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持书斋 2013-10-31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一、发展的实质

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总是要经历由无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认识永远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要不断发展。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战胜(代替)旧事物。(并不是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发展的途径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是指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本身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最终会走向灭亡;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成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普遍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是指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旧事物总会顽强的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需要有一个过程。

要求: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要有走曲折的路的思想准备,接受挫折与考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译文: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原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诗题中“见”字是“我”的意思,即刘禹锡自己,乐天即白居易,根据诗题可知:白居易感伤好友元稹字微之)、崔群(字敦诗)、崔玄亮(字晦叔)相继去世,写了两首绝句给好友刘禹锡,刘禹锡看到诗後,写了这首诗作为酬答。首联,写即指读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绝句,後有感于友朋之离世,亦作诗抒发感慨。颔联,写到友人一一离开人间,祭文所做自然增加,以致文集中祭文最多,对于友人去世之伤痛无奈之情,自己的孤独之感溢于言表。颈联乃千古名句,亦最能体现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本义指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退让给后起的波浪。这里“陈叶”、“前波”可指微之、敦诗、晦叔等已经去世的好友,也可指旧事物。“新叶”、“後波”可指“晚辈”亦可指新事物。这一联我以为,至少包含了这些哲学思想:1.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有它的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民族概莫能外。体现了刘禹锡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发展是必然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那这一思想来看待我们今天遇到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具有积极意义,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这本身就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过程,而金融危机的周期性又具有它的客观必然性,而经济形势向好的方面转化最终会走出危机,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经济危机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漩涡,它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基本趋势。发展过程中一些不能经受阵痛的企业被有朝气的企业所取代也有它的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符合经济规律。2.既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就要顺应、利用规律。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刘禹锡有感于友人的去世,悲痛之余,他想到的也许就是尊重逝者、善待生者,以及生者应该珍惜生命好好的地活下去。联系当今的金融危机,我们发现,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危机是必然规律,既然如此,我们在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可以利用发生危机这一规律,比如发生经济危机,企业会减产,而这个时候,正是企业下新来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进行重组、展开技术革新,国家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展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好时期,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时期,才能新叶催陈叶,在阵痛中立于不败之地,为迎接下一个经济发展高峰期,准备条件。3.没有陈叶就不会有新叶,没有前波亦不会有后波,新旧事物不是绝然对立的,不是毫无关系的。新事物中包含了旧事物中的优秀成分,旧事物中孕育了新事物的某些基因。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也见刘禹锡已经既有辩证思想,暗合对立统一规律。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也体现了这一规律。联系如今的经济危机,可看出经济危机是原有世界经济秩序的产物,而我们在应对这一危机时的措施,有可应用于新的经济秩序中。4.这两句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在认清上述规律後,体现出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遗诏中的话,原句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唯贤唯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陆游。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三、发展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质变比量变更为重要,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由于事物的排列顺序和结构的变化引起质变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一种特殊形式。

要求:做好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把握好适度原则。

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是形而上学的“激变论”;在承认事物数量的变化,否认质变,是形而上学的“庸俗进化论”。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腋:腋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裘:皮衣。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聚细沙成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选自《荀子·劝学篇》,是说,无论治学、办事,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半途而废。也分两层意思,每层都有两个分句。先说,好的马一下也不能跳出十步远,差的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然后说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朽木,你也刻不动它;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意思是:勤奋学习犹如春天的秧苗,看不见它增高,但是随着日子的增加在长大。不学习就像磨刀的石头,看不见它的损失却一天天地在亏损。

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四、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矛盾(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