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清降浊法临床治验举隅

 学中医书馆 2013-10-18

 

  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为患,临床多见脾胃升降功能失职之病证。笔者在临证时,每见脾胃升降失调之证,均用升清降浊法治疗,每获良效,特举例如下。

  1 倾倒综合征

  王某,男,42岁,1996年12月30日初诊。患者于1991年9月因酒后误服稀硫酸,造成胃部烧灼伤,而行次全胃切除术。术后食量减少,一般情况尚可,至1993年7月开始食欲减少,若进餐稍多,则饭后半小时左右出现脘腹胀满,嗳气泛恶,逐渐加剧,每日餐后恶心呕吐,且头晕心悸,汗出肢倦,日见形瘦骨立。经多项检查,唯血红蛋白80g/L外,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倾倒综合征。曾经多处医治乏效,邀余诊治。刻诊:脘腹胀满,嗳气,恶心呕吐,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肠鸣腹泻,完谷不化,舌红少苔,脉沉细。中医辨证为呕吐,为脾虚乏运之脾胃升降失调,治宜健脾和胃,升清降逆。以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包煎)9g,赭石(先煎)30g,姜半夏9g,黄连3g,吴茱萸3g,炒竹茹6g,太子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3g,炒白芍12g,木瓜9g,陈皮5g,每日1剂。连服21剂。

  1997年1月21日复诊:呕吐、腹泻次数明显减少,食欲增进,体重渐增,肌肉转丰,舌红苔薄,脉沉细。再宜温阳健脾,滋阴和胃,降逆止呕。处方:炒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2g,干姜5g,草豆蔻9g,益智仁12g,黄连3g,吴茱萸3g,川石斛12g,乌梅9g,荷叶炭5g,炒竹茹5g,煨葛根15g,旋覆花(包煎)9g,赭石(先煎)30g,每日1剂。续服20余剂而告愈,患者体重增加10kg。

  2 顽固性呃逆

  陈某,男,61岁,1997年4月17日初诊。患者自诉:患呃逆症10年多,近两年来发作频繁,即有原来的每月发作2~5次,发展到每2~3天发作1次,且持续时间由原来的1~2天,发展到现在的5~6天,甚至持续10余天。经纤维胃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曾用解痉、抗焦虑等对症处理,收效甚微,而求中医诊治。刻诊: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伴脘腹胀闷,口苦口干,喜食热饮,肢倦体乏,情绪激动,舌淡苔黄而滑腻,脉沉而滑数。西医诊断为膈肌痉挛,中医诊为呃逆。此为脾气虚,无以运化水湿而壅滞于中,胃肠被遏,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动膈而冲于喉间。治宜健脾和胃,理气降逆。处方:黄芪15g,炒白术10g,紫苏梗6g,旋覆花(包煎)9g,柴胡6g,合欢皮12g,茯苓12g,煨葛根6g,炒黄芩9g,吴茱萸5g,赭石(先煎)24g,香附9g,每日1剂,5剂。

  1997年4月23日复诊:服药后呃声减缓,并且尚能自制,脘腹胀闷、口苦口干、肢倦体乏等有所减轻,舌淡,苔微黄腻,脉沉细重取有力。再投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调理气机之剂。处方:黄芪12g,炒白术10g,砂仁(后下)3g,旋覆花(包煎)9g,柴胡6g,合欢皮12g,茯苓12g,姜半夏5g,葛根6g,赭石(先煎)24g,吴茱萸5g,炒黄芩9g,香附9g,每日1剂,15剂。1年后随访,药后未见发作,诸症已除。

  3 慢性胃窦炎

  蔡某,女,31岁,1994年8月15日初诊。胃脘部隐痛半年余,伴胀满嗳气、嘈气、嘈杂。曾经某医院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胃窦、小弯粘膜中度萎缩伴轻度肠腺化生。诊断为慢性胃窦炎。曾以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而转中医治疗。刻诊:胃脘隐痛,胀满不舒,嗳气泛恶,渴喜热饮,纳呆便溏,四肢疲乏,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中医诊为胃脘痛。此为脾气虚弱,中阳不振,即“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FDE5?胀”,一派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之证。治宜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处方:太子参12g,炒白术10g,丹参18g,炒白芍9g,吴茱萸5g,炒黄芩9g,徐长卿15g,制黄精12g,香附9g,旋覆花(包煎)9g,淫羊藿12g,白花蛇舌草15g,炙甘草3g,每日1剂,30剂。

  1994年9月15日复诊:服药后胃脘疼痛缓解,其他兼证亦有所减轻,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有力。再投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处方:太子参15g,炒白芍9g,炒白术10g,山药18g,制黄精12g,丹参18g,柴胡6g,葛根6g,玉蝴蝶6g,徐长卿15g,炒黄芩9g,姜半夏6g,白花蛇舌草15g,甘草3g,每日1剂。按此方连续治疗调理两个月乃停药。半年后复查胃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提示为胃窦、小弯粘膜轻度萎缩性胃炎。1年后随访,诸症已除。

  4 体会

  倾倒综合征、膈肌痉挛、慢性胃窦炎3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似于中医的“呕吐”、“呃逆”、“胃脘痛”等证。其病理机制均为脾气虚弱,无以运化水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脾胃升降失调。脾胃之论,莫详于金元李东垣,盖东垣之法,不过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耳。清代叶天士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辛燥,胃喜柔润也。”患者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上述介绍的3个病例,均为脾胃升降失调所致,因而均采用升清降浊法治疗。但是,在具体用药上又略有差异。例1为脾虚乏运,胃失和降则上逆,故治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方选四君子汤加荷叶、葛根以升脾之清气,佐草豆蔻、益智仁、吴茱萸、干姜等以助脾阳;用石斛、乌梅等柔润养胃;旋覆花、赭石以降胃之浊气。例2属脾虚失运,水湿内蕴,胃阳被遏,胃失和降而上逆,故治以健脾和胃、理气降逆。药用黄芪、白术、茯苓、砂仁、葛根等健脾益气;用姜半夏、吴茱萸以助脾阳而化痰降逆;旋覆花、赭石降胃之浊气;柴胡、香附、苏梗、合欢皮等疏肝理气。例3为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畅,故治以健脾益气、理气和胃。药用太子参、白术、山药、黄精、甘草补脾益气,淫羊藿补肾助阳,合柴胡、葛根以助脾气之升清,柴胡、白芍、玉蝴蝶、徐长卿等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丹参补血活血,佐姜半夏、吴茱萸温胃化痰、和胃降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