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赵××,男,37岁。初诊日期,1973年5月16 日。 患者因过累和生气,在旅途中发高烧。此后经常头痛, 头晕、腰痛、精神不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厌油,全身 肌肉废痛,―脚后跟痛,脸色逐渐变黑,齿龈及口腔粘膜出现 黑色斑块,明显消瘦、经西医检查诊为“阿狄森氏病”。服用 强的松、甘草硫浸膏治疗。由家属推车送来,背至诊室,面 色黧黑,精神淡漠,少气懒言,时而打嗝恶呕。脉弦数而 虚。舌质红,苔厚腻而黄。 辨证:阴虚阳亢,气滞夹瘀。 治法:滋肾柔肝,佐以化瘀。 方药: 沙参12克 细生地12克 枸杞子9克 鸡血藤18克 黑故脂12克 地鳖虫9克 生蒲黄9克 桑寄生15。克 菟 丝子15克 女贞子24克 旱莲草24克 柿蒂9克 制旋 覆花12克 鸡内金9克 琥珀末6克 一周6剂,连服两周。 精神好转,恶呕减轻,此后共服药三个多月,随症加减 的药物有:石斛、玄参、生牛蒡、槟榔,炒川楝,夜交藤、金 樱子,蜈蚣、乌梢蛇等。 8月25日某医院检查尿17酮7.3 毫克,17羟5.5毫克,病情明显好转,色素减退。 (《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例二 区××,女,24岁。住院号:72/58020、 七、八年来,皮肤和粘膜色素沉着日益加深,现呈黧 黑,枯槁,面部、乳头,手足背侧,阴部等处尤显。头晕, 甚则昏仆,神疲乏力,纳呆,脉细,舌紫暗,苔根腻。黑属 肾色,肾阳不足,则阴盛而气滞瘀阻,古称黑疸,拟益肾活 血化瘀。 仙茅12克 仙灵脾12克 全当归9克 桃仁泥9克 杜红花6克 炒川芎4.5克 粉萆粟12克 云茯苓9克 补 骨脂12克 焦楂曲各9克 稍加减,服20余剂 另:血余240克,猪肤500克,共熬膏,每日二次,每 次一匙,长期服用。 2月7日(二诊),近来因疲劳过度,昨日又昏倒,经急 诊检查为血压低,对症处理后收入病房。现仍神疲头晕,脉 细,舌紫暗,苔薄。气血两亏,虚风上旋,拟益肾化癣,调 补气血,以平虚风。 炒党参12克 补骨脂12克 仙茅12克 仙灵脾12克 全当归9克 炒亦白芍各6克 鸡血藤12克 炒川芎4.5 克 紫石英18克 鹿角霜9克 怀牛膝15克 7剂。 2月14日(三诊):肤黑稍退,口干,四肢冷,艰寐,头 晕欲恶,脉细,舌暗尖转红,阳气虚弱,脉行不利,不温四 末,再守原法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全当归9克 川桂枝4.5克 赤白芍各6克 细辛2.4 克 仙灵脾12克 鹿角霜9克 怀牛膝15克 补骨脂12 克 紫石英18克(先煎) 夜交藤15克 姜半夏9克 连服30剂。 3月14日(四诊):面部黑色转淡,口唇色紫红,手足背 黑色稍退,头晕伯冷,脉沉细,苔薄白,舌边紫暗。再拟益 肾通脉化瘀。 制熟地15克 制附片6克(先煎) 仙茅15克 仙灵脾 15克 鹿角片9克 当归尾9克制川芎9克川桂枝4.5 克 木通4.5克 紫石英15克(先煎) 北细辛2.4克 大黄(庶/虫)虫丸6克(分吞) 稍加减,服28剂。 4月11日(五诊):面部黑色十退八,九,惟指、趾,乳 头,阴部色退较缓,肢冷好转,心悸失眠,纳呆乏力,脉细, 舌边紫,苔薄腻。阳气渐复,阴寒得减,瘀血见化,再守原 法,久服取效。 全当归12克 木通4.5克制川芎4.5克川桂枝4.5 克 炙甘草3克 熟附片4.5克(先煎) 仙茅12克 仙灵 脾12克 朱茯苓12克 紫石英18克(先煎) 杜红花6克 生山楂12克 稍加减,服30余剂出院。 (《张伯臾医案》) [评按] 黑疸为《金匮要略》病名,为五疸之一。多因 疸证经久不愈,肝肾虚衰,气血瘀阻所致。多见身黄不泽, 目青,面额色黑,大便黑等症。自黄疸分为阴黄、阳黄两大 类后,黑疸之病名临证已很少引用。以上所载二例,西医诊 断为阿狄森氏病,实际并非疸证。原案病名黑疸,列此仅供 参考。例一证属阴虚阳亢,气滞夹瘀,治以滋阴柔肝,佐以 化瘀,例二证属肾阳不足,瘀血内停,治以益肾化瘀为主, 又因见有四肢厥逆,更用当归四逆汤合大黄(庶/虫)虫丸通脉 化 瘀,久服取效。两例诊断相同而辨证有异,同为虚证又有阴 虚阳虚之分;同有血瘀又有轻重之别,临证者于溯因、审证、 论治时当予注意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7.杏林中医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