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激昂北大荒

 一寸大海 2013-10-09
 北大荒位于东北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543.9万公顷。这里夏季降水丰沛,草类茂盛,而冬季封冻,使土壤积累大量腐殖质。这片“一脚踩得出油”的黑土地,成了中国的“土中之王”。然而,由于地处边疆,冬季天寒地冻,使这里人烟稀少。特别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沼泽地,更是一片荒芜,人称“北大荒”。当地民谣唱道:“北大荒,北大荒,又是兔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14万复转军人,5万大学生,54万城市知识青年……先后到这里垦荒,把自己的青春、智慧、生命融入这片荒原。他们的艰苦奋斗,终于使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如今,这里每年产粮200多亿斤,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最早的拓荒者1947年6月,新中国诞生前的艰难岁月里,中共东北局为巩固东北解放区,支援解放战争,组织3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和地方青年,先后在北大荒建起通北、查哈阳、鹤立等农场,播下农垦的第一颗种子。在鹤立农场,吕凯听说我们要采访第一代垦荒人,摇摇头说:“我爹那辈的都走了。
     
他们是刚建场就来的,是最早的拓荒者。”吕凯8岁时牵着娘的手,走了100多公里山路找到在农场当连长的爹。他说,“当年两大间泥草屋住着4户人家,晚上睡觉住南北炕,中间挂个大被单子。我爹他们开荒种地真是太辛苦了。农忙的时候等不到机车,爹就带着人拉犁种地、拉滚子平地。这边机车刚将荒甸子开出来,跟着就拿根木棍子,在翻起的土里戳个眼,丢两粒种子下去,脚踩平就种上了。”
     
在黑龙江农垦总局宣传部查资料时,张雅文副部长提起1962年中国发行的1元人民币正面印的女拖拉机手图像:“她叫梁军,不仅是我们北大荒最早的拓荒者,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呢。”在哈尔滨一栋居民楼客厅,今年79岁的梁军指着当年记者拍摄她开拖拉机的照片,讲起开垦北大荒的往事:1948年,正在德都萌芽师范学校读书的梁军,报名去北安农场学开拖拉机。领导见到这个全班唯一的女孩,就问:“女孩子也来学开拖拉机,你能坚持下来吗?”梁军答道:“人家苏联电影里女的还开坦克打德国鬼子呢,我也能开拖拉机开荒种地。”原来,苏联电影《巾帼英雄》中的格琳娜和芭莎,成了她敬仰的明星。几个月后,梁军学到了扎实的驾驶和维修技术。毕业那天,她和两位男学员组成机务组,开着从苏联引进的拖拉机,回到萌芽农场。他们人歇车不歇,起早贪黑垦荒,一个春季垦出3000多亩,抢播1900多亩小麦,受到农场总局嘉奖。她的故事传开后,又有几位姑娘来北大荒学开拖拉机。在梁军的倡议下,北大荒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
    
 十万官兵开垦荒原1954年3月,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的志愿军铁道兵5师,到黑龙江省汤旺河修森林铁路。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到这里视察。这位曾率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将军,1941年至1944年带领359旅官兵到南泥湾开荒种粮,为陕北抗日根据地度过艰苦岁月立下功劳。在北大荒,他抓起一把黑土捏了捏说:“这土多肥呀!比南泥湾强多了。”这时,一批铁道兵官兵到了退役年龄需要安置,王震便动员他们去建设机械化农场,垦荒种粮。
    
 经调查勘测,1955年元旦,第一个以铁道兵番号命名的850农场,在虎林县西岗成立。军垦人开始在荒原上盖泥草房,开荒、播种14.4万亩,当年便自给盈利。试验成功后,王震向中央提出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建议,获得了批准。1956年,他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长的身份,在密山成立铁道兵农垦局。同时,铁道兵8个师的1.7万多复转官兵,从南方各地来到北大荒,并先后建起852、853等十几个农场。沉寂的辽阔荒原,响起了机车的轰鸣和劳动的号子。
    
   在852农场,当年的“老铁道兵”、80多岁的叶剑青,回忆当年转战几千里到这里开荒种地的情景,“那时真是苦啊,天气格外冷,气温在摄氏零下40多度。晚上住的是临时搭建的马架子,冷得无法入睡,或者说根本不敢入睡,经常有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的战士。5个人把被子垒在一块,挤在一起相互取暖……”然而,乐观主义和奉献精神,使垦荒大军斗志昂扬地开发荒原。“早起三点半,归来星满天。啃着冰冻馍,雪花汤就饭。走着创业路,不怕万重难。吃苦为人民,乐在苦中间。”叶剑青说,“国家和人民需要粮食,需要开发北大荒这座粮仓。北大荒那时是一无所有,可正因为如此才派我们来啊!”这就是北大荒人的精神。
 
1958年,8.1万陆海空军转业官兵,加上随军家属共10万人,乘火车、汽车,从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江苏、上海等地,直奔北大荒,展示了中国垦荒史上最壮丽的画卷。在852农场,正在自家楼下菜园伺弄西红柿、豆角的王志民,是1958年的老军垦。那年一张动员令,使他和1000多名战友告别大连海军部队,来到密山县。“那个春天老下雨,刚解冻的乡路踩上去跟酱缸似的,想去下边的开荒点别提多艰难了。”王志民回忆道,5月的一天,他在车站广场,听到王震上将对滞留在密山县城的二万多转业官兵说:“我们到这里来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开发北大荒。老天爷下雨,路上都是泥水很难走下去。可是红军就是这样过草地的,所以才有了我们钢铁般的军队……我看咱们明天就走,有车没车也要走,我不相信困难能挡住我们的进军……”第二天清晨,王志民他们背上行李,跳上马车,在泥泞乡路走了两天,来到852农场。他们走进老铁道兵搭盖的马架子,屋里两边用木板搭的床铺上,铺着草席,手摸上去湿乎乎的……5月正是开荒播种的季节,在老兵指导下,王志民他们跟着拖拉机耥好的垄上点种子,再用脚踩实。这时,荒原上的牛虻、小咬也十分猖狂,追着人叮咬,赶走这几个,又飞来几十个……
 
54万知青在北大荒1968年12月,20岁的北京青年赵林,告别家人来到北大荒。响应毛泽东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有54万北京、上海、杭州、哈尔滨知识青年来开发建设北大荒。这年,黑龙江垦区农场改为黑龙江,实行半军事化、半农耕的管理机制。在佳木斯,赵林坐上接知青的敞篷汽车,顶着凛冽寒风,来到三师853团四营三连。老军垦们像父兄那样照顾离家千里的孩子们,把泥草房的火炕烧得暖烘烘的,教他们如何适应北大荒的寒冬生活……连长还下令说:“元旦春节的时候,你们给弄点节目吧。大冷天的,城里的娃子们就别出工了。活呢,就让老职工干。”高大、帅气的赵林,被指定扮演现代京剧《红灯记》里的李玉和。排练、表演文艺节目,让孩子们与老军垦度过了一个充满歌声和欢笑的春节。荒原上的冰雪刚刚化尽,知青们背上行李,坐上拖拉机,开向荒原深处。本来让赵林在机务排开拖拉机的,“可这小子不听话,为了爱情说什么也不在机务排干,非要去生产排挨累。还别说,这两人后来还真成了。”赵林当年的师傅阎兆清说。赵林相中的是一位文文静静的宁波姑娘。夏锄时,男知青力气大,锄地快,女知青落在他们后面。赵林看好这机会,每次锄完自己那垅,立刻接着宁波姑娘的那垅往回锄。渐渐地,日久生情,爱情在北大荒开花了。7年后,赵林与那位宁波姑娘在一间土坯房里举行了婚礼。1978年,知青大批回城。赵林与媳妇是1979年才回城的。
 
作为新一代拓荒者,知青们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和青春,献给这片荒原。尽管他们回城了,但仍魂牵梦绕北大荒。赵林说,“我在北大荒流汗流泪,干了整整10年,我常在梦里又回到这里,好像有一种东西永远也带不走似的。”现在,每年都有许多当年知青重回北大荒,踏访曾经耕耘过的黑土地,与老朋友欢聚。
 
犁开北大荒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的北大荒人,犁开了一个新时代,使北大荒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三江平原上的七星农场,第43作业站的农机站,大马力拖拉机、水稻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喷灌机……一应俱全。在红星农场,于建华场长说,通过采用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系统,农场的现代农业机械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量播种、变量施肥于一体,可以一次完成深松、浅翻、整地、播种、合墒、镇压等六项作业,还能根据地块的高低、土壤肥力和湿度,自动进行变量播种、施肥。
 
在854农场,职工崔永龙的40多台套从种到收一整套世界先进农机具,简直可以开一个农机博览会。他还为自己的大马力机车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正因为有了这些智能农机,农场2万亩耕地的所有生产活动,只需7名工人就行了。他指着远方正在作业的“庞然大物”说,今年气候异常,灾害太多,要不是靠这“大玩意”,别说增产增收,连种子都难下地。他今年种的3000亩大麦,是春天仅有的两个好天抢种的。夏旱持续一个多月,到了收获期,又来雨了。还是用了2个整天,就全部在雨季前收获入仓了。接着又利用2个晴好天气完成浅翻深松,全部起上台田,为明年播种提前作好了准备。问及收成状况,崔永龙说,“大麦产量,收到手的,平均亩产275公斤。地头交货,直接卖给北大荒麦芽公司。按目前市场收购价每市斤0.8元,收入30万元打不住。”852农场的周玉芝,父母都是来自山东的老农垦。1985年她与青梅竹马的张秀国结婚成家后不久,正赶上农场搞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粮食价格低迷,耕地包不出去,她咬咬牙承包1000亩,种了大豆。她尝试用科学种田方法实行田间管理,获得好收成,秋上卖大豆赚了5万元。
 
尝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甜头,2004年,周玉芝承包耕地5100亩。经过努力,2007年秋天收获大豆660吨,玉米890吨,红小豆100吨。经过几年摸索,周玉芝探索出一套科学种大豆的新方法:地垄口上苗带加宽,促苗早发,促苗早熟,控制高度,控制倒伏等等。她种的大豆亩产不断提高:400斤,510斤,550斤……与周玉芝一样,北大荒人的第二代组织家庭时,百分之九十选择同为老农垦的子女。而第二代的子女,那些时尚的80后、90后青年,他们也大多像父辈那样,耕耘在北大荒黑土地上。不过,与老辈相比,他们不忘艰苦奋斗精神,又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不但使北大荒变成北大仓--1949年产粮0.22亿斤,2008年增至284亿斤,还让北大仓变为北大商。近十来年,北大荒集团的品牌产品越来越多:“北大荒牌”的胚芽米、营养米、有机米、米糠油,享誉全国;“完达山”乳业,在中国乳品行业排名第6位;“九三油脂”,其天然维生素E和大豆异黄酮等大豆深加工产品,达世界先进水平……而2002年在A股上市的北大荒股票,和近期发行的短期债券,则为实现农场股份制改革和资本市场融资取得了重大突破。
 
北大荒变北大仓 这里曾是千古荒原,为了寻求中国人自己解决粮食问题的出路,从1947年至今,有数百万人投入到黑土地的怀抱!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
 
60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生产粮豆363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2538亿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被誉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尽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但2006年黑龙江垦区粮豆总产仍达226.4亿斤,同比增长10.4%;商品粮首次突破200亿斤,同比增长10.9%。
 
据了解,目前垦区的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100%,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加快了垦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7月下旬,记者来到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八五二农场第四管理区二作业站,与正在稻田里忙活的副站长艾宏伟攀谈起来。他所承包的200亩水稻高产攻关田就是眼前的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地号。他告诉记者,从育苗、播种、摆栽到施肥都是按照年初的设计方案实施的。从立在田边的设计方案上,记者看到,他们对水稻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会发生的任何状况都作了预测和解决方案。这种由八五二农场首先提出的“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的田间作业方式,已经在全垦区推开,实现了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农业生产的产供销全过程超前设计,确定目标,制定方案,预算成本,设计产出,锁定利润。
 
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垦区集中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在保护性耕作、节约能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大型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了200个现代农机示范区,实施以大马力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精准农业。这些现代农业机械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量播种、变量施肥于一体,一次完成深松、浅翻、整地、播种、和墒、镇压等六项作业,使垦区的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截止2006年末,垦区已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472.3万千瓦,形成了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高于全国50多个百分点,实现了由初级农业机械化向较高水平农业机械化的过渡。 在有全国最大家庭农场之称的八五四农场崔永龙的地号上,几辆大马力收割机正行驶其间,所过之处,是收割的整整齐齐的麦梗。掩饰不住丰收带来的喜悦,崔永龙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几台机器都是他自己购置的,仅那一套美国凯斯2388收割(脱粒)机就二百多万元,而且,驾驶员可以在带有空调全封闭的驾驶室里西装革履地完成所有操作。
 
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创造了与世界比肩的劳动生产率,黑龙江垦区目前农业劳均生产粮食达35.4吨,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劳均生产粮食28吨的水平。劳均创农业增加值3.2万元,职均收入达到13961元。黑龙江垦区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商品量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占省际间可调配粮食的四分之一。 黑龙江垦区104个农场遍布龙江大地,分属9个农垦分局统辖。如今,这九支“方面军”因地制宜,你产“米”我养“牛”,以特色求生存,以产业谋发展,北大荒牛业、北大荒米业、北大荒薯业等一批龙头产业集团应运而生,黑龙江垦区“一局一品”的产业布局就此形成。
 
花园式的工厂,现代化的厂区,这是记者走进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子公司惠康食品有限公司时,头脑中闪现出的词汇。办公室主任张树林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公司的产品已由纯粹的大豆加工发展到了大豆的精深加工。” 黑龙江垦区的工业,是伴随着农场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场初期,垦区工业大多以“小粮油、小修理、小建材、小酿酒、小乳粉”为主体,场场办工业,场场皆“五小”,这些小而散的农产品加工业难以承担起牵动垦区经济转型的重任。2000年开始,黑龙江农垦总局将产业整合重新布局作为突破口,树起了一批设备精良、牵动力强、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九三油脂集团利用大连的原料优势和内外贸优势、天津的京津唐市场优势和广西的港口优势,相继在大连、天津、广西防城港各建一处年加工150万吨大豆的控股公司,一举跻身全国大型企业500强,名列世界同行业第三位;投资1.9亿元的北大荒牛业10万头肉牛屠宰生产线,从2005年4月末动工兴建到当年建成投产,仅用了150天,创造了当年投产,当年认证,当年走出国门的同类企业新速度。北大荒薯业,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就创下了三个“全国之最”,当年还实现出口3000吨;北大荒米业对垦区的米业加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合力,现已拥有国际领先的精米生产线58条,年可加工水稻265万吨,年产精制米170万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稻米加工企业。
 
 据了解,黑龙江垦区企业每年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以上。2000年以来,垦区共开工建设52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总投资61.3亿元,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相继投产,提升了企业的产业层次。如今的北大荒,彻底告别了原字号农产品。
 
目前,黑龙江垦区已拥有大豆异黄酮、维生素E、乳珍、冻干粉针等20多项在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 60年前,当十万转业官兵踏上北大荒这片亘古荒原的时候,马架子和地窨子是这些英雄将士们的立身安家之地。60年后,140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农垦新城星罗棋布,镶嵌在北大荒5.7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走过风雨60年的北大荒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
 
在八五七农场生活了40多年的第七管理区农场职工曹连龙亲身见证着这个曾经闭塞的小城镇发展成今天这样交通发达、镇容整洁。“十几年前,一到下雨天,土路都变成了泥路,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而现在,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通往连部平整的水泥路面,路两边绿意盎然的松柏,和整齐划一的别墅小区。在八五○农场,当记者徜徉于莲花池边,感受盛夏时节绿树成荫带来的惬意,也同时感受着农场职工住进造型迥异的别墅群的兴奋心情……看在眼里的这一切,让记者不能不感叹60年带给这里的巨大变化。 黑龙江垦区以建设北方园林生态型城镇群为目标,对农垦城镇的规模、布局、功能重新定位,着力建设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小型城市;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省内一流、高标准的现代化小城镇;500个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具有垦区特色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的管理区,形成以分局中心城镇为核心,以农场重点城镇为骨干,辐射带动管理区的城乡一体化城镇布局。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黑龙江垦区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围绕着环城区域屏障化、主干道路园林化、公共社区花园化、生活园区绿荫化的目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力求建一房绿一地,建一区绿一片,筑一路绿一线。九三农垦城在城区周围形成了百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宝泉岭农垦城将城区所有街道全部栽上绿化树。据了解,“十五”期间,黑龙江垦区新建、扩建公园56个。新建了较大的九三农垦城40公顷公园、建三江农垦城10公顷公园、红兴隆农垦城22公顷公园等。利用自然条件,建成了八五九、八五六、海林、嫩江等农场和宝泉岭尚志公园等一批水上公园。
 
北大仓变北大荒 因土质肥沃盛产粮食而闻名世界的“北大仓”,如今正因大量水土流失变得沟壑纵横。有关专家称,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北大仓”有可能退化成名副其实的“北大荒”,并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位于我国东北的“北大仓”是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初垦时黑土层深达0.6-1米,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痛心地说:“现在每年流失的黑土表层达0.5-1厘米,而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黑土区将变成第二个黄土高原。” 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潘树森介绍,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黑龙江全省1.4亿亩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现已高达8000万亩。目前,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
 
在水土流失较重的宾县平坊镇,记者见到一条大侵蚀沟蜿蜒“趴”在山上。人站在沟边,望着下面5米多深积雪未消的沟底,感觉脚下的土随时可能塌进去。宾县水务局干部张润儒说:“这条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越冲越大,现已'长成’长300多米、最宽处20米的大沟了。” 黑土的大量流失,不仅造成土壤地力下降,同时也引发了生态问题。由于泥沙下泄,黑龙江省的许多水库已由刚建成时的“碗”形变成了现在的“碟”形,严重影响了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河床也因此比50年前高了30-50厘米。专家指出,如果耕地表层黑土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土状亚粘土,这种土粘粒含量高,有机质含量极低,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
 
 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郭春景说:“持续的、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已经破坏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了'北大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很可能会危及我国长远的粮食安全。” 目前,黑土的大量流失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黑龙江省水利部门已经采取措施遏止部分县市水土流失状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力量有限,黑土地边治理边流失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专家呼吁,治理水土流失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如果各部门能够形成合力,在治理上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完)
 
三江平原在开发过程中先经历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而后又从“北大仓”回归到“北大荒”,
这是为什么?两次很明显这是一个荒地——开垦——过度开垦的案例。
1、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进入“北大荒”三江平原,
开始举
世闻名的北大荒垦荒大开发,12年间毁坏湿地1000多万亩。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
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农场落户,掀起土地开发的高潮。此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三江平原
湿地称为了所谓的“北大仓”。
2、9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再造一个“北大仓”,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农机
具,加
快了开垦效率,致使三江平原湿地遭到更为严重,生态受到严重的破坏,环境恶化,又是一个北大荒”了。

民谣:有了北大荒,天下不再荒!北大荒,北大仓,我有北大荒,财富垒满仓!
           北大荒,北大仓,仓里有“老鼠”,来人全抓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