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六经分证表序

 学中医书馆 2013-12-11

伤寒六经分证表序

   我因为不会制作电子书,只好一点点发上来,请大家耐心等待。
                                         古本伤寒和通行本的对比
   原序:伤寒六经分证表,是我二十年前的作品,我自己出过两版,后来由中医书局又出过三版,销行颇广,在我没有看到古本伤寒以前对于古典医籍,认为纲举目张,有条不紊,已尽了最大的努力,等到先后见过两种古本伤寒以后,就觉得此表非彻底修正不可。因为古本的价值大大地超过了通行本,不过通行本是中医界人手一编的;而古本却流行很少,所以此次新制的古本伤寒六经分证表,不得不仍以通行本为底本,通行本的前后错乱,佚文佚方,随处而有。现在用两种古本逐条的做好异文校勘,是是否否,让读者自己去抉择我认为这样的治学态度,是客观的,也是科学的。
   这里所指的通行本,便是宋代林亿校本,王叔和撰次的原著书,是过去所称的【古本伤寒】。宋元以来,注伤寒者,不下百数十家阙疑阙殆,聚讼纷纷,而我所称的两种古本,都是近代发现的,所以守旧派颇疑这两种书是【伪书】,正和汉代的今古文尚书一样各持异议,其实这是不必要的纷争,近代所发现的古代文献,如殷墟的书契,敦煌的宝藏,都是前人所不曾梦想的。难道都可以因为它的晚出而斥为伪造吗?相反的,古代文献的发现,可以促进学术的前进,那是必然的。
   民国出年,长沙刘昆湘得古本伤寒杂病论于江西张隐君,与其宗人刘仲迈,积十余年研究,发挥甚多,公元一九三二年先印原文,后将洋洋六十万言之伤寒义疏,亦印成问世,而我则别辑其轶文轶方,名之曰【伤寒汲古】;以此书之大力发扬出于长沙二刘,我所以简称之曰:长沙古本。
   至于桂林古本是桂林罗哲初受之于孝廉左胜得,左胜得在清季同光间随其父游宦岭南,受之于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祖,所谓世代遁传珍藏之伤寒十二稿也。长沙古本印行时,罗氏在鄞行医,时西安黄竹斋由南京来鄞,因我作介,得一见罗氏古本伤寒,惊喜过望,黄氏借抄副本,携返关中,不久中日战起,江南沦陷,罗氏仓皇避难,途遭洗劫,遄返桂林,旋即下世。冰火连天之中,黄氏以此书已成孤本,不敢自秘,先印原文,经数年,又著成伤寒杂病论集注出版,先后寄赠我十部,分赠朋好,以此书得之于桂林罗氏,所以我简称之【桂林古本】。
  两种古本发现不同时又不同地,若不加以考虑贸贸然斥为伪书,这是不准确的。
  伤寒论是中医一致公认的重要经典,中医没有看到古本伤寒,当然是将信将疑的,今日在政府大力号召之下,正是发扬基础书籍发掘宝贵遗产的机会。请读者平心静气的将古本和通行本对比一下真伪是非,表里是为公开答覆的,本表的内容,是用索引和提要异文校勘三种工作结合起来,是属于【伤寒学】工具书的一种,对于读者们的精神和经济,各方面都做了极度的打算,深恐疏漏尚多还希读者多多批评,以便再版时随时修正。

袁国春 发表于 2011-12-26 10:32:20

   作者鄞县周岐隐,我接着昨天往下发。
                         古本伤寒六经分证表(1)
   太阳病(本病)
   表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头痛发热汗自出,脉浮缓,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喘家(自汗)作,桂枝加厚朴杏仁佳。(古本通行本皆无自汗二字,陆氏世补齐以为无汗宜小青龙汤有汗宜此方。)
    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七八日,如虐状,发热恶寒……面色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通行本与桂枝汤如前法误)若形如虐,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通行本此条金鑑存疑)
               【桂林本】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浮大者宜桂枝二越啤一汤。
               【长沙本】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若脉微弱者,此无阳者,不可发汗,宜当归四逆汤。
                 (两古本和通行本对比可见优劣)
                太阳伤寒(通行本作中风误)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袁国春 发表于 2011-12-27 11:18:50

里症:水气: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加减法:渴着去半夏加括蒌根,若微利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中略)若喘者加杏仁(通行本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色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两古本皆少十七字)
                 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得汤已渴也,此寒去已解也。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心下痞满,痛引胁下,捂黎漐漐汗出,水饮为患,十枣汤主之。胸中有寒饮,痞硬气冲不得息,瓜蒂散主之。
         结胸:结胸实热,脉沉紧而实(通行本作沉而紧脱一实字)心下痞,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
                 心下硬满痛,项亦强如柔痓状,宜大陷胸丸。
                 太阳病,重汗出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潮热,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陷胸汤主之。
                   寒实结胸无热症者,三物白散。
     痞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
               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痞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下利榖不化,腹中雷鸣,甘草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热结心下痞硬,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寒结心下痞,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主之。
             脉浮而紧,而復下之,紧反入里则为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之。(通行本方佚)
             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颈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宜吐之,宜瓜蒂散。
      藏结(通行本五藏藏结十方均佚,因病在太阳范围之外,限于篇幅,不復备列。)
   差后馀邪—劳復:大病瘥后劳復者,枳实梔子豉主之。若有宿食加大黄。
              伤寒瘥己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伤寒解后,虚嬴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并入阳明。太阳小少阳合病,并入少阳)

袁国春 发表于 2011-12-28 12:48:22

(附)外感病:病有不尽属于太阳者,以其他外感类之。
     温病——风温: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
     无汗出而喘,身大热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主之。
     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滑数者,白虎汤主之。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大烦渴不解,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浮数,此为表有热,里有寒(通行本里有寒误,长沙本作里无寒,桂林本作里有热,表无寒,白虎汤主之。
     痉病:太阳病发热无汗,(反)及恶寒者,若脉沉迟,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若脉浮数,名曰柔痉。
         太阳病,发热脉沉细者名曰痉,为难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弦迟,此为痉括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宜大承气汤。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迟者,属阳明也,宜承气汤辈与之。
         痉病手足厥冷,发热囿作,唇青目陷,脉沉弦者,风邪入厥阴也,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汤主之。
  风湿——中暍:湿家身疼烦,可发汗,麻黄加术汤主之。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也,麻黄杏仁薏苡仁汤主之。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身体烦痛,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太阳中风者暍是也,汗出不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暍,身热烦重,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至也,一物瓜蒂主之
         

袁国春 发表于 2011-12-29 18:22:28

坏病(由太阳误治引起他经之病者,统以坏病类之。)
    误治——发汗后: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本)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汤主之,(通行本方作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汗后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通行本方佚)与禹馀粮丸。(禹馀粮人参附子五味子茯苓干姜六味
                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苓桂甘枣汤主之。
                汗大出,发热心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大汗出,大烦渴不解,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汗下后:头痛项强,翕翕发热,汗下后,心下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两古本皆作梔子干姜汤)
                汗下后烦躁不得眠,无表证,脉沉细,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梔子豉主之(两古本皆作梔子干姜汤)
              
               

袁国春 发表于 2011-12-30 13:20:28

       下后:头痛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胁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凡柴胡症而下之,若柴胡症不罢者,復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卻发热汗出而解。
     温针_火逆: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得安者,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曰火邪。
                   火逆下之,因川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胸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通行本方佚)宜人参干姜龙骨牡蛎茯苓汤主之。

王家祥 发表于 2011-12-31 00:08:00

多谢分享,辛苦你了。{:soso_e181:}

袁国春 发表于 2011-12-31 13:21:18

                                          伤寒六经分证表(2)
阳明病:本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表证(经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两古本作恶风脉浮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金鑑曰:汗出多之下当有发热二字)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伤寒转入阳明者,其人濈然汗出也。
   里症(府症)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为不传也(桂林本原文):
              实热: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为衄。阳明病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衄。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也。
                    阳明病,脉迟(两古本皆作实)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勿令大泄下。
                    谵语有潮热,腹满痛,不大便,手足濈然汗出,脉沉迟滑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伤寒若吐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神经错乱(原文为独语犹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玄者生,濇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復服。
                   胃中燥,大便硬,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不恶寒蒸蒸发热,腹满谵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桂林原文)伤寒吐下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通行本缺文)。
                 (桂林原文)动作头痛,短气有潮热者,属阳明也,白蜜煎主之(人参地黄麻仁白蜜四味)(注一)(通行本缺文)
                 阳明病,汗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出胃中燥,猪苓汤復利其小便故也。
                 (注一)通行本无动作头痛一条,长沙本作:动作头痛重热气潮者属阳明。阳明者,津液竭者,虽不大小便不可下,人参干地黄麻仁白蜜煎与之,腹中痛者,汤中加厚朴与之。(桂林本将二条并作一条)

袁国春 发表于 2012-1-1 14:40:02

         虚寒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症,不可攻之。
                  阳明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病,胃中虚冷,不能食者  不可与水饮之,饮则必哕。
                  阳明病,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汤主之。
                  食穀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并病合病——太阳阳明: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转属阳明,不恶寒,渴欲饮水,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亡津液,胃中干燥,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小便数者,名曰脾约,麻子仁丸主之。
                        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而呕,……可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白者,可与小柴胡汤。
          少阳阳明: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胸胁痞满……可与小柴胡汤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吐呕不利(通行本误作下利)大柴胡汤主之。
                        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胸满而呕,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心中懊慌,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少气者,栀子甘草汤,呕者,栀子生姜汤。
       三阳合病: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属白虎汤。自利者,宜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注二)(注三)
                    三阳合病,脉浮大关上,但欲眠睡,合目则汗。
                    (注二)此条长沙本作: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者属白虎汤,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逆冷。
                    (注三)此条通行本作: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三条之中,通行本词句不顺,桂林本下利用葛根芩连特效)
                        
                        
                                                                 

袁国春 发表于 2012-1-2 16:57:00

  嬗变杂病——蓄血: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小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若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症谛也,抵当汤主之。
                             阳明病,其人善忌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伤寒有热,少腹应满,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
                             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其人如狂,桃仁承气汤主之。
        热入血室: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热而泻之,戢然汗出而愈者。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痛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瘧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神经错乱,(原文为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清之无犯胃气及上下焦,必自愈。
   湿热黄疸(通行本只有四方,桂林本将金匮黄疸篇攔入阳明,故列方特多)——
          湿热黄疸: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下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六七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橘皮汤主之。
                        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麻黄连軺赤小豆汤主之。
                        阳明病,身热发黄,心中懊憹或热痛,因於酒食者,此为酒癖,栀子大黄汤主之。
                        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者,此为热入血分也,猪膏发煎主之。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者,此乃表和里热,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诸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汤主之。假令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芪汤。
                       诸黄小便自利者,当以虚劳法小建中汤主之
                       阳明病,腹满小便不利,舌萎燥不得眠者,此属黄家。

 腹满宿食(桂林本将金匮各条攔入阳明,皆通行本未列之方)
病人腹满绕脐,此乃阳明风冷,榖气不行,若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当温之,宜理中汤。
阳明病,发热十余日,脉浮而数,腹满饮食如故者,厚朴七物汤主之。
阳明病,腹中切痛雷鸣,逆满呕吐者,此虚寒也,附子粳米汤主之。
阳明病,腹中雷鸣,呕而不能食,有物突起如有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阳明病,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下利不欲食者,此为有宿食也。脉沉紧如转索者,此为有宿食也。
脉紧,腹中痛,恶风寒者,此乃有宿食也。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宜瓜蒂散。
少阳病(本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半表证: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硬,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弦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大便难,脉细者,此为阳微结也……小柴胡汤主之。
半里症:少阳病,气上逆,胁下痛,痛甚则呕逆,此为胆气不降也,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通行本无此条以此方为少阳篇之四逆散)
热结在里,往来寒热,心下痞鞕,呕吐不利(通行本作下利)在,大柴胡汤主之(两古本大柴胡汤皆有大黄)
胸胁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肿,不能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胸满微呕,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烦躁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合病—太阳少阳: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汤主之,呕者加半夏生姜。
太阳少阳合病,发热微恶寒,支节疼痛,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
少阳阳明:(已见阳明篇中)

袁国春 发表于 2012-1-4 14:45:40

伤寒六经分证表(3)
太阴病—本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恶寒脉微復下利,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桂林原文)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长沙原文):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此为食不化,脉当浮濇,宜白术干姜枳实白蜜汤主之。若不胀满短气,此乃脾气陷。脉当下坠,宜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两古本方同)
(以下两古本逐条对比)
(桂林)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隔上,宜半夏茯苓方(半夏茯苓泽泻干姜四味)
(长沙)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此为水在隔上,脉当浮而濇,干姜半夏竹茹茯苓汤主之(两古本症同方略异)
(桂林)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长沙)太阴病,下利口渴,发热汗出,此乃脾津竭,脉当虚数而濇,人参白术生姜大枣甘草阿胶汤主之(方症均有出入)
(桂林)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厚朴枳实半夏橘皮四味)
(长沙)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腹中苦胀,此为脾气结,脉当大而濇,宜厚朴枳实半夏知母汤主之。(方略异)
(桂林)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有突出优点)
(长沙)太阴病,不腹满,不吐逆,但利不自觉,此为脾阳衰,脉当濡而濇,宜人参干姜蜀椒甘草汤主之。(方以桂林本为佳)
(桂林)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濇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长沙)太阴病,恶风,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此为脾受风,脉当浮而濇,宜茯苓白术桂枝半夏生姜汤主之。(方略异)
(桂林)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长沙)太阴病,恶寒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此为脾受寒,脉当紧弱,干姜附子麻黄薤白汤主之。(此方极佳)

hero6899发表于 2012-1-4 15:05:50

{:soso_e183:}{:soso_e183:}

袁国春 发表于 2012-1-5 15:41:44

杂病: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脉阳微阴濇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此方遵柯氏由太阳移入太阴)
(桂林)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长沙)病宿食胀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汤,但滑者,宜引导之,厚朴茯苓半夏面麦豆黄卷汤主之,便溏加白术与之。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按)太阴一篇,通行本只有八条,而桂林长沙两古本轶文轶方独多,每条大同小异,佚方各有突出之处,故每条两古本并列,以便阅者对比。下面霍乱门也可逐条对比的。
(附)霍乱(霍乱多太阴之病,通行本多阙文,故取两古本轶文轶方以补太阴篇之不足)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通行本名曰)霍乱。
(桂林)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者由寒热杂合混乱于中也,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其中饮食不节,壅滞于中,上者竟上则吐,下者竟下则利,此名吐利,非霍乱也。
(长沙)师曰:霍乱属太阴,霍乱必吐利,吐利不必尽霍乱,霍乱由寒热杂合混乱於中,热气上逆故吐,寒气下注故利,故曰霍乱,有饮食不节,拥乱于中,令消化失力,消化失力,则升降不利,浊应降而上升故吐,清应升而下降故利,名曰宿食霍乱,乃有霍乱兼少阳少阴暑气疫气者,若胃寒脾湿亦合吐利,非霍乱也。(此条长沙本比桂林本还要透澈)
(通行本讹文错简)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此条通行本大误)
(相同)问曰:病有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非霍乱,霍乱自吐下,今恶寒,身痛,复更发热,故知非霍乱也
(相同)霍乱,呕吐下利,无寒热,脉濡弱者,理中汤主之(此条两古本同,以下略有出入)
(桂林)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脉濡弱而濇者,此宿食也,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
(长沙)霍乱,先吐后利,腹中满痛无寒热,此伤于食,名曰宿食霍乱,脉濡弱而濇者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主之。
(桂林)胸中满,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寸口脉弱而结者,此宿食在上故也,宜瓜蒂散。
(长沙)霍乱,胸中满,欲吐不吐,下利时疏,无寒热,腹中绞痛,脉弱而寸口结在,此食停于上,宜盐汤吐之,令榖气空虚自愈。
(桂林)霍乱,呕吐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脉沉而迟者,四逆汤主之。
(长沙)霍乱,吐呕下利清谷,手足厥冷,此为兼少阴,脉沉而迟者宜四逆汤主之。
(桂林)吐利发热,脉濡弱而大者,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
(长沙)霍乱吐下发热,其人必胃湿脾燥,此为兼阳明,脉濡弱而大者,宜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主之。
(桂林)呕吐甚则蚘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脉沉玄而紧者,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
(长沙)霍乱吐甚蚘出,下利时密时疏,身微热,手足厥冷,面色青,此为兼厥阴,脉沉玄而紧者,宜四逆汤加吴茱萸黄连汤主之。若唇青目内陷,或如痓状者,皆不可治。
(桂林)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脉弱而濡者,理中加栝蒌根汤主之。
(长沙)霍乱吐利口渴,汗出短气,此为兼暑气,脉弱而濡者,宜白术茯苓半夏泽泻栝蒌根汤主之。
(长沙)霍乱兼疫气,必霍乱后,死气流行,相沿为病,当以法治之,但剂中宜香气之品逐之,沉香丁香香蒲入汤佳。(桂林本无此方)
(桂林)霍乱症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热,证随病变,虚者脉濡而弱,宜理中汤实者脉急而促,宜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
(长沙)霍乱症有虚实,因其人本有虚热,证随本变,虚者脉濡弱,实者脉急促,虚者宜理中,实者宜黄连黄芩干姜半夏汤主之。
霍乱已(通行本缺已字)头痛发热身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汤主之。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微和之。(二条皆霍乱调理方,通行本上条缺一已字大误)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袁国春 发表于 2012-1-6 15:40:58

少阴病
本症—表证:(长沙)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若烦躁不得卧者,为未愈也(桂林本通行本,后二句均佚)
(长沙)少阴病,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则痛如掣,宜桂枝汤加当归主之(桂林本无此条)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症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
虚寒: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吐利大汗出,发热吐利,四肢拘急,或厥冷,脉沉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昼日烦躁,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和猪胆汁汤主之。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自下利者,真武汤主之。
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辈恶寒,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桂林)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挚者,此荣卫不和也,当归四逆汤主之。(长沙本通行本均无此条)

杂病: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主之
脉结促,(通行本作代)心动悸,灸甘草汤主之(此二方从太阳篇移入少阴)
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主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通行本以柴枳芍甘四味为四逆散,古本以四逆汤为散)
少阴病,下利咽中干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肿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少阴病,咽中痛,痰饮气逆者,半夏散及汤主之。
(长沙)凡少阴病有咽痛者,脉必虚细而数。(桂林本通行本均无此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实热: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急痛,急下宜大承气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主之。
坏病: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此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厥冷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全,不烦而燥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寐,汗出而烦,自欲吐,至六七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袁国春 发表于 2012-1-7 22:46:52

古本伤寒六经分证表(4)
厥阴病—本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实则吐蚘,下之利不之。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燥无暂时安者,是为藏寒,非蚘厥也。
(长沙)藏厥肤冷,其人燥无暂时安者。(桂林本无此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热厥,热深者厥亦深,热微者厥亦微,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不可灸之。(脉促是热厥,桂林本不可灸是也,长沙本及通行本厥逆者可灸之非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脉微是寒厥故可灸)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病者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桂林本做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逆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附)存疑: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口脉沉而迟,手足厥冷,下部脉不止,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此条金鑑存疑,方共十四味,药味庞杂,分两轻柯氏决其非仲景方)
(桂林方)为难治以前同,为难治以后:宜人参附子汤主之。(人参附子干姜半夏阿胶柏叶六味)不差,复以人参干姜汤主之(人参附子干姜桂枝甘草五味)
(长沙本)为难治以前同,为难治以后:宜人参附子干姜阿胶半夏柏叶汤主之。(即桂林本方)不差复以鹿茸附子人参干姜汤救之。(鹿茸一钱匕药汁调服)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者,(通行本无此方)麻黄升麻汤主之。(长沙本移治下痢方同上)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通行本无此句,桂林本以此方治寒格吐下,方用麻黄升麻知母黄芩桂枝白术甘草七味)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袁国春 发表于 2012-1-8 15:01:06

坏病: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下利,利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金鉴曰:当是不大便)腹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呕吐哕: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呕而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证宜用金匮排脓散)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桂林)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桂林)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哕逆其人虚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桂林)诸呕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桂林)病人呕吐涎沫,心痛若腹痛,发作有时,其脉反洪大者,此虫之为病也,甘草粉蜜汤主之。
下利: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濇者,必囿脓血,柏叶阿胶汤主之。(桂林方用柏叶阿胶干姜丹皮四味,长沙本名曰柏叶阿胶干姜丹皮汤,通行本无此条)
便脓血,相传为病,此名疫利,其原因于夏而发于秋,热燥相搏,遂伤气血,流于肠间,其后乃重,脉洪变数黄连茯苓汤主之(方用黄连茯苓阿胶芍药黄芩半夏六味,)附加减法,胸中热甚,倍用黄连,腹满加厚朴,虚加甘草,渴去半夏加栝蒌根。(通行本无此条,长沙本稍有出入,原文如左)
(长沙本): 便脓血,相传为病,名曰时利,此病发于秋,秋令燥,移燥于血,血燥相搏,其病乃成,脉当浮弦而涩,宜桂枝当归阿胶茯苓黄芩半夏汤主之。脉若弦数者,加黄连与之,得汤则呕者,去黄连加干姜与之,腹中胀满者加厚朴与之。假令发寒热者,表未解也,当先解外,此治实利之大法也。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方西医证明有效)
(桂林):下利其人虚极者,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以栀子豉汤。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虚症得实脉之候)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真寒假热之候)
下利腹胀满,身体痛疼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桂林):下利腹痛若胸中痛者,紫参汤主之,(桂林)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寒疝狐疝:(桂林)厥阴病脉弦而紧……寒疝绕脐而痛,手足厥冷是其候也,大乌头汤主之。
(桂林)寒疝,腹中痛,若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桂林)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身疼痛,乌头桂枝汤主之。
(桂林)病人睾丸偏有大小,时有上下,此为狐疝,宜先刺厥阴之俞,后与蜘蛛散。
消渴:消渴,小便多,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肾气丸主之。
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着,茯苓泽泻汤主之。
消渴,欲得水而贪饮不止者,文蛤汤主之。
(桂林本厥阴篇以消渴起以消渴止)
古本伤寒六经分证表到此全部发完了,不知道对大家是不是有帮助,在此表中,作者指出了三个版本的优缺点,并将三个版本中没有的条文编到一处,方便大家查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