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蜀医卢铸之生平及学术思想

 夏日书屋 2013-11-28

著名蜀医卢铸之生平及学术思想

                                                                                  卢崇汉

 

     著名中医家卢铸之(1876一1963),名禹臣,晚号金寿老人、四川省德阳市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时先随其姑父清代德阳著名儒医颜龙臣学文学医,曾与光绪末年四川状元骆元骤为学馆师兄弟。卢铸之曾中秀才,经史子集根底深厚,因见八股文不能济世,加之体弱多病,故弃举子业而发奋学医。卢氏资质聪颖,好学深思,为开扩其视野,使之学有所成,其师颜龙臣于清光绪中叶,又亲率卢氏赴成都拜清代名医郑钦安先生为师。其后,卢氏随郑钦安学医达11年之久。

    业成,乃遵师命游历四方,足迹遍及全国20余省,一面用其师所授之法为患者除疾,一面考察各地人体体质状况、生活习惯、水土气候,研究各种药物的栽培、炮炙、性味、功用及其相互关系,历时3年。返回成都后,始于光绪末年开设“养正医馆”而悬壶成都。

    卢铸之从医70余年,医术精湛,中医临床各科学验俱丰,治病疗效卓著、数愈危急、岁无虚日。尤其值得称颂的是,他继承祖辈和郑师医德遗风,患者无论贫富,均一视同仁,悉心诊治。尤为可贵之处,还在于卢氏能毫无保留地将其一生的宝贵经验献之于民。

    卢铸之治学严谨,一生致力经典著作和颜、郑二师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的研究。他兼收并蓄,锐意图强,敢于创新。他强调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擅长运用姜(生、干姜)、桂(桂枝、肉桂)、附(生、熟附子)等辛温扶阳重剂,从而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在医林中独树一帜。他30余岁就被时人尊称为“卢火神”而钦誉巴蜀内外。齐白石曾为之镌刻“金寿老人”名章馈赠。解放后。卢氏曾被提名调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任职,但他因年高力衰,而恳辞未任。1958年他受聘于四川省委党校医院,定为卫级一级。

    卢铸之学识渊博,寝馈于《周易》、《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仲景、钦安立法处方之旨趣,旁及诸家之学,兼取所长,又颇多新的见解,熔古今于一炉,积数十年之识见,著有《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金匾要略恒解》、《卢氏医学心法》、《卢氏临证实验录》、《本经药性配合阐述》等著作,并撰有《卢氏治疗肿疥的理论方法》、《卢氏对症痕痞块的理论研讨》、《子宫瘤癌论治》、《心脏病论治》、《水肿论治》、《感冒论治》、《附片之用法》等百篇论文。今就其学术思想概述如下。

1 祟尚《周易》强调“阳主阴从”

    《周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源泉,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如唐·孙思邀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卢铸之亦十分重视《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他说:“医者,易也。医之阴阳至理,本于易也。”

    在对待阴阳关系上,卢氏深受其师郑钦安的影响。他还密切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根据《周易》“夭尊地卑”之说,竭力强调“阳主阴从”之说。如他说:“《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点’。夫乾者为天,坤者为地。乾者阳也。坤者阴也。天包乎地,地承乎天,故乾坤位于上下。上为阳,下为阴。其阳者,宛如三公九卿百官也。其阴者,宛如三妃九殡百腾也。阳动阴随,阳主阴从也。”(《卢氏医学心法·医易说)))又说:“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阳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周易》所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内经))所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等奥义……实为养生治病之一大纲领也”(《卢氏医学心法.阴阳变动往来说》)。在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中,强调阳为主,阴为从,尊阳而卑阴便是卢氏学术思想中的鲜明特征。卢氏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

2 阐释生理  重视坎中之阳

    明确人体阴阳在生理活动中的关系,对分析和认识病理,确定正确的诊疗法则是十分重要的。卢氏认为,人之生理不离乎阴阳,而阴阳二者则始终处于阳为主而阴为从的状态。如此,才能保持人体“阴平阳秘”,保证人体健康无病。

    卢氏在阐释对人体生理的上述观点时,主要运用了《周易》八卦理论。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他特别强调坎中之阳的重要作用。他说:“失乾坤者,阴阳之灵也,气也。本天地之清真。故曰大父大母。仰坎离者,阴阳之精也,象也.得乾坤之中气,故曰中男中女……故乾坤之六子,唯坎离为至贵。以其得气之中,而为天地之真精,实阴阳之英华也”。又说:“坎中之阳,火也二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也(《卢氏医学心法、医易说》)。

    卢氏指出,离、坎二卦皆有火,离火虽属阳,但察坤之质,须赖坎中之阳发动,始能二火相照,发揖其功能.他说:“坎离两卦虽皆有火,但有真火、凡火之别。而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所谓心肾相交,二火相照,水火既济,人能保持体魄健壮,其实皆源于坎中一阳之火也”。此言“真火”,即指“坎中一阳之火”,此言“君火”,则指察坤质之离火。卢氏此论进一步阐述了“坎中之阳”为“人生立命之根”之说。

    卢氏关于“坎中之阳”的上述观点,虽受其师郑钦安的直接影响,并源于明代学者赵献可有关命门真火“为真君真主”之论,但是,他在强调这一观点时,较前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说:“人身乃血肉之躯,阴也,全赖真阳运于其中而立命。人以脏腑分阴阳而立论,乃论其末也,以坎卦立论,实论其本也”。

3 治病立法  重在以火消阴

    卢氏在生理上重视阳的主导作用,在病理上自然十分重视阳气的盛衰变化。卢氏认为阳气为化生气血津液之本,百病皆因阳气受损而生。因此,治病立法当重在温扶阳气。他说:“阳气者,乃化生精血津液之本源,为人生立命之根本,阳气的盛衰存亡,决定其人生体魄的强弱与死生。无论外感六欲,内伤七情,或饮食劳伤,疫病等,皆可导致人生阳气受损而发为疾病。治病立法,必须重在温扶阳气”《阳气盛衰论》,同时还强调了“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治疗原则。

    卢氏在强调“以火消阴”,阳光一照则阴缠自灭的同时,还认为扶阳则精血津液自生而脏腑及周身各部均能得其润养。所以,他在治疗上祟尚仲景和其师郑钦安“温扶阳气”之法,并进一步提出了“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的治疗主张。这一主张充分反映了卢铸之的临床用药特色。

    对外感疾病的辨证治疗,首先注重表证的及时处理,强调贵在早治,急治,以避免病邪传里,即所谓“善治者,治皮毛”。表证初起,辨其虚实。常用自创之桂枝法,或附子桂枝法,以及麻黄桂枝附子细辛法等辨证施治。并且依据人体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在方药配伍及剂量增减上灵活掌握,权衡变通,能使患者多发汗,少发汗,微似汗出,不令汗出,或反收虚汗。一法数用,均能奏效而不伤正。

    对虚损内伤疾病的治疗,他强调必须抓住温扶先天真阳这一重要环节,方能获得阳复而精血生,阳复而阴退,克敌制胜的疗效。他临证既常用仲景四逆、白通,又擅用自拟扶阳诸方。活法圆通。真可谓治病重在扶阳,用药多为桂附姜。

    对于桂、附、生姜等温扶阳气之药,卢铸之均给予高度评价。如他说:“附子大辛大温大毒,至刚至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为药品中最大一个英雄也。以之治人,人健而身轻,以之治国,人和而国泰,以之治天下,而亿万年皆成盛世也。”桂枝“有引阳出阴之能,……实通达内外之能使”。生姜能“导气血阴阳之传变,助五行生成之气机,更能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故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使人体阳气若“日月星辰丽于夭,华岳河海附于地”。“阳气司令而阴静无扰”,则机体五脏六腑安和,经脉通畅。气血调畅,生机勃勃,乃达却病延年,健康长寿之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