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道理 《中华之学的根基究竟在哪里?》

 心住至善 2013-11-20

我们如果将中华学问、中华之学,比作一棵繁茂千年却已被拦腰摧残的大树,那么,在今后需要让这棵老树逢春吐新的时候,是不是应该首先找出其被黄沙掩埋了的根基所在,从而才能重新延续她的根脉,培育与催生出新的萌芽、枝条、直至主干来?

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中华之学完全不同于既往与现代的西学。既如此,我们是不是便不能拿着西学的一套理念、平台、架构和细分学科,往其身上生搬硬套?西学有西学的根脉,中学有中学之本道。以西学看待和要求中学,无异于邯郸学步、缘木求鱼!

中华之学的根基究竟在何处?归根到底是什么?这是一组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和审慎回答的大问题。

从最根本与最广阔的视野看,我们一般会说,精神思想、学问学术,都是用来反映与解释客观现实的。这没错。不过,这种笼统的说法,对我们深入地考察与分析学问之道、中西方学问的主要差异,帮助不是很大。我们认识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不同和差异,首先应该从两大不同的系统开始。

我认为,中华之学不同于西学以及其他人类文明的各式学问体系,最主要的,便在于她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中华道统体系下的寻道与释道之学统。由于其置身于中华之道道统体系之下,由于其生于道统而至始至终为道统服务着,所以,中华学问既是中华道统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道统最全面、最坚定的支持者与阐释者。我们说,这种中西方学问或中西学问之道的根本不同,主要并非是因两套学问体系本身的不同而极为不同的,更多地是因为同样反应与解释世界的中西之学,所面对的文明体之悬殊的差异与不同,而各自走上了迥然不同的道。简言之,因为是根植于和面对着不同的道统文明(或是被道统理念和构架不断塑造出的和合文明),所以,我们的学问也就成了一套道化、大道、道理的学问了。

由于中华之学,原本就是更恢弘、更根本、更系统的道统文明的一部分,且比之西学更加直接和密切地反映着对面体系化了的一统文明,所以,我们审视与思考中华之学,便切不可似西方那般,孤立地、分割地、自成一体地去看。我们必须从中华文明与中华之道的更大系统及体系上,寻找中华之学的根本、枝干及其体系构成的路径方式等。

中华文明,其实根本上是一种非常直接、非常合乎自然情理的常识文明。也许正是因为其如此紧密地贴近着自然的本原、如此直接地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根本追求,所以,这也使得她成为为数不多的生生不息和大道不绝之人类区域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说,文明,从大家几乎共同认可的最原始、最根本含义上看,一直以来都是与野蛮、荒蛮、不够发达、不具优势、不太文明之社会集群,相对应和相比较而言的。也就是说,文明,是一种对不发达、不具优势、不够文明之社会集群的超越,是引领人类走出野蛮与蒙昧的圣火及向上提升之牵引。

中华文明,是一种依道看世界的文明,是一种将道的认知与实践变成了系统全面追寻的文明。这也就意味着,生活于这个文明集群中的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靠着道的认同、指引、依循和践履,一步步地完成着自身个体、整个集体的不断超越和向上提升的。可以说,是道,给了中华文明以向上爬升的阶梯;是道,让中华文明实现了对自己的不断超越与引领东方。自从拥有了道的概念、以及将道变成整个中华大地上的一统体系以后,中国人才跨越式地走出了野蛮愚昧,才率先挤进了那个时代只有少数优胜者方可抵达的人类文明俱乐部。

所以,无论从文明体生存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中华之学作为这个道统文明一部分的角度看,中华之学、中华学问,都不能摆脱其依道立、讲道理的总体定位,都不能不将自己的根本本质紧密地与道联系在一起。如果说,没有“道”,就没有一个跻身到昔日人类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说,没有“道”、不依靠“道”,则中华之学在早前的两三千年里便无以立、便不得成,便根本不可能成为我们复兴中华、实现文明重构的起点与抓手。

道,是中华文明的根与本;道,也是中华之学的根与本。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华文明本质上是道统文明,中华之学本质上是道理之学。

既如此,中华之学的根基问题,也就集中在了与道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以我一直以来的观点看,道,从来就都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单一认识论层面上的东西。道,一定是知行合一的综合统合之创拓。所以,我们在考察道以及作为中华之学总构建的道理体系时,便不能眼睛只盯在头上而不同时兼顾脚下。

具体来说就是,道理体系对于中华之学而言,是属于宏观的、结构性、系统性与上层的;而下层基础性的呢,不是别的,就是中国人那作为文明纽带的语言文字系统。

从较广阔全面的一层看,一切旨在寻求与阐释道理的学问,都是中华道理之学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组成部分。而一切语言文字,包括常用的与不常用的、个别人创造的与集体铸定的、甚至直接的汉语与借鉴、汇通了汉语言的其他文明之语言文字等,都是我所说的文明连接之纽带与依托。

可仅仅这样看,未免有些太过繁复与驳杂了。因为以这样的视野搞中华之学的内涵外延研究,几乎是无所不包与面面俱到的,是难以给大家以明确坚实指引的。所以,我们还得继续缩小包围圈,将目光投射到更可聚焦的核心地带与关键部位上去。

进一步聚焦与提炼的第二个层次,便是“词语道理”了。因为,道理,不同于“道”的根本一点在于,她必须是人类理性化过后的,必须是要揭示和讲出来的。道,可以隐匿在事物的背后,可以不为人知地服务于人们的脚步;道理,却一定是要挑明的,是要能给得出理由、讲得出个道与理儿来的。所以,道,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可以不必明白无误地揭示出来;可道理,却几乎不能不写出说出来,几乎很少能不需要借助语言文字的。

这样一来,在“词语道理”的平台上,中华道理便会如千江万流一般,几乎统统地都能汇聚起来,很少会有遗漏和流失的。这当中,一切的汉语词语,也会因侵润、携带道理的多寡含量,而被重新系统地做以分级排序。这是一个去粗取精、赋予道理精神的精选过程,这也是一个梳理与强化道理体系对汉语言文字及其整个文明统摄力的过程。

到了这个层级,还没有完。我们还必须进入到更加关键与核心的第三个层面上。这就是:“俗成词语道理”了。在此之前的两个大的层级,还不能算做体系。只有到了这个最坚实与最核心的层面上,我们才能在做过系统化的梳理以后,搭建起体系化的一整套东西来。

有没有“俗成”的进一步之淬炼与界定,那是很不一样的。因为,词语道理,同样也是极其宽泛、驳杂的,是如大海收纳千溪百流一般的。我们甚至几乎可以说,中华汉语言文字中的每一个,都是有着含义、意义、道理的。这样宽广的选取范围、零散的每字每句,对我们重新构建新时代的中华之学,是难以有直接的和具有强大聚合力之帮助的。而用上了“俗成”之筛后,一切就有了较大改变了。

前面我们说过,“俗成”,不仅是我们文明运用自然道合理性,对中华道理词语进行的一番全面过滤与梳理;而且,也是将我们文明的语言文字纽带,放到一整套道理体系和范畴内,从而有效获得的更大范围民众千秋百代之认可、依循、运用和传扬。这种功勋,甚至是西式学术那种人工构建方式创造出来的另一套,所难以媲美的。我们不应人云亦云地将中华之道及其中华道理体系,视作毫无想法与建树的自然形成,而不去透悟其中的大道与道理。

从堪为中华学问根基的角度看,我觉得应该再讲这么三点:

其一,以“俗成词语道理”系统,作为整个中华之学的平台与基座,其首先能够使得中华最看重和擅长的文、史、哲等,全面系统地贯通整合成一体。

其二,“俗成词语道理”系统,必将有效地拓展了中华学问的视野与范畴,使我们不仅仅将关注的目光放在高端体系化的儒释道等学上,而是把世世代代亿万人的知行努力也都拉了进来。这是一种能够打通和聚合上层形而上理论体系、脚下万民世代践道者们之知行的,全面立体与统合一切的前所未有之站位。

其三,“俗成词语道理”系统,还可以修正今天之前古今中西的治学之偏,从整个人类文明生存发展的大视野上,更加关注和倚重每个有头脑、行进着的个体及其汇聚、整合成有分有合之一体的问题,更能够看清整个文明集群的认知与活动两域间,那非单向度的、决定性的相参相依之循环互动关系。

这是一种人类史无前例之大融汇、大统合的前提与基础。她有助于我们在道、道理的提领下,由基本的语言文字道理系统为依托,将中外古今、各式各样系统化的思想认知与色彩斑斓、杂乱无章的个体群体行为及活动,统统地整合成既系统化、又丰富多彩的一整套。这是未来全人类学问系统的共同基础平台,这是我们立足于中华之道及道理体系为全人类开辟思想文化新领域与新模式的一个广阔大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