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一年级句子图式及教学的有效策略

 怡蘭轩 2013-10-31

  ■李耘雯

  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建立句子的概念,同时要有序地进行句子的训练,以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并引导他们在学习书面语言的同时,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熟悉各种句子表达的方法以至正确运用,促使书面语言更具严密性。

  构建句子图式的科学序列

  根据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句子图式理论的适用性,我们着力构建了小学语文句子图式教学的科学序列。将句子结构图式分为简单句图式和复句图式。简单句图式,从最基本的二素句开始教,包括三素句、四素句、祈使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复句图式是在简单句图式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包含因果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总分关系等11种复句图式。通过一层层地对句子图式进行增生、调整、重构,回旋上升,不断以一个重新创建的新图式来取代或融合原有的旧图式,以这样一个科学的序列有效地学习句子,学生对于句子图式就有了清晰的认知。

  探究有效的句子图式教学方法

  在句子图式教学中,我们成功地实践了“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的教学范式。

  所谓“举三反一”,就是使学生在一些相似的例子中概括出一条规律性的东西,以“四素句”的新授课为例。

  之前,学生已经具备的起点能力是掌握了“什么时候 谁 干什么”以及“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这样的三素句,在三素句的基础上,老师分别加上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语,出示了以下三个例子:

  A. 早上,我们在操场上做操。

  B. 放学后,他在教室里扫地。

  C. 中午,老师在办公室批作业

  引导学生交流发现这些句子的共同点:都是由“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四个要素组成的,时间后面还有一个“逗号”,句子结尾要写“句号”等。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这些比较直观的关键特征,一年级的小朋友是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

  “举一反三”就是对照规则,进行验证的过程。用总结归纳出来的四素句的图式,再去检验3个例句,看它们是否符合这个表达式,从而再次证实这个表达式的正确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得知,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了新的图式并不等同于完全掌握了这个图式。所以有必要让抽象的“一”回到具体的正例中反复验证,从而进一步巩固。

  句子图式上升到概念、规则

  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必须有更高一级的语文能力,如能够辨识、改正句病、语病等,那么图式这种模糊的表征形式是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有必要把图式上升为有明确界定的句法概念、规则教给学生。

  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二素句的图式之后,尝试着通过主谓宾概念来教句子。如在“句子主谓宾”教学中,教师呈现给学生若干个“谁干什么”的二素句,学生看到这样的句子,马上激活了他脑海中已经储存的有关二素句的图式,他能快速地找出这些句子的共性——都是由谁、干什么构成的,老师随即告知学生,表示句子中的“谁”,可以指人、动物、植物或者其他具体的事物,一般是个名词,这就是句子的“主语”。同样,句子中的跟在“谁”也就是主语后面的诸如“洗”、“吃”、“长出”这类词语,都是表示主语的动作,一般都是一个动词,我们称它为“谓语”。句子中跟在动词的后面也就是谓语的后面,表示句子中主语所做的动作的对象,而且一般都是名词,我们称它为“宾语”。这样将原有例子中的“谁”、“干”、“什么”3部分分别命名为主语和谓语或宾语。通过图式这个桥梁,学生掌握了主谓宾的概念之后,教师后继再设置有关训练课,让学生从更为复杂、具体的句子中找出主语、谓语和宾语,以此来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将主要成分分别命名为主语、谓语和宾语,将次要成分命名为修饰成分。对于小学阶段句子教学中比较有难度的“的、地、得”用法,我们也运用相应的句法规则使其迎刃而解。(作者单位:苏州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6日第8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