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易经》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心静是水的收藏 2018-10-11

 读《易经》第十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原文】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此?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译文】

   《易经》里包含的圣人之道有四个方面;发表言论者崇尚卦爻辞,决定行动者崇尚卦爻的变化,制造器物者崇尚卦、爻像,进行卜筮者崇尚占断原理。

      所以,君子有所作为、有所行动时,总要先进行占问,然后据此而发言行。而《易》也总能响应占筮者的问卜,不管是远的还是近的,不管是隐晦的还是深奥的,都能使人得知未来的事态。如不是通晓天下最精微的道理,谁能做到这样?不断的推演变化,不断地错综蓍(shi)数,通过变化形成天地的文采,极尽蓍数判定天下物象。故不是通晓天下最奥秘的变化,谁能达到这一地步?《易》没有思想,没有行为,静寂不动,一旦触动却能通晓天下万事万物。 如不是天下最神妙之物,又怎能如此

    《易》是圣人用来探索深奥哲理、研究事物的隐微变化的。因为深奥,所以能启动天下人的心志;因为隐微,所以能成就天下的大事;因为神妙,所以能不须急疾而万事速成,不须行动而达到目的。孔子说:“《易》有四方面的圣人之道”,说的就是这些。

     【领会要点】

   一,圣人之道

    孔子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孔子认为,《易经》这一门学问的法则,有圣人之道四点,就是言、动、制器、卜筮。圣人是个代号,代表得了道的人。上就是注重,偏重的意思。言语包括了文字图画。

     这中间老夫子讲了四点,这四点孔子的解释是;《易经》的重点,要注意它的内涵,“以言者尚其辞”就是讲内涵。“以动者尚其变”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学者要注重它的变动现象,这是内在的。然后外在有两点:“以制器者尚其象,”看一个东西的形象,就已经透过现象知道它的内容。但是内容究竟怎么变化?非常细密。这个细密之间就只好靠卜卦,卜筮,就是“以搏筮者尚其占。”因为人的思想没有达到神通的境界。卜卦就是依通。

    二,有感斯应

     孔子认为研究《易经》的学问,智慧成就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便不需要靠卜卦,来求吉凶。而一般人有所作为时、将有所行动时,就只好问卦。“问焉而以言”如果自己修道有成就,一旦要问事,只要反问自己就知道了。“其受命也如响”,只要你的念头一动,就已经知道了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神通,神而通之,神通的道理就是“受命也如响”。像音响一样,只要手一拍,音响就出来了,反应就那么快。卜卦是什么?就是感应。关于求神问卦,真有这个东西吗?幽冥难见,鬼神之事本来一体,这个道理就在这里,“其受命也如响”。“瑜伽术”翻译过来就是相应,相应也就是感应,相互感应而成。所以他说你懂了这个道理后,“无有远近幽深”不管多少年前的事情,高远的,或者地球以外的事情,目前的,看不见的,鬼也好、神也好,菩萨也好,哪些看不见的就叫幽深。到了《易经》这个法则以内,没有逃出这个范围的。“遂来知物”都会知道。

    三,学易的基本原则

   1,“叁伍以变,错综其数”这两句话是法则,我们看一个卦,错综复杂,看了这一面还要看另外一面。学了《易经》的人,一件事情处理之后,作为一个当老板的,要立即想到下一步,把你老板的立场想完以后,便要想到对方,或者你的买主、你的职员、你的部下、、、他们的观念怎么样。既想到自己,也想到敌人。《易经》的错综告诉我们,看一件事物要绝对的客观。绝对不能做主观的看法。只有正面反面都看清楚了,才能“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学《易经》就是要学会“变通”所以政治家要能通其变。“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大的好的政治家都是“通变”之才,唯有懂得通变才能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不但把现象变通了,也懂得了数。

     “通其变、极其数”这是学习《易经》的两个重要法则,“通其变”就是世界上任何事情没有一定,你想在办一件事情之前要个一定的输赢,绝对没有,人生就是一个字“赌”,婚姻是赌,成家立业是赌,、、、输赢不知道!人生就是这样,为什么?因为人生就是两个东西;“通其变,知其数”懂的变通,看得来形势,要绝对赌而不输,或者输而不赌,你非通达《易经》这两个法则不可。“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此?”学问不到这个程度,如何让能够创造出《易经》这个法则呢?所以孔子极力赞叹《易经》的学问。世界上只有我们老祖宗伏羲、黄帝创造的《易经》这门伟大的学问,把天地间一切学问的准则都包括进去了,他也是一切逻辑的根本。

    四,形而上的道体与无为

      《系转》前面讲的是用,到了这一段讲的是形而上道———易的体。“易无思也”,就是说《易经》这一门学问,它的体就是形而上的道。形而上这个东西,就是全世界一切宗教家,哲学家们所追求的。宗教家们总想从万物的根源找出他的本来、那个最初创造一切万有东西。这个最初的东西,赋予它一个代号,或者叫神、或者叫菩萨、上帝、或者什么东西、、、、但是在这里,我们中国文化——《易经》的学问里头叫做:“易无思也,无为也,”等于我们睡眠一样。当我们没有睡醒来以前,一切都是静止的状态,但他不是“静”,就叫做“无为”。《易经》简单的两句话,就把一切宗教哲学问题都解答了。当这个体在没有动以前是“寂然不动”的。这个寂然不动也不是“清静”。寂然不动等于清静到极点,完全是静止,这个寂然不动,是在万物没有发生以前的这个本体,一定都没有动。它是什么境界呢?“无为”的境界。但是在静止“无为”的境界时,万物的一切作用、能量都包含在其中了。等于我们用肉眼去看虚空,看似空无一物,但自然界的电、雷、风、雨、云、、、充满了辽阔无垠的宇宙。可是平时你看它却是寂然不动的,但他如果一感————阴阳交感、动静交感、善恶交感,就会马上发生变化。

      《易经》的学问并不承认有神,,也不承认无神。所谓有无,《易经》把它分为两个现象,一阴一阳,不能单独靠在哪一面,所以《易经》叫它为形而上的本体。它是个无思的,不可思议的,也没有起心动念。如果思想一动,念头一动,已经不是道那个境界了。

   四,生命真谛的根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孔子说,《易经》这门学问,是我们老祖宗、得道的圣人们,追究生命真谛、宇宙万物的根源,最深最深的那个根所产生的。它是我们老祖宗对人类宇宙万物、生命真谛挖根的学问。然后“而研几也”,几是什么呢?研究哪个要动的“几”。好像我们两只手举起来要拍掌,是要拍?还是不要拍?就是在犹豫不决将动未动那一刹那间,这就是“几”。一个人站在门中间,一脚在外,一脚在内,你说他是要进来还是要出去?你说他会进来,他偏要出去,你说他要出去,他偏要进来,或者就是站在那里不动,不进也不出。这时候你要判断他是进是出,最难,这就是“几”。“几”这一门学问能探知宇宙万物的根本,所谓“极深而研几也”。因为这一门学问是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所有学问的根。“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深到极点,宇宙万有一切人类的思想等等,你都搞通了。“唯几也”最高的那个“几”将动未动的那个“几”你能把握了“故能成天下之务。”

    所以孔老夫子结论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此之谓也。”圣人之道是;“无思、无为、极深、研几”这四点。“无思、无为”要特别注意。学道修身养性的人,天天想成道,你如果能做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就行了。但是光能做到“无思、无为”还是不行的,不能致用的,如何学以致用呢?“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要能做到”无思、无为、极深、研几,”才能真正体会出“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因为这些都圣人的致用之道

       参考了南怀瑾先生的名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