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汉兼元明 古采扬新姿

 聽雨軒sjh 2013-12-11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篆刻创作领域中印风带有浓厚地域性特征、倾向的传统被打破了,素来崇尚典雅、婉秀、整饬印风的江、浙、沪等地印人中,相当一部分人紧随时尚,纷纷开始了对以雄浑、苍茫、率真为貌的写意印风的追求与探索。但是,仍有一部分印人,特别是青年印人,恪守着工稳秀雅的印风,“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在这群青年印人中,蔡毅强和他的印作正逐渐受到印坛的关注。

  蔡毅强,字弘斋,别署静怡斋、怀玉堂,男,祖籍江苏,一九六五年生于上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其幼即好书法篆刻,得空则捉刀弄笔,沉浸其间,以习性所尚,颇喜平和沉静之印风。后因从事远洋海员工作,漂泊各地,由是有缘在香港结识徐云叔先生,并幸许列门墙、执弟子礼。徐先生系已故印坛泰斗陈巨来之高弟,于印学一道造诣精湛、卓然有成,蜚声海内外。在先生的耳提面命、悉心指授下,毅强对汉印及明清流派印均作过一番细致、深入的探研,近年更心倾于王福庵、陈巨来婉转流美、精致典雅之印风,心慕手追,时有神形俱肖之佳构:
“陈佩秋印” 取法汉铸印,气格静穆浑厚;“截玉轩”胎息汉玉印而蕴己意,线条在匀落、劲挺间加以起笔的轻重转承,增加了印章整体的流动感;“沐兰”、“秋兰”二印师法宋元朱文,章法之停匀疏朗、线条之清劲圆厚、用刀之不激不厉,字里行间颇存安持老人的意韵,其印款刀法爽利,结体谨严,为海上已故印坛名家叶露渊家法。客观的说,毅强的印作,仍处在学习借鉴阶段,尚有一个继承、巩固、延续、演变的过程,目前当然也谈不上个人风格。相对于“今人治印,重写意”的时尚,毅强的创作是传统的甚至是守旧的,然而,坚持传统、不趋时尚恰恰正是毅强的可贵之处:没有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和汲取,那有发扬?拿什么去发扬?更遑论创新!

  篆刻本雅事,清代徐坚“作印,须于兴到时明窗净几,茶熟香清,摩挲佳石,偶然欲作,而石之位分,与字之体势,适相融洽,心逸手闲,砉然奏刀,轻重缓急,惟心所欲,此乐当不让陶靖节开卷有得时也”之述(《印戋说》),道出了文人治印时是何等儒雅悠闲、从容不迫。而现今社会,对于社会纷扰的敏感、日益狭小的生存空间造成的残酷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对长期以来居主导地位的平稳的传统审美情趣“静极思动”的逆反心理等因素,加上一部分人的自身学养不足、因急功近利而导致的创作心态浮躁等内因,造成了时下印坛充斥剑拔弩张、狂怪粗俗之风,尤以为是“直抒胸臆”、是“痛快淋漓”、是“当今艺术发展的主流形态”、美其名曰“写意”,痛哉!此种现象,亦见于书坛、画坛,悲哉!!

  窃以为,任何艺术风格都有“工”、“放”(或云“写”)之分,篆刻当然不例外,“工”即工稳、细致、整饬,“放”即豪放、写意,可见“写意”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工”与“放”只是艺术作品的两种表现手法而已,艺术作品的风格是“工”是“放”不存在高下之分,而其气格倒存在着“清雅”与“粗俗”之别。综观毅强的印作,工稳雅致、虚静恬淡,这与他平和谦退的秉性相契合,在略显浮躁的时下印坛,使人读来有一种静态的美感。基于此,毅强能够在全国众多青年印人中脱颖而出,得以多次入选国展、中青展、继一九九八年获西泠印社首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优秀奖后,又于二000年获得西泠印社奖也就不出乎人的意料了。

  毅强与志同道合的数位青年印人结“研朱雅集”于申城,约期聚首,切磋艺事,为汇报于师长、求教于同好,辑有《研朱雅集》行世。著名美术评论家、上海大学教授徐建融先生在作跋时赋《贺新郎》一阕,内有“兴味静怡还奇绝,工斧应通神鬼”句赠毅强。语云:“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毅强正当年富力强,以其谦虚、勤奋与好学,于印学将有为焉,“千古事,石能说”(徐建融词句),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