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文化】也谈手眼身法步

 老沔城人 2013-12-10




【戏曲文化】


也谈手眼身法步


 
 
    戏曲表演艺术中,常把手、眼、身、法、步五个字解释为:手法、眼法、身法、步法,那么其中的“法”字呢?总不能叫它“法法”吧?于是众说纷纭,有称是用气之法,有称用腰之法,有称口法,有称心法,还有称它是头发之“发”,虽各言之成理,然均存难圆之感。我幼年在江湖戏班里遇到一位老艺人,喜饮酒,官称“九太公”,他对京剧的手、眼、身、步有独到见解,现据其说,结合我六十多年的舞台生涯体会,作一管见之谈。

    把式场上讲的手、眼、身、法、步,是指练武的人,手要疾、眼要快,身形敏捷,拳法熟练,举步进退得法,为武术中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京剧传统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则与其大不相同,它要求台上唱演时,一、姿势要圆顺完美;二、神情要动心感人;三、气息要顺达通畅;四、唱念做打要符合“擒纵”规律;五、动作上形体与心理要协调统一、有节奏且富有韵味,故通称五法。它是京剧前辈名家于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实用的经验之谈。从姿势、神情、气息、规律、节奏五个方面,提纲挈领归纳为五句话,即:手为势、眼先引、身行气,法求准,步度尺寸稳。并取其为首五字,简称“手眼身法步”为五法,诸如此类简称,前人用之甚多,道家有:耳欲声、目欲色、鼻欲香、口欲味、心欲爱憎。简称“耳目鼻口心”为五欲;医家有:望气色,闻声音、问状况、切脉查病因。简称“望闻问切”为四诊;曲家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简黎“开齐合撮”为四呼。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京剧的五法称谓,取同一理,从戏曲表演的渊源来看,早于清初便有昆曲艺人手抄本《梨园原》,载有“手为势、眼先引,头微晃,步宜稳”之说。两相对照,可以看出五法是在《梨园原》四法(手眼头步)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虽然多了一个字,却使传统的表演技艺更为完整,更加严格了。五句话乃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简单地从“手眼身法步”五个字上作文章,否则,便会对“法”字感到费解而荡然。

    手为势(姿势)。台上无论何种身段都属动静之姿势,均离不开手的作用,手,不止限于打打手势,做做比划,它还有行动的含义在内,《公羊传》有“庄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句,此言手为“执”;汉书《司马相如传》有“手熊罴”句,此处手作“击”解。可见,凡于台上所做种种举动,如拿物、取势、执枪、击剑,耍练技巧等与手有关的行为,都属“手为势”范畴,故于启蒙拉身段时,便开始对手的训练,但不同的行当有不同的要求,以起云手来说,“老生齐眉旦齐乳,小生齐肩净过顶”,即不同行当之分。不同的角色也有不同的规格,台上扇扇子就讲究“文扇胸,武扇肚,教书学究扇屁股”,这是不同角色的区别。表现喜怒哀惊情绪的有“喜指似伸非伸,怒指用力挺伸,哀指微微弯曲,惊指颤抖而伸”。这就是说,在指法上也不同情绪的区别,不掌握这些基本程式,就无法区分各个行当,无法表现各种角色及其情绪。这些程式,都是戏曲表演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抖袖、掏翎、棒印、抱笏、顺枪、理刀、提甲、撩襟等具有美感要求的各项身段,事先不学,到台上就摆不出优美的姿势来。为什么有的人到台上,站在那儿连手都觉得没地方搁呢,究其因,便是缺乏对“手为势”的训练,不懂“垂臂如半月”的程式规格造成的。

    眼先引(神情)。引者吸引也。角色首次出场面向观众,是先使台下感受到的便是闪闪发光的眼神,这种具有吸引力的目光乃一切身段姿势的先行官,也是演员必须具备的一种表现手段。孟子曰:“智中正,则眸子撩焉,胸中不正,则眸子毛焉”,就是说从眼神中便可看出人的忠诚,正直或邪恶、妖媚等等。平时先生教戏,常常要求弟子做到“眉言目语,传情达意”,眉本无声,目岂能语呢,穷其竟,乃指眉来眼去,目挑心招之眼神而言,所以常说“有意有情,一脸神气两眼灵”。有了吸引人的目光才能展现出角色的精神风采,有了传神的眼睛才引人注目而出“戏”。练武人讲究“势若搏兔之鹰,神如捕鼠之猫”,唱戏同样如此,出场一亮相,有“搏兔”之势,具“捕鼠之神”,就会把台下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所以无论什么神态表情,都必须以眼先”“引”发挥其传神之妙。但运用眼神必须注意两点:其一,必须做到“眼与心合”。老艺人常说“心里有劲儿,眼里有神儿,心里打镲,俩眼发傻”,说的就是“眼与心合”的道理。简而言之,台上运用眼神,不能无的放矢,否则会起反效果。其二,要吃准锣经节奏,吃不准锣经,神便传不到家,“神不到,戏不妙”,故必须注意。

    身行气(气息)。气支着力走,力顺着气行,气息的运行,在身段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体力,脑力全靠心、气支撑。常言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人之生命在乎于气,气长而旺;气短则危,气存则生,气亡则死,故修身之道贵以养气为主。而台上之身段,一举一动都与气息有关,无气则无力,亦一事无成。诸如喜怒哀惊之姿态,以及骑马、乘船、登山、泅水,躐房越脊,腾云驾雾,打阵斗法等各种活动,都要由身段表现出来,若无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完不成任务的,且一些带舞蹈性的动作,繁杂多变,技巧性强,行气若不得法,边做身段边喘粗气,连台下看了都替你累得慌,那还叫什么艺术呢。所谓身行气,讲的便是形体动作中的气口劲头作用,虽然它与唱念的要求不同,但“气发丹田力发腰”的道理则基本是一致的。不过缓气的气口,是在体内行气的“开合”之际,气在体内运行有其自然规律。从丹田提气注于腰,由腰入脊骨,布于于两臂,施于手指,此乃气由下而上,谓之“开”;气向下沉,由两臂收于脊骨,注于腰,沉入丹田,此乃气从上而下,谓之“合”。开即是放,合即是收,开合衔接之处便是气口。气息的呼吸运行与形体动作的“开合”是协调一致的,拿起云手来打比方吧,起势时(吸气)两手于胸前交叉之际为“合”;双手迂迥呈竖圆圈儿状(呼气),右手向下劈掌为“开”,左拳朝左平伸(吸气),右掌追至左拳处为“合”;右掌朝右拉开(呼气)为“开”,山膀拉到位,力施于指一亮势,劲头便出来了。只要掌握着气息运行的自然规律,使形体动作节奏与呼吸气息协调配合,便可唱念做打自如,身段韵味盎然,给观者一种美的享受。

    法求准(规律)。所谓法,乃京剧舞台上经常使用的“欲擒先纵”之法简而言之就是欲扬先抑,欲左先右,欲快先慢,欲进先退等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规律。无黑不显白,无低不见高,“欲擒先纵”之法,是有意识加强矛盾对比,使需要强调的东西,用突出的手法来达到目的。臂如,台上作个指出的姿势,要使观众看清楚手的指向,讲究“未曾动左先动右”,就是说,当左手指出时,先使右肩略稍起动(匀个小圈儿),用欲左先右之法,形成一种圆顺完美的指出姿势,这样便使人看清了动作层次,欣赏到动作美感,如果再有锣经配合,将更会锦上添花。再如表示向前拥抱时,先要双臂展开向后一闪身(欲前先后),这和起蹿跳时先要撤步蹲腿(欲起先伏)是一个道理,哪怕是简单地撩个水袖,也得先朝下一放(欲高先低),再向上撩起来,因此台上的前与后,左与右,高与低,扬与抑,上与下,快与慢,长与短,起与落,伸与缩,放与收,进与退,单与双,强与弱,大与小,正与侧,推与拉等等,都须遵照“擒纵”之法则进行。所谓法求准,是指在身段中做到准确无误,穷理之熟,然后才能融会贯通,台上唱念做打无一不是如此。

    步度尺寸稳(节奏)。步度是指台步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力度强弱而言,尺寸则是节拍、节奏的统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走快时,显得步子强健,走慢时,显得步子稳重。但在特定情境下,也会不同于常规,如老年人和醉汉,越是想走快些,越显出身沉腿重,步履踉跄,而饥寒交迫的乞丐和久病缠身的病人,虽然走的很慢,但不稳重却是显出脚步轻飘,一付有气无力的样子。因而在京剧舞台上,便出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倒步”“醉步”“垫步”“趋步”“蹉步”“滑步”“趿拉步”“踉跄步”等步度程式。所谓稳,就是根据不同的角色,运用不同的步形步度等艺术程式,伴以不同的锣经节奏进行的表演,这就是“步度尺寸稳”的要求。舞台上各种脚步,虽然形式多样,但它的动作变化是与场面上的锣经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二者必须合拍。如快步“站门”便打“急急风”,即表现角色的急迫心情,也为其出场制造气氛。若稳步“站门”则开“扭丝锣”,表示角色的平稳心情,带有缓和气氛。而“快扭丝”就带有急促成份了,但不象“急急风”那样急迫而已。即使走个“蹉步”,也得有“丝鞭”配合,才能表现出角色心里焦急而腿迈不开的情形。什么人用什么锣经,什么锣经走什么脚步,都是有一定讲究的,《拾玉锣》孙王姣上场,绝不会开“急急风”,《别姬》的霸王上场,也不会打“台台台”,这是锣经与人物情境必须求其一致的道理,因此,台上步度尺寸必须与锣经节奏合拍,哪怕是不带任何情绪色彩,一个纯舞蹈性的弓箭步亮相,也要吃住锣经最后的一击,才显得干净漂亮,有股子挺拔劲儿,就是打个飞脚能与锣经“一棵菜儿”,也会增加力感,给人觉得又帅又脆。因为京剧是高度的视、听艺术,它的动作节奏,不单靠形体表演,更要仰仗音响来刺激台下感受的,换句话说,叫做气氛作用。譬如,平时看到天空打闪时,不过眼前一亮而已,若紧接着打个劈雷,气氛马上就变样了,所以场面开出锣经,步度尺寸必须吃准。“吃锣”就是把稳住节奏,从而产生一种气氛作用,给台下视觉,听觉有同一的感受,以达到塑造形象的目的。

    总之,五法是各具一定内容和要求的,但它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动百动息息相关。拿起霸的出场亮相来说吧,双手撑臂提下甲,姿势圆顺完美(手为势);气运丹田,力发于腰(身行气);出场时掌握擒纵规律,亮相是蓄而后发(法求准);脚下的丁字步踩住锣经(步度尺寸稳),看上去精神百倍神气十足。可见“手眼身法步”五法,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如果不能使姿势、神情、气息、规律、节奏完整一气地溶化于这个“亮相”之中,便会失去一种吸引人的艺术魅力,也缺乏应有的艺术美感。那么“手法、眼法、身法、步法”之说,又从何而来的呢?这是京剧传统的表演艺术中,尚有个要求身心合一,形神兼备的“三节六合”准则,它与五法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形成具有中华民族戏曲特色的传统表演体系。“三节”是:手臂为上三节;身腰为中三节,腿足为下节;“六合”是:手与眼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身合;身与四肢合。通常所谓的“手法、身法、步法”则属六合中的“手与眼合,眼与心合”之法。归根结底能者达三味,彻悟可通禅,无论是五法,或三节六合,凡善于将其运用于舞台之上者,均能为其表演艺术添色增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