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风从脾肾论治

 吴山人 2013-09-30

痛风从脾肾论治
etf#0705lnzyxyxb02102

作者:etongfeng     来源:E痛风网     点击数:676     更新时间:2007-5-21     文章录入:etongfeng

【字体:

 

    痛风,是以手足中小关节红肿热痛,痛势剧烈并反复发作,久病常因痛风石沉积而致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因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使得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增高所致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及慢性肾功能损害为临床特点的综合征。以前,痛风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常见病。但近年来,由于我国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以及对本病注意程度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据统计,痛风患者较15年前增加了1530倍,在年龄上趋于年轻化,不足40岁的初次发病者比10年前增加了近30 ,而且好发于男性及女性绝经后,男女比例为201

    痛风的病名,见于中医文献较早,因疼痛剧烈、游走不定而得名。自元代<丹溪心法>以来的许多文献都有专门的论述。与西医的痛风病相比较,虽然不可等同,但主要症状多有相似之处。从古代众多的文献所论来看,痛风当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如<医学准绳·六要-痛风>云:痛风即<内经>痛痹<血证论>云:痛风,身体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风,古日痹证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古代医家认为,多因平素进食膏梁厚味,湿热内蕴,兼外感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痰浊凝滞,气血不通而成。如<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因此,在治法上,也是以祛风散寒,清热除湿,舒经通络为基本法则。元代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创立的上中下痛风通用方即是根据上述病因病机而创的代表方。当今临床的治疗,常用秋水仙碱、消炎镇痛剂及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呤醇和促进尿酸排泄的痛风利仙结合中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品,疗效虽不错,但复发间隔期不长,而且长期服用西药,副反应较大。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发现,痛风患者除了饮食偏好不同外,在关节疼痛主症中常伴有脾肾不足的典型随证,病机根本应在脾肾。本着治病求本,标本同治的原则,故而本文提出痛风当从脾肾论治方为根本。

1 中医理论

    脾居中州,五行属土,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主谷水、主湿,又主四肢肌肉。<素问·厥论篇>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正常,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方才健全,才能为生化精气、血、津液提供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组织得到充分濡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反之,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而<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之所以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就因为脾失健运,湿浊就会阻滞四肢关节和经络而产生肿满疼痛。

肾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主骨生髓,主水液代谢,<素问·逆调论篇)称: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水热穴论篇>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聚水而生病也,充分说明,一旦肾失气化、主水失司,就会使水湿积聚,浊毒内蕴,滞瘀肢节、皮肉而导致四肢关节肿胀疼痛。此外,脾阳根于肾阳,脾之健运,须借肾阳之温煦,而肾中精气亦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

    综上所述,痛风虽属筋骨关节病变,但其本在脾肾,西医所言痛风患者体内过多的尿酸即与中医所言的痰浊、湿浊内聚相似,而这一切皆因脾肾功能的失调,脾失健运则湿浊内生,肾失气化则排泄不及,致使水湿痰浊内生。因此,痛风的治疗,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以治标的同时,更应从脾肾论治,调补脾肾以治根本。

2 临床运用

    痛风患者临床上除了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主症外,常伴有脾失健运,肾失气化之症,如肢软乏力,神疲形寒,食少腹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量多,舌淡,苔白腻等,治以健脾祛湿,补肾泄浊,通络止痛为基本治则,随症加减,疗效较好。发作期可用土茯苓、苍术、白术、萆薢、生薏苡仁、泽泻、威灵仙、全当归、桃仁、红花、川牛膝、桑寄生、车前子等为基础方通用以治标;而在间隙期则以调补脾肾以治本,佐以活血通络,药用:附子、白术、桂枝、川牛膝、赤芍、陈皮、生薏苡仁、鸡血藤、车前子、土茯苓、萆薢,有痛风结节者加威灵仙;有关节变形、活动不利者加五加皮、僵蚕。与此同时可并用针法,选足三里、阳陵泉、肾腧等穴,取足三里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舒筋通络、祛湿止痛;取阳陵泉以舒筋活络、祛风除湿、疏利关节;取肾腧以益阳散寒。

3 病案举例

    钟某,男,54岁。200152 日初诊。主诉左脚趾关节红肿疼痛两天。两天前,吃海鲜、饮酒后,于昨天突发,今天加剧,行走痛甚。症见:左趾关节肿胀暗紫,灼热,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屈伸不利,舌红,苔簿黄腻,脉滑数。素有食少腹胀,餐后便溏,小便清长。查血,UA 586umolLESR< 15mmLWBC 6.5×109L。急则治标,法以化瘀泄浊、祛风通络止痛,结合消炎痛25mg,每日3次。药用:赤芍、川牛膝、木防己各10g,威灵仙、生薏苡仁、车前子、土茯苓、萆薢、鸡血藤各15g,甘草6g,每日1剂,共3剂,水煎服。复诊:红肿热痛大减,腻苔渐化。复查,UA >410umolLESR< 15mmLWBC 6.8x 109L,病已见效,缓则治本,法以调补脾肾为主。佐以活血通络,药用:附子、川牛膝、赤芍、桑寄生各9g,桂枝、甘草、陈皮各6g,炙黄芪、全当归、白术、鸡血藤、生薏苡仁、车前子、土茯芩、萆薢各15g.威灵仙30g10剂,水煎服。三诊:左趾关节红肿热痛基本消失,关节微感肿胀,对其进行饮食及生活起居指导后,追踪观察10个月未再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