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系辞》通讲(二十五)

 凝影叠姿 2013-10-21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十章。先看原文: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主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易经?系辞》第十章


  


  

我们看这一章的开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是提出了一个结论,说易道、易学它能够跟圣人之道合拍的有四点。哪四点呢?就是“以言者尚其辞”,说话的人要推崇易道里面的辞——就是所谓的卦辞、象辞、彖辞、爻辞这些;“以动者尚其变”,那么你要做事情、要行动,要注重易道的变化规律;“以制器者尚其象”,制器者就是工匠嘛,这些做各种器皿的工匠,也是通过易象来得到启发;“以卜筮者尚其占”,就是打卦占筮的人,就要注意易学中关于占卜的这些方法。然而本光法师对这一段是有褒有贬的,他认为这一段中间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部分。下面我们仔细来分析。


  


  

言者,当然就是指说话的人,一般我们说话,发表演说、与人辩论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理论、权威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支撑。在佛教里面,这个就叫做圣言量。我们说话立论的标准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以圣人的言句、以祖师大德他们的言句作为标准。符合这些言句教导的就是对的,不符合这些言句教导的就有问题。


  

我们看《系辞》里面也是如此,动不动就是“子曰”如何如何的。过去在文革时期也是,动不动就要背语录,毛主席说如何如何,吃个饭都要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当很郑重地跟同学说一件事情,就要捏个拳头举起来说:“敢向毛主席保证,听我说的准没错!”那时候那么小一点,就知道要拉一个权威来做自己言语的一种支撑。这就是“以言者尚其辞”。其实,现在写学术论文也是如此啊,你引用的所有证据论据,都要在后面清清楚楚地列出其出处来。引用他人的文句必须是要有出处的,而且引文的出处还必须很权威、很正式,这才好使加分,不能在街上随便听见一个卖豆腐的人说什么东西,就当作引文,那你的论文就及不了格。“以言者尚其辞”就是这种感觉。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当然最大的权威,那是非《易经》莫属了。因为它是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存在的。所以在说客众多或者纵横家驰骋的古代,你要周游列国去说服王侯君主们,如果你不把《易经》里面的言辞背得滚瓜烂熟,可能人家就觉得你不怎么样,上不了台面,所以是“以言者尚其辞”。


  


  

当然作为真正的学易之人,“尚其辞”就比较肤浅了。实际上,《易经》里面还有不尚其辞的东西,比如我们后面要学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这个东西就是易道的不言之教。我们不仅要“尚其辞”,而且还要体会到言辞背后,它无言的地方,要体会这种不言之教,要从易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不言之教中,得到感应,方堪为一个学易者。为此“感而遂通天下”,要感,要用我们的内心去感受,然后能够通达天下一切的圣贤事业。


  


  

“以动者尚其变”,这一句对学易之人来说就非常重要,而且入情入理。一个学易之人,最重要的是要体会易道的变化。《易经》六十四卦,从乾坤二卦,一直到既济未济卦,它整个就是易象变化的大规律,这个大规律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生在世、行为处世的基本规则。“动者尚其变”,我们一再说,学易要学活,要灵活变通,不能够学死,我们打卦也好做事也好,这些思路和方法都要反复去体会,学活学通。而且易卦本身,它有一些错综复杂的变化,它跟我们人事当中错综复杂的变化也是非常合拍的。所以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是久而生弊,生弊之后它又要穷,又要变,又要通。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以制器者尚其象”,这一句比较有局限性,不是很确切。“制器者”对于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来说,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业。比如说制陶罐的,制锅碗瓢盆这些日常器皿的人,作为一个“制器”的工匠,他在社会生活当中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制器者尚其象”,不仅个人生活如此,作为国家来说,国之重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钟、鼎这些东西的制作,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古代的各行各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往高推,推到上古圣人那里去。教人们种地稼穑的,就要推到古代的神农氏那里,要设先农坛祭祀;木匠也要把他的手艺推到鲁班爷爷那里,最后也要被供起来,当成神来祭拜。这都是古人的一些思维方式,大家都很重视自己的手艺,要找到最神圣的来源。


  


  

但是,易象本身虽然有一部分是具体的物象,但是更大的部分,是让我们从易象的指示当中,去明了社会人世当中的这种吉凶悔吝,去认识事物当中的祸、福、无咎等等的结果,从而帮助我们在行动上进行选择。所以在方山易看来,“以制器者尚其象”,也有一点附会之嫌,没有对易象的本质有所体现。


  

下一句“以卜筮者尚其占”,这是合情合理的。卜筮者嘛,对于过去打卦算命行业的人来说,《易经》当然就是他们首推的最重要的依据,所以最推崇的也是《易经》。当然,他们的未必对易道、易理有真切的体会,一般也就是注重其卜筮功能。现在我们看,随便在哪个旅游景区也好,一条仿古街道里也好,好象都有打卦算命的人在里面坐堂。这些人把《易经》八卦的标志或者太极图往门上一挂,就说明他的卦很正宗。这就是“以卜筮者尚其占”的感觉。


  

《易经》这本书,它之所以能够比较完好、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把它像其它的诸子百家的书一样被毁掉,也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易经》是一本占筮之书,它纯粹是人们日常占筮用的工具书,跟异端邪说、反动思想没有关系,所以放了它一马。它作为占筮之书,可以说是过去占卜行业的基本工具书。虽然过去占卜算卦的行业地位不高,居于社会下九流,一年也挣不了好多钱,但是呢,它毕竟也是一个认认真真的行业,人们有大事情拿不定主意,就都要去问上一卦。事情的结果是否准确暂且不管,更重要的是,大家通过占卜之后能够安一下心,不管好坏,有个结果总比一直悬在心里好过一点。


  

不过,现在好象世道变了,很多风水大师、预测大师风起云涌,都成了很光鲜很体面的人物。我有一个写诗的朋友,十几年前我们几个写诗的常到阆中碰头,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在钻研《易经》了。后来很久不往来,也没看他写诗了。结果前两天,在宽巷子遇见一个朋友说起他来,哎哟!他了不得,现在是大师了!易学大师哦!现在各大网站都争相邀请他当驻站预测师,包括新浪、搜狐这些大网站都重金邀请他,而且是明码实价,价位非常之高,后面还跟了一大群粉丝。看来时代真是变化了。“动者尚其变”,过去打卦算命这个行业属于下九流,属于浪迹江湖的人士,现在已经是正儿八经被请到各大网站来坐堂预测。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确实太快了,还是让人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当然,这个变化跟这个时代节奏太快、选择太多,而且人们缺乏信仰、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很有关系。


  

实际上在古代,打卦卖卜的这个行业里面,也有一些真正的高人。像我们成都的严君平就非常了不起,现在成都的君平街就是因为严君平而得名的。严君平一生就是以卖卜为生,给人家打卦算命,指点迷津。当然,他就不像我这个写诗的哥们儿给人算命,价格很高得吓人。严君平一天就固定打那么几个卦,算那么几个人,只要一天的稀饭钱挣够了,他就立马收摊回去。回去做什么呢?回去教一帮娃娃念书,教他们念六经道德,教他们仁义礼智信这一套东西。每天如此,大家都不知道四川成都有这么一个隐君子。后来他教的学生里面,有一个出了大名了,就是杨雄,《陋室铭》中的“西蜀杨子云”,就是说他。杨雄是汉代的一代大儒啊!非常出名,对易学的研究也非常之高深。他写了很多文章,比如他仿《论语》而著的《法言》,在中国思想史上是绕不开的经典;他仿《易经》而写成的《太玄》,更是自成一套体系,成为历代易学研究中谜一样的天书。就是因为扬雄特别推崇他的老师严君平,所以人们才知道,原来在成都的街巷里还隐藏着这样一个人物,还有这样一个以卖卜算命为业的隐士高人。


  

严君平算卦有一个特点,他是把仁义礼智信、把忠孝廉耻的这一套东西揉到一起,拿来给人家解卦。一个卦出来了,他看来问卦的人心性有点不好,就说你知道这个卦为什么不好啊?就是因为你以前做了坏事,报应来了。你以后改好,多做些善事就没问题了;当官的来算卦,他就说你晓得现在遇到危险的原因为什么?就是你以前贪腐太厉害了,做了伤天害理的事,以后你要爱民如子,这样子你的运气就会转好的。诸如此类。严君平通过这种方式,实际上也是行菩萨道,对整个社会风气、对人心的净化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刚才说到“以卜筮者尚其占”,刘大姐就问为什么过去会认为卜筮、算命、打卦是下九流的行业?确实是客观上有很多原因。你看那些江湖上摆摊算命打卦的人,看上去一般都不那么稳重,总有点贼眉鼠眼的感觉,要不就是瞎子啊、聋子啊,或者是缺胳膊少腿的。这并不是说干这个行业必须是残疾人。不过,其中的某些现象不得不注意一下。


  

以前书院有一位朋友,是一位风水大师,在座的有些人可能也见过,当时书院搬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也请他参详了一下。他就是身有残疾,但是在看风水方面确实是很厉害,往往能够一语中的。记得当时有一位朋友想跟他学,人家就对她说,你要去学可以啊,但学了后会给身体带来残疾哦,你有没有这个思想准备?这位朋友一听吓坏了,打消了这个念头。确实也很怪,据这位风水大师自己讲的,他在看风水的能力上有几次特别大的提高,都和自己身体出现问题有关。身体出毛病了,眼睛不好使了,但紧跟着在看风水方面的功力就大长,你说怪不怪?


  

这种事情你说它怪吧,好像也没啥;但是你说它不怪,好像又确实是有点玄。不过对学佛的朋友来说,道理就比较简单了,天下事也不出“因果”两个字。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情,我们设身处地想想,我们处在某一个位置,或者说做某一件事情,其成与不成,好与不好,其中很多都是有因果的。如果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是通过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是通过自己的改过迁善来改变自身的因果,那么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是其他人介入来改变这个因果,正所谓有因就有果,这个因果没落在这边就会落在那边。谁来改变它,谁就要承担这个因果,所以这中间的确有很多问题值得大家重视。


  

这就是过去卜筮这个行业的特点。我们学易也要看到这点,就像向我们前面说的严君平先生,他身为一代大师,对这些当然看得很清楚。他活了七八十岁,在当时也是高寿哦。人家每天把稀饭钱挣够就收摊,回家后认真讲的还是圣人之道、圣人之学,就是给人解卦,也用的是儒家圣人之理来解。这就是“以卜筮者尚其占”,对占卜之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得很深,但是一定要明白因果!遇事的时候,别人来问的时候,自己该如何回答?这是需要很高深的技巧,需要很高深的修炼。


  

严君平先生可以说是卜筮行业中的正面例子,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反面例子。有些人不得善终,甚至有些大师,比如以前我给大家提到过的汉代人京房,写了《京氏易传》,那么厉害的易学大师,结果被砍了头,不得善终。这些都是前车之鉴。


  

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是以君子将以有为也,将以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君子,有志向的人,高尚的人。将以有为也,就是要有所作为。这里的君子是就内德而言,并非是只有处在某一高位的人才能有所作为,而普通人就没有作为了。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作为,居高位的人可以有更大的作为。虽然作为不同,但发心是一样的,就像《大学》里面讲的那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子之行为,都是从正心诚意做起,在这点上,大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君子将以有为也”。


  

“将以有行也。”行,在这里指的是礼乐践行。在《易经》中有很多关于“行”的爻辞,比如“涉大川”、“有攸往”,还有所谓的“利见大人”,等等,这些都是“将以有行”,都是将有具体的行为。那么,对于我们人生当中具体的、正二八经的行为,正二八经的事情,尤其是我们遇到了人生中的大事,往往都会有所预兆,当然这就该像《系辞》这里说的那样,要“问焉而以言”,就应该问焉而后行,三思而后定,一定要认真思考,千万不能马虎。


  

刚才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聊刚刚出了车祸的那位师兄,确实之前也有很多预兆,但他自己呢,因为一忙就没有太在意,就马虎过去了,没有对此认真推敲。在这一点上,大家还是应该警惕起来,尤其是遇到重要事情,在人生的大关头,一定要认真思索。“问焉而以言”并不是非要让你去问某个高人才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高人啊?谁是高人啊?那是说不清楚的。但是你可以问自己,问自己在这个事情上行不行得正?坐不坐得直?要从因果上面去考虑当为不当为,要从仁义礼智信的角度去考虑该不该做。这样扪心自问,好多事情就能够问清楚、想清楚。当然如果有能力的话,也可以为此占上一卦,看看做事的时机如何?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诚心地问卦,这个也是可以的。


  

如果是真正学通了前面所讲的这些易理,尤其是通过卦象明白了社会人事的变化规律,那么不管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心安理得;做起事情也就能像下面说的那样,“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这样的话,你接受自己的命运就如同山谷里面的回响一样。这里的“向”通“响”,我在山里大吼一声,整个山谷就传来回响,自己大吼的声音和山谷里面回响的声音是一样的。我们接受命运,明白命运,清楚自己的命运,就像山谷里面的回声一样,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其受命也如向”。只要是真正明白了易道之人,那么你面对任何事情,无论是眼前之事,还是远大的目标,又或是未来之事,或者是很微妙、很深奥的事情,总之你都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并且能预见到将来的情况。这样在自己的行为上,就能做出最恰当、最合理的选择。


  

所以说“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如果不是真正堪称天下之至精的话,谁能够达到这种地步呢?这是对易道的精湛、精微的推崇,是非常高的赞颂。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在过去有一些争论,不同的学派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那么从象数学派,也就是数术家来说,他们认为“参伍”就是三五,具体的就是指一个卦象中的第三爻和第五爻。第三爻位于下卦之上,是下卦最上面一爻,从爻位来说,它很快就会进入到上卦,从下到上,从内到外,从前到后,它有一个提升和飞跃,这就是三爻变。那么第五爻呢,它是上卦居中,从整个卦象上来说,处在全卦的决定性位置上。我们前面也说过,在易卦里面,第二爻和第五爻是最重要的两个位置,它们分处于上下卦之中位,但是从整体上看,第五爻更重要,正所谓“九五之尊”嘛,是最重要的。但是第五爻它很快就要上升到第六爻,整个卦象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三变和五变,所以从数术学来说,一般认为“参伍以变”就是“三五以变”,三变,即从下卦变到上卦;五变,则意味着全卦会发生根本变化。


  

那么,我们按本光法师的方山易来说,他认为上面的说法是数术家对这句话的附会,另外,他也不看重这些数术,认为从理上来说,能说得更清楚一些。他认为“参”就是参加的参,“伍”就是队伍的伍。如果按数术学派说的是“三五以变”,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成“三五以变”,而非要写成异体字“参伍”呢?所以这个“参”就是参加、加入进去,或者说参考、参入。从卦爻的结合来说,阴阳异性就相参,比如说乾卦,六根阳爻,参进去一个阴爻,比如参入六二,乾卦就变成了同人卦。那么“伍”呢?就是队伍,同性为伍,同样是阳爻,或者同样是阴爻,就为“伍”。那么“参伍以变”,就是说整个《易经》,就是通过阴阳相参,或者是阴爻、阳爻为伍,就是这两种方式,然后就变化出了《易经》各卦。


  

从对“参伍以变”的解释上来看,我觉得本光法师的说法更准确,更合理,他没有纠结在某个具体的细节上,像前面的把“参伍”说成是“三五”,将其定位在具体一卦的第三爻和第五爻上面,胸量上看就小气了。而从前后文的衔接上看,“三五以变”感觉也有些莫名其妙。单从爻位变化的角度上说得通,但是从整体上说就有点怪怪的了。所以在这里,应以本光法师所讲的为主。


  

“错综其数”,错综,我以前在讲错综互卦的时候已经具体讲过,什么是错卦?阴阳相错,比如乾的错卦就是坤卦,一根阳爻的错爻就是阴爻,反之亦然。那么综,指的是综合来看,一般从六爻顺序的角度而言,有因就有果,比如我们说下卦为因上卦为果,而综卦则反起来,是从上往下看。这里就不多说了。


  

这一段主要讲的是“天下至变”。从“参伍以变”到“错综其数”的这种变化,如果能够“通其变”,那么最后所形成的结果就是“遂成天地之文”。什么是天地之文?实际上就是指的我们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所谓文化,就是文而化之,在人类出现以前没有所谓的文明嘛,没有所谓的文化嘛。“天地之文”就是指的天地之间所有的人类文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所有的领域,这些都称之为“天地之文”。只有“通其变”,通达了“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的道理以后,通达了整个易理的变化以后,那么就能够成就、建立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才能够确立、定义、命名世间万象。


  

总之,这一段是对“易道至变”的赞词,说易道真正达到了任何学问都不能企及的地步,因此它是至变,是一切变化之极。


  

下面“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前面谈了至精、至变,这里是谈至神。对于这一句,大家一定要非常认真地对待,因为历来讲《易经》的精神,这是被引用得最多的名句之一。


  

先白话翻译一下:易这个东西,就是无思,不需要我们的言语思维;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我们人为去造作的一个什么东西;寂然不动,寂是寂静,然就是本来的样子,天地万物虽然都在变化,但是易这个东西在中间是没有变化的,是永远处在寂静本然的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我们通过对易道的感应,从而可以通达天地万物的道理。这一段文字翻译起来还是比较简单,但是怎么理解呢?实际上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核心精神,就在这几句里面。


  

《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的就是“无思”、“无为”嘛!说的就是这个东西。佛教也是如此,《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还有“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等等,也还是说的这个东西。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黄梅大师那里得了衣钵以后,一路逃跑。后被慧明追到,慧明说他不是为了夺衣钵而来,而是为求法而来,请六祖现身为他说法。六祖就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说这个时侯你不要去想善,也不要去想恶,就是处于无思无为的这种状态,然后你再回光一照:哪个是你慧明的本来面目?六祖讲的同样是这个东西啊。还有《金刚经》里面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又差别”,所有圣人贤人,用的都是无为法,只不过有水平的高低,对无为法体证的深浅不同,就有了圣人贤人之间的差别,但是,总之都要走到无为法这个道路上来,你才能成圣成贤。这不还是在讲这个东西嘛!“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儒家也是如此讲的。你看《中庸》开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你的思维念头还未生起嘛,就处于“无思”的状态,这就是中!发而皆中节,就是“感而遂通天下”嘛,发就是感应,中节就是通天下,就是通达了天下万物的这个道理。


  

我们上面把儒、释、道的经典都引用了一番,所以从这一句里面,的确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需要我们反复咀嚼,反复体会,什么是无思?什么是无为?什么是寂然不动?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说,可以把儒释道的经典拼命地往上堆,还可以堆出来很多东西来,处处都在说这个。对我们来说,做学问的方式固然可以引经据典,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我们精神内部,从我们自己的身心性命,按禅宗的说法就是从“最亲切处”,从自己最要命的地方去体会这个“无思”,体会这个“无为”,体会这个“寂然不动”。


  

波师兄今天在这里说了半天话,大脑里的念头不知跑出了多少个,思维也不知转了多少个圈子。但是,我心里头明白,这里面有个东西它是一动也没有动的,我脑袋里冒出的所有念头,我说出来的所有话,都是从这个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地方生发出来的!


  

我们要这样子去体会才行。平常我们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再如何忙碌,分分秒秒都没有消停过,但是在我们的精神里面,有一个东西是一动都没有动的。如果你体会到了,把它确定下来了,牢牢地把它抓住了,你就真正找到了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感觉。这个时候只要一口咬定,一脚踏实,那么就能“感而遂通天下”,一切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如果你真把得定,那波师兄今天在这里东说西说,废话连篇,对你而言根本就用不着听了。


  

所以作者在下面就发出了感叹:“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太神奇了!什么东西能这么神奇?什么东西会如此神妙?禅宗里讲“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个东西你说得出来吗?随便你怎么说,只要是用语言说出来的,都没对。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东西包括我们的语言,都是从它那里产生的。你说的一切都只是它产生的一个结果而已,绝不是它本身。禅宗的“参话头”,就是要参到这个话的“头”上去,参到根本上去,要参到产生这个话头的地方去。这一句是整个《系辞》重点中的重点,大家好好体会,一定会有莫大的受用。


  

再看下面“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正是因为易道有那么至精,有那么至变,有那么至神,所以圣人才会极深地去研究它最微妙的地方。所谓“深者精之藏,几者变之微也”,面对自己的精神内部,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现象,你只有从最深的地方去挖掘它,去研究它,这个时候你才能掌握它的几变。几,变化的最初之处,刚刚要起变化的苗头之处,这个时候你能把握住它,你能够预测到由于这个初机变化最后会产生的结果。到了这个火候,你就可以说自己在易道的修养上是到家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古代的圣人面对易道,是以一种非常精诚的态度去研究,去探索。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嘛!当然就能够“通天下之志”,就能够明晰,就能够通达,就能够透彻天地之间、世道人心的种种情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正是因为能够研究到事物变化的最细微的地方,所以才能够顺势而为,成就天下的大事,成就一番社会人间的圣贤事业。


  

“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实际上有了前面那几句,这句显得有一点点多余了,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在本光法师说此语欠妥。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易道的变化,也不是所谓的快慢、疾速就能概括它。尤其是我们把易道应用到社会人事当中,我们行为处事的时候,就更是如此了。有些事情、有的时候可以速战速决,但是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能够持久,有一种持久、恒定、稳扎稳打的功夫,有种一恒久的忍耐。基督教里面不就说了吗,什么是神?“神就是爱,爱就是持久忍耐”。《金刚经》里面也有讲“忍辱般罗密”,都是要你能忍,要有耐心。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论持久战》,类似打日本鬼子这些事情,还是要持久才行,并不是单纯一味的快就是好。


  

这是从疾速而言,当然从体究心性的角度而言,从我们心性妙用的角度而言,这个“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有它的道理。


  

禅宗里面有个公案,说“赵州八十尤行脚”,赵州和尚都到了八十岁,还在到处行脚,还没有停下来。有一次走到投子和尚那里,一见面就给投子和尚一个下马威,问道:“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意思是你投子和尚是一个很著名的大禅师,是个“大死底人”。那么,你得道了以后,是怎么一种状态?禅宗有个说法叫“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当你参禅参到没日没夜、身心性命都弃之不顾的时候,那就是“大死底人”。这时候突然一下开悟了,这个时候是一个什么境界?什么状况啊?投子和尚就回答道:“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你在自家屋子里,第二天早晨要你出现在另外一个地方,一般情况下你得马上出发才行吧。但是投子和尚说了,不许你连夜赶路,但第二天早上你必须到达那个地方!这是怎么回事?你一个禅师就兴张嘴乱说啊?太不讲道理了吧!


  

但是,人家投子和尚还真是有道理。道理就在《系辞》里,就是这一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人家说的就是这种感觉!所以,赵州和尚虽然了得,也只得回他一句:“我早侯白,伊更侯黑!”这句话在过去有很多解释,有的说我本来是个白猴子,你却是一个黑猴子。也有的说本来我就是黑吃黑的人物,没想到你比我还黑!总之,这是赵州在赞扬投子和尚,意思是我就够不讲理了,结果你比我还不讲理。


  

那么,大家可以借这个公案体会一下,什么是“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什么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的状态嘛!不过,大家在对心体的体会上,确实是需要下一番功夫认真探究才行。


  

从这一段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易道和禅道、儒道,还有老庄之道,真正都是非常合拍的,它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总根源。后来的人们把它拿去搞看相算命,那确实是小道小术,大炮打蚊子,可惜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易道本身是那么宽广深厚,无论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一切东西也都可以装进去,所以装进去一些小道小术,也无妨了。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易能够和圣人之道那么相合,就是因为前面所讲的这些东西,总结一下,就是至精、至变、至神,还有就是圣人极深而研几,要不断地深入,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加以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