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理 一、语文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 语文学习与训练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听、说、读、写、观、思、练,这些要素便构成了语文学习与训练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的各要素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语文学习与训练,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读书、看报、演讲、辩论、听讲座、看电视、口语交际、写日记随笔、观看演出、参与活动、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训练做题,等等,都是语文训练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是相互促进的,而这种种形式的集合,就是语文训练的系统。高考语文训练系统,主要包括早读讲义、课堂随练、美文周刊、滚动练习、心灵周记、课外诵读等。 二、控制论下的语文训练系统 既然语文训练是一个有机系统,就自然可以进行过程控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说过,所谓控制就是“根据过去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控制论的核心是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通过“螺旋式”反馈信息网,教学训练信息能够及时反馈调节,教学便能不断向最优化发展。 将控制论思想运用到语文训练中,就是要随时通过反馈来掌握复习现状与目标间的距离,以达到训练目标与效果的最优化。为此,在训练过程中,除做到“有学必练、有练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以外,还应经常搜集学生对训练内容、方式的看法,或统计学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缺失,以便及时调整训练内容、节奏、方法等。 传统的语文训练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学生做练习的单向信息传递的过程,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采用反馈式训练,则有助于教学双方充分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从被动的接收状态转变为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便出现了“自主性训练、选择性训练、小型化训练、多样式训练”等多维训练模块,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有效达成训练目标。 三、有效控制语文系统训练 根据反馈原理实现高考语文训练的最优化,就必须对训练信息实行目标控制、结构控制和数量质量控制,即定向、定量、定序和定度。 1.定向控制 定向控制,就是指每一阶段的训练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对于高考语文训练来说,“考试说明”就是目标。严格按照考试说明来指导复习与训练,是提高学教质量的有效途径。以往的早读课,是一三五语文,二四六英语,教师随便转转,学生随便背背,目标不明,多时低效。定向控制,则要求我们针对这种无目标无计划的早读现状,定向设计目标明确、针对高考、内容精选、系统连贯的“早读讲义”。再如“晨背晚练”的《朝“文”天下》与《晚间新“文”》,均要做到目标化、系统性。 2.定量控制 定量控制就是对训练量度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量次过频,学生不堪重负,同样也会影响训练任务的完成。为此,我们在考点训练上,要做到化大为小,有计划地编印语文小练习,当堂训练,练后必收,收则必改。知识点的积累,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背一个成语、一个名句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定量控制的另一层面,是“精讲精练”“多读多写”。但讲多少为精,读多少为多,缺乏一定的标准,缺乏量的依据。其实,可以借鉴一下“游泳原理”,即训练的量应如游泳一样,同一种泳姿经若干次训练,达到熟知水性、操作熟练、运用自如即为足量。传统训练中有一个“题海战术”,我认为,“题海”这个“战术”中也有不少“变术”,关键是,这个“海”的量,是可以有效模拟和控制的,量要适度,坚决不能让学生做无用题。 定量控制信息反馈,就是结合平时练与周期练,统计学生答题正确率情况,凡正确率高于80%的题目,可认为学生该知识点和能力点已达到要求,以后就可少做此类练习;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可认为学生该知识点和能力点未达要求,评讲时更细,以后就可多做此类练习。这样,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 3.定序控制 所谓定序控制,就是指对进入流程的信息在程序上进行科学组合,它是优化学生训练流程的重要手段。高三语文训练宜在学年初制订比较详细的一轮、二轮计划,瞄准高考安排考点复习课、练习讲评课、语练课、阅览课、习作课、视听课等。同时训练计划也配套实施,突出训练目标化、序列化、系统化,既要有早读讲义、美文周刊的读背训练,也要有随堂练、滚动练的题型训练,还有心灵周记、作文系列、自主积累等规范训练,这些训练有机地穿插安排到每一天,让学生每天有事做,每天有训练,阶段周期练下来,便形成了一个网络训练系统。 训练过程中,既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也应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比如作文,要全方位地规范化地进行训练,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都要练;命题作文要练,材料作文也要练;整篇文章要写,片断训练也要搞,甚至文章修改也不能放松。既要进行审题训练,也要进行开头、结尾、过渡训练,等等。同时,对书写训练,也需经常提醒,不断检查。这不仅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这样,有利于克服写作训练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定度控制 定度控制,其实就是如何遵循量力性原则的问题。训练控制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要因材施教地对训练内容进行选择。选题讲究难易度适中、题料鲜活、题型多样化、有分层针对,允许学生选择性训练。 当学生的思想感情不是处于积极状态时,训练过程中就要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通过“心灵周记”这个桥梁,师生进行情感交流;通过“成功讲坛”鼓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训练激情。 对于语文薄弱学生,宜组织建班,分“古诗文”“现代文”“作文”等专题讲习班,聘请专长教师针对辅导。针对学生高三课型单一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安排课前三分钟语文活动,如“美文时空” “点将台”“状元零距离”“名句默写比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语文训练兴趣,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时,便会主动钻研这门学科,其训练自然有效。 总之,将高考语文训练系统工程置于控制理论视域下运作,必然实现训练目标明确、过程关注、方式多元、优质有效,从而通过有效控制训练系统提升语文教与学的整体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