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字诀解(马国兴)(2008-10-23 13:05:28)

 兴安书馆 2013-12-04

   五字诀解(马国兴) (2008-10-23 13:05:28) 

五字者:静、灵、敛、整、聚。

一曰心静①: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

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

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

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②:身滞则不能进退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

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

得力,其病在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身能从心,谓之由己;后,身能从心,从人不从己,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

,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全彼來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

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③: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无间隙的意思)间。吸为合、为

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④: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运化于胸,发于脊骨,形于手

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

私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⑤: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

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

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

”;由腰形于脊骨,而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

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题名解】

这是对静、灵、敛、整、聚,五个字的诀言所进行的详细注解。是太极拳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入

手进道之系列方法的论述。这篇文章是是修炼太极拳攻防之道者必须精心阅读,如法而修的经典著作之一。尤其是初入

太极拳门的修炼者,更应当每日必读,细心揣摩每条论述中的练、用之精义,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补益。更要与后面“撒

放秘诀”一文相互参照阅读方得其妙。

【注解】

①、一曰心静: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要求:静则无不应,动则无不灵。静则听探的清楚,动乃顺化的明白。心静则能专心

至志,故曰心不静则不专。志者,真元之气也,志不专则动静变化不灵敏。太极拳术要求心静形动而志专,才能应物自

然。故曰: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曰心静。心静才能随其所动而无误,这是要求心静的理由。如

果刚开始练拳就与人动手、推手,自己的攻防机制不健全,举动不能由己。由己者,自练时心领体会动静变化内外合一

,谓之由己。这时须要精心体认各种攻防机制动作的要领;再求与人动手、推手的顺从的功夫。这就是“要息心体认,

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句的精义。也就是由己仍是从人,能够随人所动的无过不及,才是功夫。

顺从而动的基本法则,就是“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的得先之方法的精义。

正如拳诀云:“起伏进退,得先者王”,此乃传统拳学之真谛。

故而,在自己修炼、与人对练时要刻刻留意对手挨着我何处,心要用在何处以观(听)其动静变化的情况,顺从随其动

静屈伸运动之。须向彼去则即时跟进而不丢,彼来应之使进则不顶的顺随法中,讨得明白其劲形虚实变化的信息。从此

法作去,经过一年半载的时间之修炼,便能以顺随法实施于身而能与人合机的动变了。遵此法坚持久之,功夫纯属了,

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但是,此顺随法的修炼之关键,全是运用心意听探的清楚,运用顺化之良能的明白,才能

做到的;不单是运用劲力的方法而能成功的。此条的关键在于听探之良知的功能之培养,故曰:“此全是用意,不是用

劲。”

②、二曰身灵:有形者,虚则灵。身形乃有形之物,故应虚灵为尚。太极拳要求的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就是身灵的基

本态势。身体滞慢拙实就不能灵动敏捷,进退自如了。其下面说出了“举手不可有呆像”。那何为不呆之像呢?就是“

彼之力方碍(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之灵动敏捷。这就须要两手劲意支撑,而能一气贯串。方能做到左重则

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的顺随之法之实施。才能自身具备气如车轮的周身运转自如,外形之周身俱要

上下相随。何谓上下相随?就是以腰为中枢的手起足要落;手落足要起的虚实匹配。如果手足有不能上下相随的所在,

身法便散乱了,便在攻防动静变化过程中又不得力的现象产生了。其病源在于腰的虚实不明,双腿足的虚实不分而造成

的,故曰:从腰腿求之。所以,要根除此病,在自己修炼时先以心使身体如法的运作,当身体的动作能从心而运作的时

候,谓之由己的筑基之功夫;而后,身能从心了,再求从人不从己的功夫。有了由己的功夫仍是从人而用。因为身法功

夫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者,才是身灵功夫的所在。只有能从人之屈伸动静的变化,手上便有了明确的分寸。才

能做到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全彼來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这样用功弥久而攻防技艺弥精矣!

此段论述,关键在于顺化之良能的功夫之培养。

③、三曰气敛:内气势散漫,便无含蓄之意,而自然会导致外形身法容易散乱无章法,而失去攻防动变应随自然的能力

。所以,在修炼时务必要使内气收敛入于脊骨内,内气的呼放吸提要通畅灵敏捷达,而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法式中,要

做到内气在周身节节贯串无有间隙、隔断为艺境。内气的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因为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

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诀言:有力者无力,无力者纯刚。此也!此段论

述,重在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蓄发功夫之培养。

④、四曰劲整:内气的阳刚之性,外形的阴柔之质,为一身之劲势;内外匹配如一的柔化刚发之功能,是谓练成一家的

德之体之劲势。分清外形体虚,内劲体实;外形有接骨斗榫的实之用,内劲有化无的虚之用。然攻防拳势发劲要有根源

: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运化于胸,发于脊骨,形于手指。这是顺发的法式;还有如法逆收的法式。不管是顺发,还

是逆收,都要提起全副精神,即劲形鼓荡蓄势的态势充沛。这样,在动手、推手的过程中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

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如此做到,才能在前进后退之始终,自身无私毫散乱之处。在能够如

法的曲化之中求得直发的所在,这样的蓄而后发的法式,方能顺随对手的变化而能实施避实击虚的法则,做到让力头、

打力尾而奏然生效。此就是所谓的“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方法也!此段论述

,关键在内气外形周身一家的劲整功夫上,做到劲整的功夫,就要及时掌握“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和 “顺从以

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之攻防技术方法!

⑤、五曰神聚:上面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四项功夫艺境俱备了,总要归一神聚的功夫内容中来。何为神聚?就是健

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灵明而不昧者。换句话说,就是法身道体的圆满无损之候。从攻防功夫艺境上说,就是神以知来

,智以藏往的神知艺境。正是“皮打抖弹震死牛”的神聚则一气鼓盪之候,此正是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磅礴的功夫之候

;这时的修炼更要精神贯注,内气、外形匹配如一的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内气运行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

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专一。紧要关头是内气的变化运用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

在外形的方面。欲要伤人,力从人借,气由脊发。如何才能气由脊发?如果内气由脊向下沉降,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

腰间,此内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如果内气由腰形于脊骨,而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

开”。合便是阴收,开即是阳之发放。能懂内气的阳动而开、阴静而合,便知阴阳之要义了。修炼到此地位,功用一日

,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就没有不能如意之处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