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放逸是不死道,放逸是死路

 自我觉察监控 2013-10-10
   《法句经》的第21首偈说:
   不放逸是不死道,放逸是死路;
   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犹如早已死去。
12.4.34 无痴(amoha)或慧根(pa¤¤indriya)
   慧根(pa¤¤indriya):巴利文pa¤¤à是慧,或如实知见诸法(究竟法)。在此称它为「根」是因为对于如实知见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达摩藏》里,慧(pa¤¤à)、智(¤à?a)、无痴(amoha)三者是同义词。观智也包括在慧根这个心所里。
   无痴或慧根的特相是彻知见究竟法的自性相,或准确地透视,犹如神射手所射的箭洞穿目标;作用是犹如油灯一般照亮目标;现起是清楚的视察、清晰的观照;由于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慧的近因是定。
 此近因尤其是观智的原因。前面所说的这六对心所与一切美心俱生。对于每一种善心,无论是布施、持戒、修行止禅或观禅,它们都是需要的。它们协助善心及其俱生心所,以便能够有效地实行善法。它们对治欲欲、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疑这五盖。这六对心所存在时,诸盖就不能生起,心与心所都健全且善于执行它们的作用。正见是导致培育由这六对代表的一切善素质的缘生法。在阿罗汉道心与果心里,它们达到圆满。
   你应以同样的方法辨识第二禅、第三禅与第四禅心路过程中的名法。不单只需要辨识禅那法,你也必须根据相、作用、现起与近因来辨识有善速行与不善速行的六门心路过程。但是我们无法在这一次的开示里讨论这一切。你应该在一位善巧的导师之下学习与修行。现在我要继续解释《大念处经》。
12.5 两种身
   我已经解释过了三种身:呼吸身、所生身与名身。
   在这三种身当中,呼吸身与所生身合称为色身。因此可以说身有两种,即色身与名身。为什么称它们为身呢?因为它们无法单独生起,必须成群地生起,所以称它们为身。应注意在此「身」(kàya)是指究竟色法之身及究竟名法之身。
12.5.1 内身与外身
   你必须观照这些身为身。然而,只观照内在自己的身为身并不足以证悟涅槃,还必须观照外在他人的身为身。为什么呢?因为你不只对内在自己的身有渴爱、骄慢与邪见,对外在他人的身也有渴爱、骄慢与邪见。为了去除对外在对象的渴爱、骄慢、邪见等烦恼,你必须也观照外在的身为身。例如你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儿子、丈夫或妻子的成就而感到非常骄傲。要去除这样的骄慢,你必须观照外在的这些身为无常。要去除对外在身的渴爱,你必须观照它们为苦。要去除认为有「我的儿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这样的邪见,你必须观照外在的身为无我。为什么说外在的身是无常、苦、无我的呢?如果以观智来照见它们,你只会见到究竟名色法而已。它们一生起后就立即坏灭,所以是无常的。它们一直受到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的。在它们之中没有能让你称为「我的儿子」、「我的丈夫」、「我的妻子」这样永远不变的自我存在,所以它们是无我的。如此观照时你就能去除骄慢、渴爱与邪见这三种执着,因此佛陀教导说:「如此,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但是佛陀接着还提到「或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为什么佛陀再加上这一句呢?它的用意是:就初学者而言,只用一次静坐的时间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是不够的,必须以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来观照。然后他必须观照外在的身为身,这也需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来观照。如此观照之后,他必须在一次静坐的时间里,交替地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观照一、二次是不够的,必须一再重复地观照。唯有如此观照才能降伏骄慢、渴爱与邪见等烦恼。
12.5.2 四个阶段
   根据观智的次第,这只是名色分别智(nàmar?pa- pariccheda¤à?a)而已。此智慧分为四个阶段:
色摄受智(r?papariggaha¤à?a):观照色法的智慧。
非色摄受智(ar?papariggaha¤à?a):观照名法的智慧。
色非色摄受智(r?pàr?papariggaha¤à?a):同时观照色法与名法的智慧。
名色差别智或名色分别智(nàmar?pavava??hàna- ¤à?a or nàmar?papariccheda¤à?a):分辨名色法的智慧。即分辨在名色法中没有人、我、众生存在,纯粹只有名色法而已。
   
   因此,在这个阶段你必须依下列这四个步骤来修行:(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色法、(二)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名法、(三)于内在与外在都同时观照名法与色法二者、(四)分辨内在与外在的名色法中都没有人、我、众生存在。这是《大念处经》中所提到观禅的第一个阶段。
13 三种观智
 「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现象、安住于观照身的坏灭现象或安住于观照身的生起与坏灭现象。」
   
   这段经文中包含了三种观智,即:
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à?a):观照因果关系的智慧。
思惟智(sammasana¤à?a):观照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的智慧。
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à?a):观照行法的生灭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
   
   行法的生灭有两种,即:(一)因缘生灭(paccayato udayabbaya);(二)剎那生灭(kha?ato udayabbaya)。因缘生灭又分为两部分,即因缘生与因缘灭。由于因缘生起,所以五取蕴生起,这是因缘生。由于因缘灭尽无余,所以五蕴灭尽无余,这是因缘灭。
   五蕴与名色是同义词。二十八种色法是色蕴。名法中的受是受蕴,想是想蕴,五十种心所是行蕴,六种识是识蕴。色蕴是色法,而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是名法,因此五蕴就是名色。如何观照五蕴或名色的因缘生呢?这是《大念处经》中佛陀教导观禅的第二个阶段。你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跳级。请再次注意必须先修行第一个阶段,即:(一)观照内外的色法、(二)观照内外的名法、(三)观照内外的名色法、(四)分辨内外的名色法没有人、我、众生。如此观照之后,才能修行第二个阶段。
13.1 缘起法则
   如何观照名色法的因缘生呢?观照内外的名色法之后应当观照离你现在最近的过去名色法,例如在禅坐开始之前的名色法。在禅坐之前,你可以用烛光或水来供佛,然后发愿在来世成为比丘。开始禅坐时,应辨识供佛与发愿成为比丘时的心路过程。这些是最近的名法。它们是业轮转(kamma-vatta)与烦恼轮转(kilesa- vatta)。它们依靠其依处色而生起;该依处色是色法。应当像观照外在的名色法那样来观照过去的名色法。能观照离现在最近的过去名色法之后,就再往稍远一些的过去观照。如此紧密地逐渐观照过去的名色法,一直观照到今世投生时的第一个剎那──结生心的时候。
   能观照结生心的名色法之后,再往过去观照,就能见到前一世临死时的名色法。那时有三种目标当中的一种出现在你心中。这三种目标就是:(一)业:造业的行为、(二)业相:该行为的相、(三)趣相:下一世投生处的相。
   我要举例来说明:有一个禅修者观照前世临死时的名色法,他见到一个人以蜡烛供养佛像这样的业相。这时他必须观照供养蜡烛那个人的名色法。如何观照呢?他必须对那个人的影像有系统地修行四界分别观。见到色聚之后就分析那些色聚,直到照见色聚里的究竟色法。然后必须特别注意观照心脏里的五十四种色法,尤其是心所依处色。如此很容易就能见到有分心。在有分心当中会有不同的目标出现。那时他应当前后来回地观照那些有分心。为什么呢?因为心路过程会出现在有分心之间,如此一再来回地观照时就能观察到那些心路过程。结果他见到前世那个人在供养蜡烛给佛像之前发愿来世要成为修行的比丘。供养蜡烛时的心生起为意门心路过程,每个意门心路过程里有一个意门转向心与七个速行心。意门转向心有十二个名法,即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与精进。每一个速行心有三十四个名法,即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信、念、惭、愧、无贪、无瞋、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与慧根。这些是善法,缘取业相为目标而生起。在此业相是指「供养蜡烛给佛像」。速行心的三十四个名法称为行。在这些名法当中,思心所是最主要的,思就是业。这些名法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因为它们是无常的。然而,它们在他的名色相续流中留下了业力。根据《发趣论》(Patthana)的业缘(kammapaccaya)章,业力称为业。
   然后他再观照发愿来世成为比丘时的心路过程。那也是一种意门心路过程。每个意门心路过程里有一个意门转向心与七个速行心。意门转向心有之前所说的十二个名法。每个速行心有二十个名法,即识、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欲、痴、无惭、无愧、掉举、贪与邪见。在速行心的二十个名法当中,无明、爱、取这三项名法最为显著。什么是无明?根据佛陀的教导,我们的身心只是究竟色法与名法。如果我们视它们为纯粹只是名色法,这是正确的。这是观智,是正见。然而,如果我们视它们为男人、女人、比丘或比丘尼,这是错的。这称为无明或愚痴。基于愚痴,他发愿要成为一位修行比丘,这是爱。他执着修行比丘的生命,这是取。无明、爱、取这三项称为烦恼轮转(kilesava??a),它们能造成生死轮回。
   因此总共有五种主因,即无明、爱、取、行、业。
   然后他必须观照今世投生时结生心的五蕴。结生心时有三十种色法,分别存在三种色聚当中,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心色十法聚,它们各含有十种色法。
   能观照这三十种色法之后,必须再度观照无明、爱、取、行、业这五种过去因,尤其要注重观照业力。反覆地观照前世临死时成熟的业力与今世结生时的三十种业生色法,以便检查这些色法是否由前世那个业力所产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