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老子“无为”思想的探究

 聽雨軒sjh 2013-10-06

老子无为思想的探究

作者:修心之路

 

      “无为”是老子启示我们的一个重要思想。

    老子的《德道经》五千言,字字玑珠,可是“无为”二字及其相关的阐释出现在了至少十几个章节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更是贯穿始终,由此可见老子“无为”思想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理解老子的“无为”呢?如果按我们对现行汉语语义的逻辑去理解,很容易让大家想到“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也难怪会有人给老子冠上消极思想的帽子。还有一些解释说,这是老子“有”“无”的辩证思想,“有”“有”“无”“无”,正是他玄学的表现,所以老子的思想通常又会被人理解为深不可测的玄学,“玄之又玄”,可望而不可及。

    这两种观点,对老子思想的理解都不能令人信服。相信老子当年执笔著书,是出于对后世的慈悲大爱,为后人指明迷津,指引方向。他一定是怕后世的子孙顽固痴迷,根性不改,所以把最重要的东西反复强调,把原本难以用语言和后天智识描述的大道为我们解释的越简单越好。老子是不会去故作玄虚写一些空空不切实际的东西,更不会去让我们用消极的方式对待人生。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认真体悟,而妄下结论,那可真是枉费了他老人家的一番苦心了。

    现代汉语多是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可是古文则大多是一字一词,一词一意。所以“无为”在老子那个年代并不是一个词组,而是两个单独表意的词,所以由“无”和“为”组成的“无为”, “为”是中心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老子所讲的“无”“为”,讲的是“为”,那么在什么状态下的“为”呢?是在“无”的状态下的“为”。

    那么“无”的状态是什么呢?老子在《德道经》(1)第四十五章《观眇》中讲到:“无,名万物之始也;”,所以我们可以把“无”理解为是“道”的一个代名词。“无”“为”也就是在符合“道”的状态下去作为,也可称谓“道为”。

    那么“道”的状态是一种什么状态呢?“道”是自然的始祖,是宇宙之源。“道”具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至简至略,至精至微,至玄至妙,浑然无极,呈虚无态的特征;具有恬淡、虚无、清静、自然、纯粹、平易、朴素、忍辱不争的特性。所以“无为”就应该是在这种“道”的状态下去做事情。

    所以老子的学说并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对我们的生活再切实不过的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做事,做自己该完成的事,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事。所以老子为我们点明了做事的原则,在符合“道”的状态下去做事,简而言之,无论做任何事,都保持一颗平静心,一颗平等心,一颗无分别之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无论我们做再多的事,再复杂的事,再困难的事,我们的心却是轻松的,愉悦的,不会再去患得患失。

 

    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大道的本性,然而却被深厚顽固的后天意识,即阴我心所障碍,私心、贪欲、执着、妄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找到自己的真我本性。所以“无为”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老子也很理解我们,他告诉我们“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2) 老子的教育可谓是有目标,有方法。他不仅为我们指明目标,在“道”的状态下作为,同时也指出了方法:后天的知识(“为学”)靠的是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而让自己合乎“道”的状态(“为道”)靠的是“损”。损什么呢?损的是我们后天产生的不良意识,私心、贪欲、执着,妄想等阴我心,即佛家讲的贪、嗔、痴。因为一个人生生世世累积的坏习惯形成的秉性,顽固难改,看似我们偶尔把它戒除掉了,一遇到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事情,这些后天意识又会重新主导我们的意识,让我们重新陷入迷惑痛苦、身心疲惫之中。所以老子强调不仅要“损”,还要“损之又损”,也就是说要时时反省,事事自查,在每一件事之前,之中,之后都要反思我们自己有私心吗?有贪欲吗?有执着吗?有妄想吗?

    我们人生的痛苦要么来自于不作为,自己该做的事不做,该尽的义务不尽,该吃的苦不去吃,最后自讨恶果,就像春天不播种,秋天就没有收获一样,碌碌无为虚度一生;要么痛苦就来自于有为的做事中,有欲望,有执着,有贪心,有私欲,所以虽忙忙碌碌,却烦恼不断,虽看似倾注心血,却换来伤心失望。

    现在很多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成材可谓倾尽全力,买营养品,上小课,学特长,学英语,巴结老师。。。看似为了孩子,实际上却正好压抑了孩子的本性。很多人先天的创造力,想象力和主动寻找创造适合自己道路的潜力都被压抑在了儿童、青年时期,家长望子成龙的结果带来的是孩子一生的迷茫。

    还有很多当家长的,在对待年轻人的婚姻问题上,用他们自己的利益观和后天意识为孩子做出判断,总想让孩子找个什么样的,什么职业的,什么出身的,殊不知这种有为意识很可能就正好断送了孩子的天赐良缘,而让孩子和自己痛苦一生。

    有些人虽也胸怀雄心壮志,只可惜只是为了自己的显赫扬名,这样的人倾尽一生努力,到头来要么以希望破碎,痛苦失望告终,要么即使是达成目的,也会因为失去了其它很多更宝贵的东西变成孤家寡人,高处独寒。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经历和亲眼目睹着人生百态。人生的痛苦不外乎来自于自己的私心、贪欲、执着和妄想。有私心,心里就难以磊落坦荡;有贪欲,就会不断造下恶果;有执着,就会被所执着的事情所伤;有妄想,心里就不得安宁。很多的流行歌曲在唱:为什么我倾注全部,换来的却是心如刀割?因为我们倾注的是执着,是有私心的七情六欲,而不是大道无私的慈爱。很多家长为培养孩子的问题伤透了脑筋,家长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们是把孩子向符合大道的真我本性上引导,还是以自己的私心、执着来束缚和误导了孩子。即使是修心练己之人,是在有为修炼,还是无为修行?我们都应该时时反思,时时自省。

    老子《德道经》不仅为我们点明了“无为”这个道的自然法则,也道出了达到“无为”的方法,还反复强调着“无为”所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功效。

    在教育方面:“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3)“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在治国方面,“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5)。。。看看目前社会上在各个方面出现的众多矛盾和问题,各级为政者的贪腐乃是根本问题,不正是应了老子:“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6)的至理名言吗?;即使在个人的修行问题上,“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7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8)不就是告诫我们也不可以欲望过重吗?;在社会发展上,“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9);总之“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当然老子的思想博大精神,我的一点感悟还很肤浅和片面,望大家多多指点,共同探讨。而且自古以来都是证道更比悟道难。

    身融于世,心合于道,在日常生活、处事和待人接物中,敢于在承担自己应做的事情中去不断的体悟,时时检省自己,这才是老子为我们指点的一条切实可行之法。

 

1)本文所用版本《德道经》,由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底本,以乙本、通行本、竹简本为校本校勘,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

2)《德道经》第十一章

3)《德道经》第六章

4)《德道经》第四十六章

5)《德道经》第二十章

6)《德道经》第四十章

7)《德道经》第四十二章

8)《德道经》第二十七章

9)《德道经》第五十五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