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潍县萝卜

 板桥胡同37号 2020-01-12


       潍县萝卜,又叫高脚青萝卜,是鲜食萝卜的精品,以前是潍坊人冬季的“标配”,现在全年可食。俗话说得好,“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潍坊当地的俗语更绝,“吃萝卜喝热茶,气的大夫满地爬”,这多少有些不厚道,但也说出了潍县萝卜在潍坊人心目中的地位。潍县萝卜是潍坊人的最爱,“烟台苹果莱阳梨,不如潍县萝卜皮”,可见潍坊人对潍县萝卜的喜爱。不管你是不是土生土长的潍坊人,一旦你踏上这块宝地,在这里住上一年半载,耳濡目染,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潍县萝卜的“吃货”。

       老潍坊土著居民张口闭口就是“咱潍县......”,作为“潍县人”是很骄傲的。清乾隆年间就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曾任潍县县令达七年之久,他爱潍县(又称潍州),曾赋诗云“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轻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作为一代才子廉吏,郑板桥与潍县萝卜还有一段佳话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清政爱民,关心人们疾苦,经常微服私访。一年,接近年关时分,板桥微服私访,当走到潍县北宫一带,但见一户人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没有横批。板桥早已知晓,主人家是“缺一(衣)少十(食)”呀。随即,推门而入,走进院落,但见院落整洁,干干净净,主人拱手相迎,更是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双方分宾主落座后,郑板桥询问救苦良方。当得知当地出产一种“北宫高脚青萝卜”甚是好吃,当即亮明身份,出资鼓励培植,才出现了“潍县萝卜”延续300年的盛况。直到现在“北宫萝卜”嫣然是“潍县萝卜”中的精品!

       板桥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从不受贿,也不给上级送礼,那时候,知州、知府、道台、巡抚乃至钦差大臣,经常以巡查为名,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有一年,朝廷派了一名娄姓钦差大臣到山东巡查,这可是个贪婪成性的主。当来到潍县时,早就耳闻郑燮的为人和作风,就使了一个坏招,先封了一百两纹银,派人送给郑板桥。按照当时的官场习惯,上级给下级送礼,如果不收则视为不敬;如果收了,就要以十倍奉还。当一百两纹银送到县衙,郑板桥心知肚明,知道不收是不行的了。倘若收下,就要以十倍奉上。自己不贪赃,不枉法,往哪里去弄这一千两纹银呢?!  

       过了几天,娄钦差来到潍县,郑板桥就让四个膀大腰圆的衙役抬着用红绸缎扎好的大食盒奉上。钦差一件这阵势,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心想看这大箱子,那止1000两呀,随命收下,心想“都说郑板桥是个清官,我看未必,徒有虚名罢了”,当时也装装样子,对潍县好一顿褒奖。待走出潍县,急忙派人打开箱子,但见红绸子包裹着一大捆萝卜,哪里见到什么银子呀。萝卜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个回帖。钦差大人打开书帖,上书一首小诗“东北人参凤阳梨,难及潍县萝卜皮;今日厚礼送钦差,能驱魔道兼顺气”,钦差看罢,气的够呛。但自知理亏,心想郑板桥确是一个清官,又感叹其才气,只好作罢。

        潍县萝卜是有着浓浓文化情怀的一个地方名产。萝卜,《诗经》中称之为“菲”,汉代文献称之为“芦菔”,东魏青州府人士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杂说》出现了“萝卜”一词。到了宋代,苏轼日食三餐中“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看似清苦,却也超然。

       潍县萝卜对产地要求十分苛责,故难以普及,量产实属难事。幸有潍坊以寒亭为中心的几十万亩优质栽培,早已成当地主导产业。潍县萝卜有大缨、二大缨和小樱三个品种,每个品种中又有白花品系和紫花品系。笔者曾对此做过深入研究,也曾利用“全息胚定域选种技术”对潍县萝卜原种进行过培育,早在1993年第四期《长江蔬菜》就刊出过,得出初步结论:潍县萝卜小樱品种中的紫花品系为潍县萝卜之精品所在。经20多年的栽培选育试验验证,确实如此。

       为了进一步提升潍县萝卜的品质,找寻本质味道,我们搜集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潍坊多地潍县萝卜产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在2016年开始,我们提出发展“酵素潍县萝卜”的想法,得到广泛相应,随即展开系统的研究开发。先后承担潍坊市科技局下达的“酵素农产品GAP生产体系建设项目”,总结出了“酵素潍县萝卜GAP标准化种植技术”在《蔬菜》(2017,3)杂志刊出。

       酵素潍县萝卜已成为当代潍县萝卜的精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