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我在吗 2013-11-19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  张爱云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它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起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过程。由此可知,认识虽是基础,可更为关键的是情感,它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情感是兴趣、动机的基础。没有情感的体验,便激不起兴趣;没有兴趣的激起,更谈不上动机。情感还是意志的推动力,只有不断地强化情感体验,动机才会越来越明确,意志力才会不断增强。情感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可见,情感因素在学习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应怎样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小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中渗透情感

情感是认识为基础的,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和发展的。不建立在一定认识水平的情感只能是孩提的冲动。小学生知识贫乏,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培养他们辨别好坏、美丑、善恶的能力和爱憎、好恶的情感。

例如,教二年级《待客热情有礼貌》一课,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懂得主人公小春热情待客从“问好”到“让座”到“递水”再到“客走送出”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如果你是小春你还会怎么做?按常规的教法,抓住课文中的几个待客的环节也就罢了,但老师这样一问,使学生一下子跳出书外,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他们纷纷说:还可以拿出玩具给客人的孩子玩,可以削水果给客人吃,还要在送别时说:“再见”。教师及时表扬大家都是待客热情有礼貌的好孩子,再进一步引导:你在家里怎么接待客人的?学生联系各自待客中积累的经验,踊跃畅谈各自的做法。有学生说他叔叔带儿子来他家,他带着孩子到房里一起玩,马上就有人补充说还要请叔叔喝茶、请坐,说“叔叔好”;有学生说外公到他家,他向外公问好,为外公削水果,分别时又送到门口楼梯旁;又立刻有几个学生补充说:“要用扶呀,要扶老人家下楼梯。”“要给他雇三轮车让他回家呀!”有人则不同意:“这样也不礼貌,自己的外公应该把他留下来住的”……

这样一种自由讨论,自由交流,在一种和谐宽松的气氛中很随意、很自在地进行,而学生原有的待客经验与情感体验,却在这种自由发言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强化,有这么一种强化了的情感体验,还怕他们不指导行动吗?

一般而言,对低年级学生,采取讲故事、做游戏过程中容易获得知识,得到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以介绍优秀少儿读物为宜,让他在读物中受到健康、向上的启迪。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识,更培养了良好的情感品质。

二、情境中感受情感。

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触发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某种情境引起人的某种联想,产生情绪想象,就会生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或平时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美好的环境中,从心灵上受到感化,激发积极的情感,自觉自愿地形成良好的品德。

1.利用班集体荣誉感创设情境。良好的班集体时刻洋溢着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师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无疑比单独教育更有成效,比如经常举行多样化的班会、少先队中队会活动、兴趣活动等,这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利用电影、电视创设情境。优秀的影视节目,往往容易激发人的积极情感因不比。让小学生多观看有益身心的影视节目,既能增长知识,提高知识,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观后若能再组织评议,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或教师把原剧进行改编,以话剧形式出现,让学生扮演剧中人物,并进入角色。这样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往往会以英雄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并学习模仿,达到心灵的净化。

3.利用身边凡人凡事,创设情境。一般说来,学生认为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他们往往重视课本而轻视现实生活中的凡人和小事。就拿小学作文来说,如果要写身边的事。他们往往都认为没什么可写、不值得写。情感的培养亦是如此,身边的小一注意不到,就很难激起情感而常拘泥于课本知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进发现并总结生活中的真、善和假、恶、丑,对学生进行教育,尽可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涉足事件之中,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培养情感,培养情感因素。

三、角色中体验情感

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内心的感受,对于小学生我们首先要让他们感动。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必然以自我道德经验为参照,因为体验是本人亲历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只有体验才是真实的,主动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达到形真、情切、理常其中,让学生在真切体验中去感悟,丰富情感。前苏联著名伦理学家德罗布尼斯在他的《道德的概念》一书中指出:不要把道德从人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思想品德课至少有30%的课时,用于开展学生的课堂活动,在“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中同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我们对思品课堂教学提出的“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目的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的建构,使学生在活动中采纳并习得特定的积极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在思想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着眼于让学生承担角色。

如教学《爱惜学习用品》时,为了使学生知道学习用品的来之不易,教师分别让学生头戴“课本”、“铅笔”、“小刀”、“橡皮”等学习用品的头饰,进入各种学习用品角色,表演“学习用品大聚会”小品,各自介绍自己的来历,让学生知道产生一件学习用品需要经过复杂的工序,工人叔叔阿姨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确实来之不易。角色承担本身也是一种体验,学生走进角色获得了“高峰体验”,也就形成了相应的积极情感。

例如学习《保持环境卫生》一课,组织学生亲自参加卫生劳动,观看清洁工辛勤劳动的录相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劳动给人带来的喜悦与光荣,从而在内心深处体悟到要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在生活中自觉保持环境卫生。

四、实践中升华情感。

从某一角度上说,实践是情感的源泉,也是培养情感的最终目的。“知、情、意、行”重在于“行”,“行”必然要有“情”做保证。所以说,情感与实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情感,才是稳固的情感,才能使之化为顽强意志。比如在劳动实践中更容易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体会“劳动最光荣”的意义;在克服困难的实践中更易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在班级事务管理实践中更易于树立主人翁责任感,由此形成为人民服务,立志奉献的精神。

情感是一种积累,道德情感的发展更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实践中对“情与理”关系的处理,是一种观念的碰撞。我们把情感融入课堂,融入实践,才能把信服、震撼驻存在学生的内心,使他们张扬个性、舒展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