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之不寒为无水”的中医学角度分析

 艾灸养生图书馆 2013-11-17

2011-12-18 14:32:20|  分类: 汗牛塞屋的|字号 订阅

“寒之不寒为无水”的中医学角度分析  

         寒之不寒为无水,这句话中的水指的是人身之水-肾阴。这句话是在我上一篇博文中提到的,我的师兄对此有点疑问,正好近日读书看到一点理论,正好能够清晰解释这个道理。

         首先,这句话中第一个“寒”做动词用,使之寒,意思是说用寒凉药使一个热症凉下来,却不仅没凉下来、症状没有改善反而更燥热,是因为肾水已经亏虚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我们说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即是如此。是一个一般用药方法。

        火在上焦时,如果用凉药降之,其火即随药下行。如果肝肾原本就阴虚之人,火至其地,势必燥干精血。何出此言?因寒凉之药药性沉降,故火随药性下行,火伤肝肾之阴。火复上炎(火性上炎是其本性),而后随寒药下降,反反复复,屡降不已,必至阴精耗损殆尽。故凡用降火之药者,必审其人精血不枯,方可灼用。今人每喜用降火凉剂,不论其人之肾实与虚一概而论,坐令真精枯槁,变生诸症。

      “热之不热为无火”其道理一样,肾阳虚衰,仅用甘温补之药无法助其火势,须用补充肾阳之药,如桂枝、附子之类(当然这时须考虑到肾阳虚衰肾阴亦不足的情况)。就好比我们烧一堆柴,火焰即将燃尽,只有一些零星碎火,这是光是添柴是没用了,必须再点燃一把火才行。

论脉的平脉--知平脉而后才知病脉  

       很多时候,当我们摸脉时,我们会说:“他的寸脉浮,他的尺脉沉弱、他的关脉弦,他左手脉弦滑”等等。当我们说出病人的脉象并以次来评定病机或者病症时,是否知道到各部脉的平脉(正常表现出来的脉象)?是否考虑的相应季节在人身上体现出来的脉象的不同?

       我想说:知平脉而后才知病脉。如果我们不知道平脉(正脉),又如何知道哪些脉象是不正常的?或者说是病脉?如果我们不考虑四季的转变会相应出现脉象的转变,那么我们会出现错误的判断。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标准,心中有一个尺度。

左寸心脉的平脉:

     内经云:心脉浮大而散

     浮大乃君火阳位之体,散为舒缓之意,此乃平脉。如左寸心脉浮大有力,此乃火盛也。

右寸肺脉的平脉:

     内经云:肺脉浮涩而短

     涩短乃无旺之体,此乃平脉。如右寸肺脉有力乃金被火克,火刑金也。

左关肝脉的平脉:

      内经云:肝脉弦长以和

      肝木主春生之令

右关脾脉的平脉:

     缓大而敦,为脾之正脉

肾脉的平脉:

   内经云:肾脉沉濡而滑,为水中伏火之象,是为平脉。

故尺脉宜沉不宜浮也。左尺浮为水虚,火尚未动若;右尺浮大则命门相火 将离其位。右尺脉浮而有力则为阴虚阳脱之象。盖真阳之火如灯中之焰,油越多而焰越小,油将尽而焰散大。灯油如真阴,真阴充足而此火不炽。若有力则指下浮坚而无缓和之象,是中空无水,火将外出之势。水虚火必无制而火外出,虚劳百病从此而生。若尺微细则水火俱脱矣。

(所以,各部脉不是说摸起来小或者沉就是病脉,举例来说:六部脉中肾脉的平脉是“沉濡而滑”,这并不是说沉软就是不足,也不能说“大”或者“沉而有力”对于某个年龄的人来说就是正常(肾脉并不是所谓的越有力就功能越强),相反这种与平脉的定义不符合的情况是病脉。对于男性病人而言表现为前列腺肥大或者增生,对于女性来说表现为妇科疾病:如子宫肌瘤、下垂或者附件炎等。这个应该值得重视的。)

“内有物则脉必是有形”,如积聚、癥瘕、痰饮之类,故脉或滑、或弦或紧,而手下必坚刚转指。--因此积聚、癥瘕是体现在脉上的,故可以摸出。

“内空虚则脉柔软如棉”,如妄血、少气、泄泻之类,脉形细弱、故或濡、涩,缓,而手下必柔软如棉。--因此血少气虚乃一派空虚之象,故亦可以摸出。

四时之脉:

      正常人的四时平脉有所不同,春三月六脉俱弦,夏三月六脉俱洪,秋脉微浮,冬脉俱沉。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出现太阳在地球上的相对运动产生的四季变化,对应阳气在人体的运动,即浮、升、降、沉表现在四季的几个节点上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中医经常说“人体顺应四季”、“人身乃一小宇宙”,除了说人体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变化一样外,更说明应该符合大自然的变化(起居饮食)。所以自然界的变化在脉象上也有相应细微变化,这些都是在用传统脉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另外补充一点:我认为,郁脉相对来说是变化较小,比较能反映病人较长时期病机的一种脉象,而弦、洪、滑、涩,软等用来确定导致郁脉产生的卡点,是比较形象和简单掌握的一种脉象。


饮食不节者欲瘦之而不达(临床医案一则)  

       在扁鹊的六不治中:“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衣食不能时,三不治也。”故今日医者时常感叹:能治病,却不能治人呀。


    今年元旦刚过,接到一女生电话,说孙老师让她找我瞧病。我想孙老师这般信任我,我是不能推辞的,于是同意和她约见。待详细询问情况之后,得知此女生因嫌自己不够苗条,于是节食减肥,未曾料想,初期短时有效,之后反而越发发胖,而且身体伴有头晕、恶心、打嗝、泛酸、眼干涩、畏寒、易困倦、皮肤干、便秘、月经不规律(两月三次月经)、月经量少,经前乳房胀疼、心烦等等症状。

       在我听完她的诉说后,  我对说:“我可以给你治疗,但是你吃饭一定要按时吃饭,如果你不能按时吃饭,我也治不好你。”她说:“我不敢吃,我怕越吃越胖,不吃都已经胖了。”为了说服她,我说:“那你节食你觉得有效么?”她说:“开始还有点效,后来就没效了,不吃都胖。”我说:“既然你也知道节食也瘦不下来,所以这个方法显然是不对的,而且把身体弄坏了。你的这些症状都是饮食不规律导致的。”她想了一会,点点头,同意好好吃饭。

     摸脉。左手脉小弦,寸关间郁像,尺弱;右手脉小软、无力,寸关间郁像。

     问其是否出现头昏无力,答曰曾晕倒。我一再解释并强调为什么要好好吃饭(这是得病的根源所在)。

     于是为其开药处方,以异功散或七味白术散加味调理脾胃为先,待脾胃能运化之后,以逍遥散加味疏理肝气并补益肝血。期间逢对方放假为其开方共六次,观察并随时了解情况,三付药一次,时时嘱咐其正常饮食、一日三餐,少食滋腻瓜果零食。待其日渐好转直至上述症状完全消失。另告知其无须再服中药,只要正常饮食身体自然会“瘦”下来。

      今日,接到其短信,向我询问能否吃固元膏?是否还要吃药?我告之身体没事不用吃药,正常饮食。谁知短信发过来后,令我实在有些茫然:“我只想瘦,姐姐说身体好了就能瘦下来啊。”。。哑然。。其言下之意是身体是好了,怎么还没瘦下来?我告诉她:“身体已经调好了,如果仍不能按时好好吃饭,这个我治不了”。。。(反复强调了按时吃饭的重要性不知道为啥总是听不进去。很是无可奈何啊)

      这里我想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如果不规律吃饭,不仅身体不能瘦下来,而且身体还要垮。饮食不节诸病皆生啊!我想这个道理人们应该能够明白吧。那么多模特节食以致各种身体不适、甚至失去生命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啊。单纯地一味以不吃饭、节食来追求瘦身是非常不可取的。  这里也不用讲太多道理了。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即伤的是脾)。脾病而四肢不用源于脾病而不能为胃行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衰。脾病及胃,五脏俱病矣。

      叶天士朱丹溪等大家在治病用药的过程中都很重视 “中病即止”,病人身体一旦改善,有时候哪怕没有痊愈,都停止继续服用中药,让身体自我调节的功能得到发挥。所以我亦不愿意让病人多吃药,身体调节好了,再加上饮食有规律,自然虚胖的身体就会瘦下来变得结实。

        扁鹊的“六不治”之中,就早已经明确了医者有很多情况是无法治疗也是不能治疗的。 病人执意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受劝导如何能治?所以今天行医之人经常说:不是治不了这个病,而是治不了这个人啊

五味  

  五脏之生,源于五味。五脏本气,伤在五味。五味走五脏。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还应加入“淡”味。

        在地为五味,故辛甘淡味阴中之阳,酸咸苦为阴中之阴,阳升阴降。味厚则滞利,味薄则疏通。阴之质,无阳不宣;阳之气,无阴不功。

      辛甘多为轻淡味薄之品,主上升、向外,酸苦咸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主向下或沉降。淡味虽然属于阴中之阳,但并不具有升发之性。那么它的阳性体现在何处呢?体现在人体这个“阴”中,吃喝以后,淡味就会夺路而出,成为阴中宣通的阳味。

辛味:升散、宣通作用;辛大散结,辛少疏利

酸味:收敛、固涩;酸大涩滞,酸少消瘀

苦味:燥湿、坚固;苦大解毒,苦少清热

甘味:舒缓、和解;甘大降火,甘少得益

咸味:软坚、散结;咸大渗利,咸少填补

淡味:渗透、分利

五味可调气机,五味在于平衡。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味过于酸,则肝木胜,而脾土石。土制水,则脾石水消。

味过于咸,则骨壮血瘀。筋骨僵硬,则心气抑郁而涩难。

味过于苦,则心或得滋而脾土实寒,胃气不调,筋骨痿逆。

味过于辛,则肺得之宣,而筋脉沮弛,多涎汗泻,精神不密,内塞以虚。

味过于甘,则脾盛,脾盛则中气喘满,肾气受制,是以失衡而消下。

是以形、色、性、味为归经之母。味殊有别,性殊往度。形殊有指,色殊有异。治以汤液,当明其真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