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国兴书论二则

 白云老者 2013-11-08

 

草书的形、气、神、韵

        形、气、神、韵,是中国书法的四大内涵。中国书法各种书体的书写与鉴赏,都离不开这四大内涵。草书的创作与鉴赏,更是如此。

        草书的形,指它的结构形态。草书字的结构形态,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已形成固定写法,今人不可能随意改变。草书形的基本要求是结体规范,笔画到位。每幅书作,不但要整体好看,还要每个字、每一笔都好看,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

        草书的气,指从每个字到整幅字,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要有启下承上的呼应连属关系,笔势贯通,一气呵成。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无呼应连属,笔势不贯通,或者不顺势自然而刻意勉强连带,都是大忌。

        草书的神,指书品的神采,体现在笔画的瘦劲、飞扬、奔放、跌宕中。书者须有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四面走势、八面出锋的功力和气质。当然,草书的神采,不是远离法度的野俗狂放。

        草书的韵,指书品耐人寻味,富有味道。主要体现在笔画的涩流、枯润中。涩则险劲,流则浮滑,浮滑则俗。俗气未尽者,不足以言韵。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犹如壁拆,如金错刀,如万年古藤,才有味道。草书作品,形、气、神、韵兼备而富有韵味者,才是上乘之作。

        诗曰:

        形当写规范,笔势气相连。

        神见飞扬处,韵藏苍古间。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是中国书法的老话题,也是近些年来书界讨论的焦点。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不是矛盾的对立体,而是因果相续的同一体。创新源自传承,传承孕育创新,循环往复,无有终止。

    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功力是基础。书法功力,既受书者天赋、学养的影响,而主要是书者从长期的书法临摹和练习中得来。书法史上的所有名家、大家,无一不是在长期临摹、学习前人书法的过程中脱颖出来。后人临摹、学习前人,循序渐进,长期积累,到了具有深厚功力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这既是传承过程,又是创新过程。这是中国书法几千年来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和规律。这个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

    书法传承,不是重复古人。临摹、学习古人,不可能重复古人,照搬古人。书法是书者天赋、学识、功力等的综合体现,人的天赋、学养各不相同,许多人在一起,同临一本帖,由同一位老师指导,各人临写出来的东西是各不相同的。现在流传极广的兰亭序帖,就是当年的书法大家冯承素、虞世南、诸遂良等人照着同一本帖临摹出来的,虽然同临一本帖,却各是各的味道。二王书法,父子传承,面目各异。孙过庭宪章二王,写成书谱,但王书是王书,书谱是书谱。欧、诸、颜、柳,苏、黄、米、蔡,元代赵孟頫,都由二王来,都各成各体,绝无雷同。何者?道理很简单,书法是各人的个体活动,各人在临摹前人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各人意志、性格、气质、学养、悟性、功力的影响,不可能像现代复印机一样复印前人的东西。临摹前人书法,只能从中学习、掌握前人书法的结体、笔法,体会前人书法的神韵,启迪自己的书法悟性和创作灵感。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书法失去了往时的辉煌,一个重要原因是毛笔从学子、士人日常的书写工具中淡出,而且愈来愈甚。古人从孩提学写字时起,把毛笔作为唯一的书写工具,从写大楷、小楷、行书、草书,到成名成家,数十年不曾间断,对传统书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达到了极致。在毛笔使用上,今人远不如古人。就是被当今书坛称为名家、大家的人士,其使用毛笔的本事,也不可与古人同日而语。许多人甚至连最基础的书法结体、笔法都不掌握,只能胡涂乱抹,却以“名家”、“大家”自居和标榜,热心提倡所谓“创新”,这不能不是当今书坛的一大悲哀。当今书坛,缺少的不是那种似是而非的所谓“创新”,而是老老实实临摹、学习传统的风尚。倡导弘扬中国书法传统,倡导弘扬中国传统书法从儿童抓起,是中国书法的生命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