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镇化的难题

 文山书院 2013-11-11

中国城镇化的难题

2013.10.22 15:07
来源: 红旗文摘     期号: 2013.09     作者: 邓伟志

  城镇化的过程是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迈进的征程。自1978年以来,中国以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城镇化水平,迄今城镇人口已超过了乡村人口。这是中国五六千年文明史上的一大转折,一大飞跃。近来,中国在努力推进新城镇化,也有人说要开展“深度城镇化”。“新”和“深”都为城镇化提出了难题。

  占城市常住人口三分之一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市民待遇。只能算“半城镇化”。进城不落户,隐性的二元结构尚不能“融为一体”,难免在城市中依然存在城乡差距。

  两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处于“进不来,回不去”的两难境地。回去就是“与农争地”,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回去,市民也不赞成,因为城市少了他们,就会立即变得不再美丽。这就迫切要求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市民化问题。而要解决,其投入是要以“万亿元”为单位来计算的。费用怎么办?

  城镇化决不是要把大城市特大化。特大化的城市最发达,但未必最宜居。现在一窝蜂地涌入特大城市,已经出现特大城市难以承载的局面。中国有些直辖市已大大超出了通常所说的每平方公里居住1万人的底线。

  城镇化的重点应当放在变乡村为城镇。这样既可以实现城镇的均衡分布,又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一般说,1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周围应有10个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在百万人口城市的周围应当有10个10万人口的城镇,才能宜居,才能良性互动。而要做到这样,广袤的西部该兴起多少城和镇?

  城镇化的目的是发挥集约化的优势。可是,中国相当多的城镇,每平方公里的GDP还太低。有的城市仅为人家高产城市的五分之一。协作可以出效率,可现在不少人喜欢各自为战,以邻为壑,与发展城市的宗旨相悖。

  大中城市也有城中村。它们是刚“摘掉乡村帽子”的城镇。村里虽然多数不是外来人口,但是在社会服务方面尚低于市中心的市民。因此,对大中城市来讲,自身也有个深度城镇化问题。

  关注城市文明素质的培养,加快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更新。在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时,不能仅仅关注户籍。城市文明并非全盘否定农耕文明,相反地要吸收农耕文明中的勤劳节俭、朴实诚恳的长处。

  城镇化就是社会流动。流水不腐,人口流动是好事情。但是处理不好,流动性也会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性。新老市民要互帮互学,融为一体。可是要真正克服区域歧视谈何容易!

  不要忘记城市无不有城市病。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犯罪率、自杀率、精神病发病率比农村严重,以及“一墙之隔互不往来”的社会隔离加剧等都是城市病。城市病并非不治之症,可是城市病多发还会引发城里人下乡的“逆城市化”现象。

  防止占地上的贪大,严守土地底线。我们在城镇化中要节约用地,要统筹非农人口转移的力度、速度和方位,确保资源承载力的底线。14亿中国人的吃粮不能主要靠进口。要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把农民边缘化、农村空心化。

  要明晰各类土地,尤其是农村耕地的所有权问题。“所有”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听证权、参与权、谈判权、发展权?补偿后集体和个人如何分成?怎样用法律保证?怎样防止克扣和截留?

  在关注农村空心化的同时,还要看到空心化的农村并非真空。那里驻扎着“993861”部队,这就是:老人、妇女、儿童。近年妇女也在进城,最苦的是老小,最最苦的是儿童。儿童面临“养不教”的严酷现实。现在高校里农民子弟在减少。再减少下去,明天会怎样?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摘自2013年7月11日《社会科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