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萝卜喝茶

 红瓦屋图书馆 2013-11-30
吃萝卜喝茶
  • 2013年1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许志杰
  吃萝卜是我家乡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一带的风尚,过年过节几乎家家都摆上花生、瓜子、糖果和萝卜。家乡人对萝卜的钟爱还体现在一些民间智慧上,如这样的顺口溜:烟台苹果莱阳梨,赶不上潍县的萝卜皮。曾经在潍县做了几年县官的扬州人郑板桥,对此地的萝卜也是喜欢有加,他不仅自己爱吃萝卜,还用萝卜送礼应付一些贪官污吏。有一年,一位钦差大爷到潍县视察工作,他一路下来到处收礼,已经把随行的大车小车装了个满满当当。到了潍县,收礼上瘾的钦差大爷又点戏给郑板桥听,把潍县的好东西数了个遍。一向清廉的郑县官,知道这位钦差的意思,他不愿拿潍县百姓的血汗去讨好那位贪官,却又不敢得罪来自朝廷的命臣。当时正值深秋,拔萝卜之时,郑板桥想出一妙招,用一车潍县青萝卜,作为礼品送给朝官,他还赋诗一首《潍县萝卜》一并送上:“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看着一车萝卜本来很不高兴的钦差大人,读过了郑板桥的诗,又吃了一段青油油、脆生生、微微辣、略带甜的潍县青萝卜,喜出望外。他不仅把一车潍县萝卜拉回了京城,还送给其他大臣们品尝,只是不知道皇帝吃过没有,他更是把郑板桥赠予的诗卷挂在自家厅堂。要知道郑板桥的字画不是现代人附庸风雅炒起来的,在当朝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加上郑县官为人清高,从不轻易把自己的字画送人,使之更加珍贵。
  据说这是潍县萝卜作为贡品走向京城的第一回,郑板桥也成为用诗歌的形式推介潍县萝卜第一人。潍县萝卜能有今天之风光,这位郑大人功不可没,广阔的萝卜地头理应有一尊郑板桥先生的塑像,甚至在萝卜丰收的季节供上几个,记住他老人家的好。
  现在潍县萝卜的价钱的确已经超过烟台苹果、莱阳梨。因为这两种上佳水果都比较甜,在糖尿病高发的当代社会,兼具水果和蔬菜两种功能的潍县萝卜,必然大受追捧。据说,现在的潍坊人提一箱萝卜可以走亲访友,有两箱萝卜就能进省城京城办事了。尤其当聪明的潍县人把吃萝卜与喝茶幸福地放到一起,推出了养生、养性的新理念之后,吃萝卜之事就大了。听听这话:“吃萝卜喝茶,气得郎中满地爬”,身体康健乃性命之源,这般吃来喝去,定是人生之终极追求。茶道何意,说一千道一万,不就是一个仁和为寿,生命不止吗?道家的祖宗老子一生修炼,最后活到了160岁,很多典籍都记下了这个人生极值。一些传说中的炼丹之士,多从种茶开始,喝茶而终,所谓虚无、淡静,其实是一种莫须有的心灵抚慰。我的解释是:干这事就别想那事,清净而无为。
  话再说回来,吃萝卜喝茶怎么就把郎中气得满地爬,实际是茶和萝卜的多种营养元素的强强联手,滋养了人体本身的性命源头。人在旅途茶可做药用,人在青春茶可是“春春欲动”,人在老年茶事延寿。神农氏就是我们的炎帝,被称为中国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还是茶的鼻祖。现在的人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都是炎帝亲口尝出来的。一次他吃了汇聚“72毒”的一种植物,顿觉头昏肚子痛,生命即将终止之时,炎帝伸手把一棵树上的绿叶撸下填到嘴里,霎时雨过天晴,所有的症状全无。此后,炎帝满山遍查这种可以救命的树叶,后来还真的找到了,当时尚无文字,不断从口中发出的“查查查”,就成为那时候的叫法。仓颉造字之后,也把这种叫法延续了下来,这是茶字发音的来历。
  萝卜呢,按照郑板桥的说法,首先是驱魔道,就是树立人生之正气,无邪念杂道,道法自然,这是一个有高度的理论问题。接下来的“兼顺气”就非常好理解了。吃过潍县萝卜的人都知道,它的顺气作用的确相当了得,吃萝卜嘎气,说明你的身体是健康的。英国佬喜欢下午茶,广东人吃早茶,山东人吃萝卜喝茶,排毒养生,便是齐鲁文化之菁华。上床萝卜下床姜,再加好茶一杯,胜似华佗好药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