏几道 ①梦后楼台高锁,②酒醒帘幕低垂。③去年春恨却来时,④落花人独立,⑤微雨燕双飞。 ⑥记得小蘋初见,⑦两重心字罗衣。⑧琵琶弦上说相思,⑨当时明月在,⑩曾照彩云归。 一、《临江仙》这首词 这是我对这首小令及其作者的第三次解读。如果没有这第三读,前面两读的意义就非常可疑,因为,这第三读才是我真正要说的。莲、鸿、蘋、云四人,都是晏几道 早年挚友家里的家伎。晏几道前期的小令,是专门写给这些歌伎去演唱的歌词。中后期的小令,是他和这些风尘知己们的内心悲歌,同样还是可以唱的,也是需要被 一唱再唱的。人生如戏,身不由己,盛筵难再,这一首首小令就是最后的挥别语。 【①梦后楼台高锁,②酒醒帘幕低垂】: A. 极端平板,甚至刻板;在文字上是一副对联,在形态上是两块木板。 B. 每个字的大小都一样;高密度,毫无缝隙,充满了死者的气息。 C. 正是①②的死性,激化了后面③-⑩的活性。 【③去年春恨却来时】: A. 开始软化、流动,呈现出人的呼吸频率。 B. 在全词中,③是最散文化的,也是最稀疏驳杂的。 C. ③和⑥⑦一样,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被说出来的。 【④落花人独立,⑤微雨燕双飞】: A. ④⑤完全是灵魂出窍的结果。 B. 两扇中式屏风,水墨画,对开;细腻入微,灵光乍现。 C. 是本词的一个小高潮,双重的:技术高潮+情感高潮。 D. 但是,这个小高潮是虚拟的,诗人灵魂的一次投影而已。 【⑥记得小蘋初见,⑦两重心字罗衣】: A. ⑥是纯粹的男性视角,像在透视;这种视力很有触摸感。 B. ⑦有强烈的体积感和体温感,但无肉欲,是哪吒的那种肉体。 C. ⑥⑦的现实感和彩色感,让④⑤变得更轻,更淡,像黑白剪影。 【⑧琵琶弦上说相思】: A. ⑧是一个焦点;霸气外露,统帅全局,是本词(不是作者)的大高潮。 B. 这个巅峰体验是真实的,是①-⑩自我聚焦的终极结果。 【⑨当时明月在,⑩曾照彩云归】: A. ⑨⑩看起来像是一对小跟班,跟在⑧后面渐渐消褪,隐没。 B. ①②的死气沉沉,进化为⑥⑦的生机勃勃,最终淡化为⑨⑩的仙意袅袅。 二、晏小山这个人 晏几道是一个很“讲究”的贵族:他的写法是杜甫的写法,但写出来的却是李煜的那种随感而发,极度单纯: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李煜《望江南》)。不同之处在于:他比李煜更考究,更干净。他不会写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么随意邋遢的口水句。 晏几道是一个很“纯粹”的隐士:出身乌衣门第,最终却过着颜回式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而在那个风云剧幻的年代,王安石和司马光各带着一帮马仔在舞台上血拼,老赵家也换过了好几拨导演。苏轼及其四大弟子,以写诗为荣,以写词为耻,正在一步步把小词改造成大诗。晏几道及其小令,就这样被时代淡忘了,或者说,是他抛弃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 晏几道是一个很“超验”的诗人:与极度理性的周邦彦完全相反,晏几道是词中的另一个极端,深度感性。这种感性路线从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一路传承下来,被晏几道推至极限,以至于具有了某种超验性。我把晏几道看做是中国版的艾米莉?狄金森: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鹧鸪天)。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 官身几日闲, 世事何时足。君貌不长红, 我鬓无重绿。榴花满盏香, 金缕多情曲。且尽眼中欢, 莫叹时光促(《生 查子》)。晏几道的作品,他的小令,有一种绝望到无处可逃的空虚感;拒绝后世读者的常规解读,也拒绝文学史的习惯定位。它们是东方中世纪的一组灵魂电波, 已在这个世界上游荡了一千年。而它们的作者,那个口味如此狭窄的中国古典诗人,却永远把自己封在了11世纪的最后七十年里。 在那个人人以功名为人生终极价值的中世纪,他弃大好前途如草芥,公然同情社会地位卑贱的歌妓,公然歌颂中国人过于陌生的爱情,他批判世界,他拯救内心,他 要活得像一个人,而不是帝王家的一条功狗。一个没有功名意识同时又太有灵魂感的中古诗人,注定不会被中国式的历史所青睐,反之,他也无意于历史的褒贬。 ——但是,我今天要为你正名,让你从琵琶弦上王者归来: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生于宋仁宗天圣年间,卒于宋徽宗崇宁初年,有《小山词》一卷留世,是一个在内心遭遇到严重精神危机的宋朝人,一个生于前现代却对世界深深厌倦的后现代人。他的诗歌,那两百四十六首小令,丝毫没有【现代含混性】,而只有不可抑制的、源自内心的【古典单调性】。 鬼谷空侯 2012年1月2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