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钟情自然书写之一(王忠勇)

 悟道修行慧能 2013-11-03

   本文选自《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07年第2期

  

    王羲之挑拨颜真卿逆顶
    我钟情自然书写之一(王忠勇)
  我的字里有颜字的成分,是因为我发现了颜字的外形有小王外拓的笔势,而不是大王的内。那更适合我。颜真卿是“二王”之后学王的一个最好的学生,《祭侄文稿》处处都是按照王字的游戏规则来书写的,但他又处处都能把自家的东西灌注进里边。
  想对笔法进行梳理,最好学王字,王字更多的是用手指的拨挑,用笔手段多样,变幻莫测,空间也更复杂一些,结体的多边形出现率要比颜字多得多。颜字就用一招:逆顶。大家看何绍基的字,对那线条喜欢得不得了,其实他就是学了颜字的这一招。但是王字的复杂性,我们现在做不到了。现在的材料、包括书写的姿势都不一样了。不过我觉得也不一定要那样做。就像孙晓云老师的《书法有法》讲的一样,她把很多道理摆在那里,告诉你有那么一回事,并没有要求你也那么做,包括她自己也不全那样做。只是你最起码要知道王字原本的面貌,你现在写的时候才不至于太离谱。包括你现在的创新,新要和古人接得上,就像接力赛一样,人人都要接住那个棒才能继续往前跑。这不像前几年流行用碑的概念去分析王字,那样就过了。王字的核心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是在自然书写当中把一种风流倜傥的、复杂的笔法融在里面,而不是把它解构了再生搬硬套地去解释它的字形,因为帖学讲究字形随势生出,如果单个字形拆开后分析,就错了。
  
  陆俨少融会王羲之和颜真卿
  
  我的字前几年确实有陆俨少的感觉。对陆的研究缘于教学的需要,是我对古人和今人进行筛选时的一个发现。我长期以来一直以为王字和颜字是两条河流,也即长江和黄河!这是两条主动脉,我现在绝不愿意随随便便地抛弃其中一个。王字里可以学到挑拨笔法,颜字里能够领略、渗透一些篆隶书的笔意:金石气说白了就是毛涩感,打官腔就是屋漏痕。当我将王和颜齐头并进的时候,我发现当代的陆俨少能把帖写得很拙朴,是融会王和颜的好手。我就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去研究他,临摹他,拿他各个时期的字来对比。他又是画山水画的,用的皱法比较多,运用到书法上,字就显得更朴。单学王字很容易写流,可能是缺少陆俨少表现涩性线质这样的办法。
  
  裹锋如“长江后浪推前浪”
  
  毛笔入纸的是中间的笔毫,然后周围的辅毫辅助摆动,随笔势而扭转,这就是所谓的裹锋。裹锋形象点说,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前面走了后面推着往前冲,表面上是主毫起作用,而真正发力则是辅毫。这要求毛笔的质量要好,质量差了跟不上。所以卖毛笔的人最怕行家用绞转(裹锋)的方法去试他的笔。而平动时笔笔都能出尖。这些书上并不这么写,是我自己的体会。
  
  笔笔中锋毫无意义,也不可能
  
  我钟情自然书写之一(王忠勇)
  多写篆隶可以弄清楚中锋的概念。因为篆隶在书写的过程中要不停地调整笔锋。比如逆锋,平白无故地你干吗要把笔那么逆一下呢?我不管书法史上怎么说,我感觉逆锋的道理有两层意思。一、逆锋本身就是一个笔势的承接关系,第一笔的收笔就是第二笔的起笔,比如写个“三”字,你这个横到头了之后,为了下一笔的承接,你自然在收笔的时候做个那么压一下的动作,这是一种笔势的关系。注意了这层关系的话,那你就有意无意地用都可以了,你有那个意思就行了。二、逆锋是毛笔蓄势待发的关系。要想行笔发上力,你的笔就要先蹲下去入纸,入纸后笔毛的弹性就聚积到那里,笔毛一受压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抗争,就是毛笔与纸面形成了一种对抗,如果压下去了不提起来,直接走,笔尖就有入木三分的感觉。经验告诉我,如果点画力度不够,是因为在书写时提按太快,提多按少,毛笔在纸上没有停留。行草书难就难在处处走处处留,这要求非十年以上之功不能为之。如果只有流自然就留不住笔了。
  事实上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不可能是笔笔中锋的,通过我多年的实践,觉得一方面是毫无意义,一方面是不可能。居中的概念主要是指裹锋。我刚才说了裹锋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但是你如果写一横一逆锋,没有蓄势的动作,就顺着平铺出去,我觉得那样毫无意义。因为从表面上看笔锋虽然居中了,但是笔毛铺开了之后,笔尖是在上面,平拖出去,出不来力感。应该是蹲下去之后,笔毛转换一个方向逆行,笔尖这时候被紧紧地裹在中间,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所谓的转指就是为了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孙晓云老师说的书法有法一方面强调手势生笔势,一方面也说的是这个道理,一直能保持笔毫在瞬间的书写过程中直接通过手指去调锋。所以我现在教学生更直观,比如第一节课教他们拉线条,我就叫他们先把笔像排笔一样拉看是什么感觉,然后再像刚才那样压重一下再逆行的方法是什么感觉。
  
  不懂隶书,写草书便没有根据
  
  我最反对以楷书加快速度去写行草,那是已经错得不能原谅了。因为从古人的字体、笔法演变来说,是先篆后隶。从隶书变到其他书体,许多人的概念比较模糊,老是想着楷行草隶篆,不知道倒过来是篆隶草行真,隶书分支时,是先生草,生草的同时,楷书和行书是互相之间都在萌芽,然后基本上同时产生,然后是草书这么一搅和,隶书发展到那个阶段就基本上生出了三种字体:草书在头,行书楷书次之。所以说如果不懂隶书,写草书是没有根据的。现在一些写草书的人往往写弧形线条,都是很丑的,因为他们绕不准,而且越绕越夸张变形,隶书变成草书的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他们不懂。我们可以在汉代民间书手那里锤炼笔法的那种简、准、狠!你要是忽略了那些,你的眼睛就只盯着一个王铎或者张瑞图等等,那么越写就很快真正变成野狐禅了。都走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自己还以为是在创新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