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冉粉: 李温陵传(译文)

 把吴钩看了 2013-11-27

李温陵传
    [明]袁中道
    
    李温陵先生,名叫载贽。(李贽原名载贽,因为明穆宗朱载垕,而称李贽)
   年轻时考上了举人,因为到北京路途遥远,没有参加会试,当了国子监博士,接着当一些教育部小官。后来当上云南姚安太守。
   他为人外冷内热,正直坚强。他脾气不小,喜欢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要是谁不能和他情投意合,他就不和那个人说话。他精力旺盛,也很任性,不勉强自己干不喜欢的事情。
   最开始,李先生也不知道学习哲学,有一位哲学先生对他说:“你怕不怕死?”
   李先生说:“死还是很可怕的。”
   哲学先生说:“你既然怕死,为什么不学习哲学呢?学会哲学就能看透生死了。”
   李先生说:“有这种好事?”
   于是他就专心学习精妙的哲学。时间长了他达到了深刻理解的程度,超越了语言文字表达的限度,那些拿哲学当文字游戏的人根本不能和他比。

李先生当太守,法律命令很简单,他话很少,而地方太平。常常去寺庙,批阅公文,坐在大堂上,有时和高僧坐一起,工作之余,就和高僧们讨论佛法。人们都觉得奇怪,李先生也不在乎。工资之外,李先生没有其他任何收入。陆绩当郁林太守,离开之时只带走了一块石头;任昉死时家里只有20石桃花米,李先生也是这样。时间长了,李先生讨厌官场束缚,就爬上鸡足山看佛经去了。御史刘维先生很佩服李先生的节操,上奏安排李先生退休回老家。

 起初李先生与湖北黄安耿定理关系很铁,丢了太守后,于是也不回泉州老家。他说:“我老了,有几个铁杆朋友,整天见面聊天打发时光,就是最快活的事情了,何必要回故乡呢?”
   于是他带着老婆女儿来到黄安。中年时候生过几个儿子,都夭折了。他长得很瘦,不喜欢音乐美女,又有洁癖,讨厌三妻四妾,所以他没有儿子,也不讨小老婆。后来老婆女儿想回老家,他就打发她们回去。他自称“外地客人”,既没有家庭拖累,也不和俗人交往,追求佛法哲理,极其高明清晰,往往一针见血,逻辑高深莫测。他讨论的观点,都和世俗针锋现对,狮子能够下奶,大象能够渡河,他的诗词文章孤独高傲,很少有人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耿定理去世了,他的老哥耿定向看到李贽这样潇洒,害怕自己的儿子侄儿效仿他,也把自己的老婆孩子甩了,于是屡次劝告李贽。李先生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麻城龙潭湖上,和无念和尚、周友山、丘坦之、杨定见聚会,关了门,上了锁,天天读书谈天。
   李先生天性爱扫地,几个人扎扫帚都来不及供应。衣服极其干净,常常洗脸洗澡,几乎整天泡在水里。他不喜欢俗人,陌生客人来访,互相拱拱手,就让客人坐远点,嫌他臭不可闻。要是是他欣赏的人,可以整天谈笑。要不是他的知己,李先生一句话也不讲。李先生滑稽幽默,常常脱口秀,既能让朋友笑掉大牙,也能让对手原形毕露。
   他所读的书,都整理成无水精华版。朝鲜日本的物语,西方印度的佛经,离骚、司马迁、班固的文章,陶渊明、谢灵运、柳宗元、杜甫的诗歌,直到各种奇妙的话本小说、宋元戏曲,白纸红笔,一个字一个字校定,划分层次段落,批点自有新意。

他写文章不摆架子,选取心中的独特见解,精神十足,高傲自得。诗歌写得不多,却往往境界奇妙。他也喜欢书法,每次研了墨,提起笔,就敞开衣服,大吼一声,学文同、
  苏轼那样兔起鹘落,那得意的样子也很可爱。他的字瘦劲险绝,腕力十足,纸上傲骨嶙峋。有一天讨厌头皮痒,懒得天天洗头梳头,就剃了光头,就剩下了两鬓和胡子。
   李先生气宇轩昂,行为诡异,官场人物往往敬佩他的才能,而害怕他的文笔,于是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告发李先生,麻城县长赶走了李先生。

当时湖北省副省长刘东星先生把李先生接到武昌,家里给李先生准备了宿舍。此后李先生屡次出门,又屡次回武昌:刘先生把李先生接到老家山西沁水,副总检察长梅国桢先生把李先生接到山西大同,而焦弱侯(状元焦竑)先生把李先生接到南京。不久,李先生还是回到麻城。当时又有坏人捕风捉影,到县政府诬陷李先生,县长又错误相信,而赶走了李先生,烧了李先生的芝佛院。于是退休局长马经纶恭敬地把李先生接到河北通州。又碰到当局正在打击异己而控制细想。有人上书举报李先生,当局就派锦衣卫快马逮捕李先生。
    
    刚到通州,李先生病了,在病中又校订了自己的著作《易因》,起名为《九正易因》。他常常说:“我写完《九正易因》,就快死了。”《易因》写好了,先生病重了。这时候,锦衣卫上门了,宿舍里面一片慌乱,李先生问马先生:“怎么回事?”马先生说:“锦衣卫的人来了”李先生强撑病体站了起来,走了几步,大声喊:“不要慌!他们来是抓我的。给我拿一块门板来!”于是睡在门板上,大喊:“快走!我是罪人,不宜久留。”马先生愿意一起投案。李先生说:“退休官员没事不准进北京城,这是朝廷规定。而且您还有老父亲在。”马先生说:“朝廷认为先生是妖精,我藏着妖精。要死我们一块儿死,决不让先生一个人进京受审,而我留在通州。”马先生终于一同进京。到了通州城外,京城仰慕马先生品德的人纷纷来劝阻,家里的仆人几十人,以马老爷子的名义,哭着求马先生留下来。马先生不听,还是和李先生一起去坐牢。

第二天,锦衣卫都督开始审讯李先生。看守人员扶着进门,李先生只能躺在台阶上。锦衣卫都督问:“你为什么胡乱发帖子?”李先生说:“俺发了很多帖子,一条条光明正大,对于教化是有益无害。”都督嘲笑他顽固不化。案子审完了,也没有什么实质罪行,大致结果就是驱逐回泉州原籍。时间长了,判决结果还不下来,李先生在牢房里读书写字,和平时一样。一天,他喊看守人员来给他理发。看守人员离开了,李先生就拿着剃刀割自己的喉管,气息奄奄拖了两天才断气。看守员问:“和尚,你疼不疼啊?”李先生用手指蘸着血写了两个字:“不痛。”看守员又问:“和尚,为什么自杀啊?”李先生写到:“七十老翁何所求!”于是断了气。当时马先生因为案情缓和,回通州拜见父亲,此时得知消息,非常悲痛,说:“我没有照顾好李先生,竟然受到这样的灾祸。痛苦啊!”于是马先生把李先生的遗体运到通州,为他大修坟墓,还造了一座寺庙求福。

李先生平时并不喜欢写书。起初他和耿定向辩论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斑竹帮忙整理的,于是收集成了《焚书》。后来他用通俗语言解释孔孟经典,那就是《说书》。最后整理他所理解的历史真相,焦弱侯等先生在南京刻印出版,那就是《藏书》。
  
   原来李先生在读书做官的空闲,特别喜欢读历史书,对古人高明的行为方式,非常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小心谨慎,时时警惕,注意细节。世界上的坏人整天钻营投机,败坏国家大业,而世界上的好人又条条框框太多,喜欢虚名,保全自己第一,被各种规则潜规则限制住了。他们不理解古人清静无为、做事不拖泥带水的精神本质,而具体实践需要忍辱负重,四面周旋。最后的结果是好人镇压不住坏人,而坏人能控制挟持好人。所以形势一天天烂下去,直到天下大乱。而世界上的儒生仅仅看到古人的成绩,就用书本上的条文来限制人们的行为,喜欢绝对化,不能虚心静气,比较分析,看到好处,也看到缺点。特别到了现在,人云亦云,你吹我拍,思想懒惰,恶习简直是进了骨髓,难以改变。而李先生却完全不同。上下数千年里面的一些偶像型人物,在古代都被称为“大君子",李先生有时也指出他们的毛病;而有些被骂成”小人“不值一提的人物,李先生也指出他们的优点。李先生的本意在于去装饰除虚伪,追求实用真相;去掉表面假象,见到真实本质;去掉歪理附会,顺应人间真情。李先生即使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些,但去掉那些玩笑幽默的小插曲,细心读一读,还是能发现李先生常常看破历史真相,揭穿古人本质,对于挽救世道人心大有好处。然而有些人却认为李先生是儒家叛徒,认为他离经叛道,这简直是倒打一耙。

以前司马迁和班固两个楼主,把自己的哲学搬进了历史书:司马迁先写道家后写儒家,不写隐士却写游侠,当年被人狂批;而班固也不讲守贞节,贬低正直人士。后世鉴于这两位的偏见,不准再有人这样乱发意见,官方修史,字斟句酌,四平八稳。然而司马迁和班固两位的史书像日月一样好看,而唐宋时候编的历史书读起来没读完一篇,就已经头昏眼花伸懒腰了,什么原因呢?难道不是因为独特的见解,正是世界上闪闪发光不可磨灭的东西吗?再说今天看来狂野放纵的文章,没有比得上《庄子》的,然而没有听说谁读了《庄子》而变得狂野放纵的,即使是狂野放纵的人,也未必肯读《庄子》啊。今天看来天性刻薄的文章,莫如没有比得上《韩非子》得,然而没有听说谁读了《韩子》而变得天性刻薄的,即使是天性刻薄的人,也未必肯读《韩子》啊。不过自从有这两本以来,读《庄子》的人学会了联想浪漫,把名利看淡,各个时代都有这样的读者,而读申不害、韩非的书,也学会了赏罚必信,也能够让国家强大、君主威荣。即使像诸葛亮这样的宽厚人,也亲手抄写了《韩非子》献给后主,怎么能因为书里面有点毛病,就毁掉一本好书呢?

说起孔孟儒家经典,那是白米大肉。世界上有人吃多了白米大肉,也消化不良得梗塞病,因此医生用大黄巴豆排泄一些脏东西,然后消化道恢复,病痛消失。盛大的宴席上,鸡鸭鱼肉一道道摆上来。至于海鲜,像福建的干贝之类,奇形怪状,可是大家都想大饱口福。所以李先生的书可以说是促进消化的保健书;也可以说李先生的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贵海鲜书。不过是因为李先生的书写得太超前,有些读者脑袋太死,教条太多,于是就胡乱批评。

然而考察李先生为什么死于非命,又不仅仅是因为写了几本奇书。总结李先生的为人,真有一些不可理喻的地方:李先生本来一点儿也不想在官场混了,却整天谈论国家大事,说天下的事情绝不是爱好虚名的儒生能够担当的。李先生本来是一个严格自律、品德高尚的人,却极其讨厌那些繁文缛节、高谈道德的人,说他们危害下一代。李先生本来就戒除了声色,视情欲为粪土,却喜欢看风景,喜欢看风流戏曲和言情小说,似乎用来打发寂寞。李先生本来就是个老愤青,鄙视名流,和社会格格不入,但是他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士,却是一见倾心,自以为不如别人。李先生本来没有心机,超脱世外,瘦骨嶙峋,心如死灰,却喜欢看古代的忠臣义士、侠客剑客,死生朋友,读到那些历史故事,李先生就激动地拍桌子,甩袖子站起来,哭得一塌糊涂,没完没了。

像李先生这样坚定不屈,气薄云天;想啥说啥,脾气大,性子急,见了朋友有好酒,富贵俗人滚一边。李先生好像孔融把曹操当小孩一样戏弄,嵇康把钟会看成奴才。凤巢可以捣毁,凤凰的叫声永远那样嘹亮;羽毛可以修剪,凤凰的志气永远那样高远。这就是为什么李先生被人陷害驱逐 而最终在监狱自杀的原因。哎呀!李先生的才能太高了,气势太豪放了,不能隐藏在世俗里面,最后还是死于监狱,没有达到柳下惠和孙登的境界,可惜啊!教训深刻啊!李先生晚年读《易经》,写了一本书叫《九正易因》。本来我以为先生对《易经》大有体会,能够收起脾气,低调做人,谁知道李先生还是死于非命!李先生整理出版的作品,还有写王守仁的《阳明先生年谱》,写王畿的《龙溪语录》等等,著作太多,我不能全部记下来。

有人问袁中道:“您学习了李先生没有?”
   我回答说:“我虽然崇拜他,但是不学他。”
   李先生有五条我学不会,有三条我不愿意学。
   李先生读书当官,清正廉洁,而我这种人能吃能拿,和俗人一个德行,第一条学不成李先生。李先生不泡学生妹,不进洗头房,而我这种人情欲绵绵,离不开女人,第二条学不成李先生。李先生钻研哲学,大有发现,而我这种人糊里糊涂,自欺欺人,第三条学不成李先生。李先生从小到老,就知道读书,而我这种人吃喝玩乐,不肯读书,第四条学不成李先生。李先生刚直坚定,绝不屈服,而我这种人胆小怯弱,唯唯诺诺,第五条学不成李先生。
   李先生脾气大,性子急,恩仇分明,有了不同意见,拿起笔就写文章批驳,这是我不愿学他的第一条。李先生既然离开官场去隐居,就应该进深山老林,他却来往江湖,名声大振而灾祸不断,这是我不愿学他的第二条。李先生道理懂得多,规矩很少遵守,一些细节不注意,嘴巴喜欢乱讲,现实恩怨陷入太深,这是我不愿学他的第三条。
   那些我学不会的品行,我一辈子也别想学会;而那些不愿意学的品行,我已经确定不会学习。所以我回答说:“我虽然崇拜他,但是不学他。”
   但是有些捕风捉影的人依然在污蔑李先生,说李先生已经出家当了和尚,还不忘记功名富贵,快八十岁的人了,还整天想玩女人,哪有这种事情呢?!所谓癞蛤蟆推粪团,他们是自己在表白自己的龌龊想法吧。
  
  全文翻译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