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点]糖尿病治疗:正在发生的治疗模式变革

 我是007呀 2013-11-22

       王卫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王卫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十佳”医生。现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总干事,肾上腺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康复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劳动仲裁鉴定委员会专家。任《Journal of Diabetes》杂志副主编,《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中文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和《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等编委。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课题、十一五攻关计划、上海市重大课题等多项课题。已发表研究论文300 余篇,其中SCI 论文73 篇。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第一完成者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推广将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


       自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行动研究(ACCORD) 和糖尿病治疗与心血管保护行动:培哚普利/ 吲达帕胺复方制剂与格列齐特缓释片对照评估研究(ADVANCE)结果发表3~4 年后,更多研究者认识到,针对所有糖尿病人群制定单一的血糖控制目标可能不妥,很可能是因为在这些研究中出现的不良预后均与更频繁的低血糖事件有关。新的治疗观念逐步形成,即在血糖控制与其他同等重要的目标( 例如避免低血糖造成的危害) 之间取得平衡。由于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我们需要重新评估胰岛素促泌剂磺脲类药物(SU) 以及其替代疗法基于肠促胰素治疗的作用。


       这两类药物对β细胞的作用大不相同。但实际上,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二肽基肽酶-4 抑制剂(DPP-4i) 与加用SU具有相似的降糖作用,这一点已在西格列汀与格列吡嗪、沙格列汀与格列吡嗪及维格列汀与格列美脲的对照研究中得到证实。但是,这两类药物导致低血糖的风险明显不同,其对体重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荟萃分析结果证实了SU与DPP-4i 具有相似的降糖作用,但亦显示SU与体重增加相关,增重程度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相似,且SU与低血糖相关; 而应用DPP-4i 治疗未观察到上述现象。来自大型医疗数据库的类似报告亦证实,接受DPP-4i 治疗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低,并且有趣的是,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亦小于应用SU 者。在病情更重的患者中,例如合并慢性肾脏病的患者,DPP-4i 已被证实是安全的,并且不会像SU那样导致低血糖。


       与二甲双胍或SU相比,DPP-4i 的副作用更少,并且感染、胃肠道疾病、肌肉骨骼疾病以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疾病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人们曾担心DPP-4i 可能会导致胰腺炎,不过这一点并未获得临床前试验和临床试验数据支持。


       成本效用分析结果表明,DPP-4i 由于具有相似的降糖作用并且导致体重增加和低血糖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校正后的每年生活质量令人满意。因此,可能我们将会见到一个真正的治疗模式变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