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黎华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呈和居 2013-11-18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2010年10月26日19时在山东大学东新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演讲)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这是贯通书法大的话题,是涉及书法的全过程。校书画协会负责同学要我讲讲这个话题,只能框架式的说说我看法。

学习书法是漫长的过程,是学到老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抵分为两部分——临摹与创作。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先谈临摹:临摹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古今凡有成就的书家,无一例外都是从临摹前人开始学习的。这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些大书家的个展,总要展示一些临作?因为临摹可以看出作者的学书源流、取舍、功力等。这是全面衡量书法作者艺术实力之所在。

 

    一、为什么学书要临摹呢?

书法有两个层面:一是形而上的,如书史、书论,我们要研究。人类所有的探讨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明智地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早期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这个大家在写毕业论文时就会有亲身的体验。所以要注意研究和整理利用古人那些优秀的书法成果,才利于书法的发展。书法的另外一个层面是形而下的,是技法。这方面就更需要学习前人,准确地说,重点是学习唐代及其之前的古人,而这种学习就是临摹。为什么要学习古人呢?因为我们写不过他们。就楷书而言,魏晋至唐之间的楷书,从成熟到辉煌,之后哪个时期、哪个书家可以与之比肩?

“见贤思齐”,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与智慧,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总结前人经验,“推陈出新”、“籍古出新”(前句是毛主席说的,后句是蒋维崧先生说的)才能写出我们自己的书法风格来。

面对古人的经典书法,我们真的只有“口服心服外加一个佩服”不服不行的敬畏之心。有人会说古代那些书法大师真的有那么了不起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就让他们走进书法,去写写试试吧。

学书需要临摹, 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原因:书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被人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最高级的艺术”。书法有这么大的魅力,在于它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过去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还不够,要加上美,也就是艺术。书法有着巨大的文化内涵,使它几千年来发展而延绵不绝,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书法的这种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代代相传的,具有“古”(十口为古)的意味。因此,传统,是书法的重要属性。只有优秀的文化才具有巨大生命力,才能代代相传。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这种先进的文化,书法就是这种先进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书法评论中,皆有对 “古”的赞颂:古雅、古朴、古拙、古厚、古意、古韵、古貌、古趣、古辣、高古、古色古香等等。用一个最容易理解的词就明白了—古玩,不古就不好玩。要有包浆,要够年份,不能是假古董。临摹就是在心灵和气息上与古人沟通的管道,不能仅是口头上或形式上的沟通。

 

二、什么是临摹?

临摹是学习书法总的方法,具体手法不同:临,是比着字帖写,有对临、也叫真临(有九宫格、回字格等)意临,也叫神临。摹,是在字帖上写,或描红、写仿影、双钩填墨等。

临帖的好处是临帖与思考相结合,适合成年人。摹写是强化手的习惯,适合童子功的训练。二者可根据需要结合,比如有的字就是写不好,可以采用临摹结合的方法。临摹犹如唱戏的压腿练嗓,创作犹如登台演出,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伴随一生的事。

临摹的最高要求是—形神兼备,尽管很难做到。

 

三、临摹的环节、方法

1、选帖,一般都是从楷书入手,最好先学习大、中楷书。以魏晋至唐之间(此时为成熟到辉煌阶段)的楷书为好。

选帖的标准:同样的字帖,选墨迹不选拓本;  同样的拓本选时代早的;同时代的拓本,选拓本精良或印刷精良的;作品相同的印刷品选专业出版社出版的。

魏碑要在有一些基础、有一定鉴别能力时再学。要具备“透过刀锋看笔锋”的能力。要学会辨别天公作美的“金石气”。至于“欧颜柳赵”,要看各人所好。要“一见钟情”,只要直觉感到喜欢,就说明你与所选的字体是心心相通的,只要是爱,就不需要理由。也要考虑从上手快角度选帖,颜体相对容易进入“良性循环”。也要考虑冷门,“出奇制胜”的问题。

选好一种字帖,一定要吃透它的方方面面,许多书家老年的字仍带有早年学书的东西,就是“当家字”融化到血液中了。

学书宣帖的“一见钟情”,就是先结婚,后恋爱。要把钟情物的优点特长弄懂学会,等所学的字帖确有全面收获后,再考虑换帖,不要见异思迁。换帖应考虑与其系统相关的字帖增益,扩大学习成果。如学过颜楷,对李邕、褚遂良楷书乃至南北朝时期的摩崖刻字《瘗鹤铭》《郑文公碑》的学习都十分有利。

2、读帖,是学习临摹的重要部分,恰容易被学书者忽视。动笔前对学习对象,先有大致的了解,心中有数,不能拿过字帖就写,在写的过程中要不断对照。

平时零碎时间多读读帖,古人研磨时,正是思考有关书写的好时机。临摹在一定程度说就是培养“心摹手追”眼和手的能力。读帖可以提高眼力,对于临帖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写读帖札记,以利学习的深入和效果。

3、善问,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无非是“学问”二途。前两条是学,问,是拜师访友。名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是有道理的。张旭——颜真卿——怀素他们的师生链可证。苏轼与黄庭坚可谓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要学会交流、要取长补短,也要扬长避短。两者是辩证的。

把自己的字勇于拿给明白人(非皆著名者)看,请高明指正,甚至像圣人所说——不耻下问,这是取得进步的途径之一。有的人耻于向他人请教,可能是丧失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学问就是学与问嘛。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在广庭大众面前念错了一个字,被人指出来,甚至被人所耻笑,没关系,这个字我们会记一辈子。 但要先学后问,尽量问一些颇需外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遇到生字怕麻烦不去自己解决,动辄去问别人,大多数的情况当时知道了,事后就忘了。

还要养成询问“无言老师”的习惯,将自己的东西与临摹的对象相比较,写完以后,按照字帖要自查。“人怕挂,字怕悬”,人被挂起来,就是没人理你;字挂起来看,问题自己就会很轻易地看出来。时间一久,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随之产生。

4、多思,我举一个例子,看看多思的“附加值”作用有多大。我喜欢黄山谷的《花氣熏人帖》,这件墨迹没有款跋,难以知道底细,这样就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想法。通过案头,了解到该诗最初附在元佑二年(1087)黄山谷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后,今单独成一帖。前后均有黄山谷识云:

“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讨,戏答。”

从以上了解,可以获知以下信息:其一、元佑二年(1087)黄42岁;从书法风格看,的确未及晚年老辣,当在未见怀素草书之前。其二、黄是个牛人,连王诜这样的人物送诗求和,都“不喜作”。不仅见其性情,亦见其书名炙盛。其三,从“此曹狡猾”看出,二人关系很近;据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的真正目的,是求黄字,或诗书并获。后来还送花相促,送花习俗至少北宋有之。其四、最重要的是对研究黄山谷其人其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比如,黄山谷中年学禅,黄山谷性格幽默的一面等,这对我们学习黄书,平添了许多乐趣。

通过上述学习的探求,获得许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信息,学书就是这样连接式像滚雪球一样来不断提高自己文化修养的。这也是书法综合性的表现。

5、兴趣,在学书过程中,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和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就会将要我学的被动,转为我要学的主动,有了兴趣,学书的热情、方法,劲头都会有了。在兴趣的支持下,学书的效率,就会大有提高。在掌握了正确的方法的基础上,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进步了,自己就会受到自我激励,更加努力,这样就进入学书的良性循环,成绩就会越来越大。

提高兴趣的方法因人而异,有人喜欢清晨练习,有人喜欢午睡后、或临睡前练习,这都行。临摹的“处女作”,不要都“作处理”,留一点与当今的对照,就会看到进步,看到光明了。

兴趣上来了,山都挡不住。还需要别人去督促吗?反倒是要注意别走火入魔,悠着点。所以我要把大家很熟悉的一幅对联,改一个字,将苦字改为喜字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喜作舟”。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再谈谈书法的创作。

学习书法,实际上就是临摹与创作两大块。临摹是基础,创作才是目的。

书法创作,是指个人创作的文意(也可以是他人的,但必须被你所感动的),通过与之相匹配和谐的笔墨(书体、书风、字的大小、墨色的浓淡等)、章法(各种书体有各自的章法;就楷书而言,字距行距的设定、有无界格、乌丝栏等)、字幅(条幅、横批、镜心、扇面等),表现出一幅完整书法作品的创作活动过程。

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应该由这样的部分组成:正文、落款、钤印。甚至与后来形成的品评题跋、装裱形式等共为一体。

 

一、决定创作水准的因素

创作是作者综合性素质的表现,影响的方面很多。

1、功力技巧。再好的艺术构思,离不了技法的功力和笔墨的技巧,如对作品“铁画银钩”“笔力杠鼎”的形容,都是对技法的赞赏。这是一幅作品能否立得住的基础。

2、艺术才情。这里含有作者天生的潜质,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比如吴昌硕30多岁才向任伯年学画,任要他随便画两下,而后说将来必将超过我许多。吴尽管没学过画,但他的涉笔成趣,则是先天的。反过来有人写了一辈子字,最终沦为写字匠。也有的人艺术才情是后天勤奋善悟所得的,像沈尹默自己就说他的用功是值得别人学的。凡大师都是天才+勤奋的。

3、文化修养。一副好的作品既要有精湛的功力,还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二者是相互表里的关系。这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学修养。郭沫若的字矫健纵横,洋溢着才气和文气,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是断然写不出来的。我见过有人学的皮相,满纸火气,没有一点文雅之气。所以说学郭字,仅从笔墨上是无法学到的。有些作品的相比高下,并不是输在笔墨技巧上,而是输在学问上。

4、综合素质。“功夫在诗外”,也可以借用说“功夫在书外”。这里主要指艺术的综合素质。需要有深厚的艺术素养,其中如绘画、篆刻、音乐、戏剧等等,厚积薄发。这些东西的有无多少,会直接影响到作者的艺术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以及作品的格调。这些是相辅相成的。

5、工具精良。“工欲其事,先善其器”,笔墨纸砚中毛笔是最重要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说,练字就是逐步熟悉用不同的毛笔,写出不同风格字的过程。蒋先生曾说,写出古人那么精美的字,现在也没有古人那样的毛笔呀。有时看他写字,每当不如意时,他摇头苦笑着说,毛笔不帮忙呀。

6、书欲亢奋。作书的状态也很重要,要做到酝酿充分、准备完备、情绪激昂,一挥为快。

7、志存高远。发扬“书为心画”的优良传统,要有与古人比肩的精神,创造书法之大美。要学会抵制功名利禄世俗的干扰和影响,书如其人,一个心境狭窄、充满低级趣味的人,是难以创作出书法精品来的。

8、创作经验。经验的多少与创作能力高低是相等的,经验只能来源于勤实践,多练习。也要注重间接经验的获得,如看书、看高手的创作等,要注意多积累,多参观一些高水平的展览、讲座、演示,尽可能的看一些历代书画精品的原作、或印刷精美的书画集,艺术的积累多了,创作时点子就多了,本事也就大了。

如今电脑的实用,为观摩、临习、交流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创作注意的环节

1、初学者从小的尺幅、局部式的、甚至结合临帖,采用自运的手法都行,注意循序渐进。

2、文意的选用,一定要熟悉的,有所感法的,才能保证情感的真实流露。

3、动笔前一定要有整体性的构思和必要的准备(字词的核查、作品用纸的颜色、质地,装裱形式等),在大的方面,不能有不确定性。保证作品的完整流畅。

4、尽可能在创作时做到“五乖五合”。孙过庭《书谱》云:“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5、即不能写太熟的东西,太熟的地方无风景;又不能写自己无把握的东西;要发挥自己所长之优势,注意扬长避短。

6、可以借用绘画打小稿的办法,但不能有设计的痕迹和“造作”的劣迹。有人这样说:传统的书法是读出来的,因为美是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而现代的书法是看出来的,强调的是视觉效果,前者易温,后者易燥。君当何求,中庸之道。

7、作品可以经过试写(视各人和当时具体情况)犹如演出之彩排,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也是一次富有成效的综合性的练习;也可在主见的前提下,参考他人的整改意见。

8、将写好的作品作壁上观,等上几天,问题就容易发现了。

9、不要有任务时临时去创作,即不要为创作而创作。应在有一定的准备和创作欲望时进行,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10、创作临摹相结合,在创作中找出临摹的不足,今后有针对性的练习;在临摹中加强整体观念,提高今后的创作水平。

11、多了解试用各种毛笔、宣纸、墨汁等相关材料,以择其最佳者。

 

临摹与创作的关系,前面说了是以一贯之的,临摹是手段、基础;创作是目的,创作中发现的问题再回到临摹中去解决。二者不要对立起来,相互带动促进,使书法学习更上一层楼,

最后,祝大家在临摹上与时俱进;在创作中,佳作迭出。

  

谢谢大家!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谈谈书法的临摹与创作

讲演完毕,应邀为听众挥笔,书写了大字隶书朱熹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百余名书法爱好者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演讲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