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传统杨氏太极拳与简化太极拳的区别
最近由于常常在群里遇到有拳友,问到传统杨氏太极拳与国家标简化太极区别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个说来就是话长了,不是一二句话就能回复的,不是我不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而是这个问题实在有难度,本人只是一个武林晚辈后生,不敢轻易评价,妄下定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查收集相关资料,写出一些个人的感受,本人初期是跟一位曾经是大运会冠军,学习国家标准太极拳的,后改学了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现将二类拳架要求、动作要领进行了对照分析后,写出本人的认识,本人纯为个人爱好,无损国标武术与传统武术之意。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前辈老师指正。
1、练习时间不同 杨氏太极拳有经流传最广的有上海傅家、西安赵家85式、山西杨家103式、四川李雅轩115式、北京崔家108式演练一套大约30分钟左右。正是这连续、缓慢的几十分钟的有氧运动,才能对练功和健身起到良好作用。简化太极拳24式演练一套大约5-6分钟,国家竞赛杨式套路40式演练一趟大约7-8分钟。从健身养生角度上看不够的,正如烧水一样,烧到半途熄火了,因此还需加练才有较好效果。 2、练法不同 大家知道,练什么武功,就要有什么武功的规矩,只有按照一定的规矩练,才能练出一种拳的武功和了解其中的精髓,让自己真正受益。而简化太极拳和国标套路破坏了原有的规矩,打乱了原有的练法,抛弃原有的技术要领,淡化意念的作用,淡化对太极内涵的修炼。简化太极拳和国标套路强化招式的标准和规范,使拳势变为华而不实的动作,比如为了动作漂亮和显露外形功夫,故把身体下蹲过低,不顾前腿膝盖超过脚尖,亦不顾臀部超过后脚跟,没有传统的松腰胯、三尖相对、内三合、外三合练法,这样练法只能是僵、紧、滞,还压坏、练伤了膝盖,学院的老师都要求学生,将腿要抬举多高多高,可以加高分。这样难以练就松沉和轻灵的东西,使得精深博大的传统太极拳,变成太极操了。 3、 内涵不同 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的练习层次和修炼境界较低,不讲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神贯顶、气沉丹田、分虚实的基本要领,加上没有推手等对练功课,这就没有多少太极内涵可以体悟了。太极推手是提高太极拳技艺的一个重要手段,前辈说:如不练推手就不真正懂得太极拳。与太极拳架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推手能有效的检验走架姿势和动作方法的正确性,推手的灵性东西还能帮助提高拳架的练功水平。拳架里面的拳势变化对推手的动作变化有帮助,拳架中的功力是推手劲道的有效补充。在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可以用心去体会拳架中的一些动作转化和单练功法的太极内涵。比如:推手可以帮助你检验练习拳架的松柔是“真松”还是“假松”,从而提高对太极拳的理解与身心健康的质量。有些习拳者说:我单想健身养生,对技击功夫不感兴趣,干嘛要学推手等对练功课呢?我们先要搞清楚太极拳中是什么东西能健身养生,这就是“心静体松,周身协调”的太极内涵。有了太极内涵的功课,才有技击功夫和健身养生都需要的太极内功;有了太极内功,才有更高质量的“心静”和“体松”,“周身协调”才能练得更细;练好了“心静体松,周身协调”,健身养生的功效就会更好。 4、文化品位不同 传统太极拳已不单限于学拳健身养生和防身自卫,还可以从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可以来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还是修心养性的源泉。在长期发展中人们赋予它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其理论根基坚实,显现出高贵的文化气质。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在我国,儒、释、道三大主流教派在思想、文化、理论上相互渗透、融合,因而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不仅限于道家思想,而几乎吸收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有着醇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杨氏太极拳的理论根基是由博大精深的太极拳理论支撑。其一招一式都经过了数百年历史的检验。它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一。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依附于传统太极拳理论。其改变后的招式以健身、观赏和易于普及推广为目的。它是大众体育项目之一。现今练习太极拳的人众多,但真正明白太极拳的却是凤毛麟角,很多人对传统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更不会区别,甚至把他们混为一谈,其实传统太极拳和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路有很大的不同,其养生健身价值也不可同日而语。传统太极拳是一脉相传的中华民族武学的经典套路,反映了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简化太极拳、国标竞赛套是由传统套路改编而成,有对身法、步法、手法等的统一规定等等,它不太考虑传统太极拳的技击、内功修习等作用,过多考虑外形的规范和动作的标准,尽量要求在外形上千篇一律,因此也便于了推广和普及。在某种角度上说,便于了推广和普及的教学法也算是优点,这个优点孰利孰弊,大家各自权衡而取舍哦!辩证的说,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是有简单易学的优点,在群众体育活动的推广普及中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为了把太极拳发扬光大,应要看到不足之处,据有关研究者调查统计,在我国正规大专院校中对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教学中不讲解攻防含义的达到87%,更没讲太极内功的修炼。在我周围练群体中,部分拳友在学会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时间不长后便失去了兴趣;有的学员由于不知道丰富的内涵,望名生义,感觉“简化”就是“简单”、“没玩意儿”了,以为国编太极拳就是空架子。更有不了解真相的人将普及推广快速发展中难免存在的不足现象讥讽为:太极拳由武术发展成为今天的“太极舞”,在广泛流传时也被“滥竽充数”、面目全非、有名无实、武威尽失,致使声誉一落千丈,长期以往将成为流水落花。此言虽有些偏颇刺耳、悲观失望,但“太极操终将淘汰,太极舞蹈必会失去市场,要从根本上返璞归真,”确应引起每一个太极拳习练者的重视。 问题的存在是有客观原因的。例如在全国推广太极拳大好形势之下,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教练人才。椐报道:有的省核发教练员证书,一级、二级不少,但多数只会空架子。由于推广形势需要,“高速度培养”半个月、一个月就出一批“教师”,马上再投入教学。这些“学员”经过半个月、一个月又培养出一批“教师”……最近一个事情,让我大跌眼镜,一个武术裁判员课程培训班,计划是二天时间培训,可是结果呢,一天就搞定了,然后就填表申报,等着证书下来,往后就可到比赛场去忽优人了。唉,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但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的一点少得可怜的内涵淘空后就会只剩皮毛。 传统太极拳的修炼一般要经过基本功、拳架、拆拳、单操、推手、散手等若干阶段。学会拳架后应当进入拆解阶段的学习,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有位太极拳辅导站站长讲:“太极拳打了二、三十年,经过明师拆解后真有耳目一新、茅塞顿开之感,心里豁亮多了。自己教过几百、上千的人学练,从功架高低、方向、重心、角度、划弧、松柔……各方面以为教的已经很细了,现在认识到只重视姿势“柔美”,没有深入琢磨与认识体验拳的动作内涵追求内在功夫的修炼,比如:脚下和手上的划弧不能是脱离腰胯带动的主动练法,腰胯带动四肢是动作的太极内涵。又如:身体的松柔应和身势的松沉结合在一起,松沉是身体放松的太极内涵。如果不是这样练法,无异于“买椟还珠”,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得到。曾有一位职业拳师说:”自己演练拳架“行云流水”,在全省、全国比赛中还取得过好成绩,可是我与对方交流时,发现,这位职业拳师,对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的一招一势之含义、内劲运用,茫然不知;“不知攻守,何以为拳?”,练拳时似乎“柔和顺遂”,但在“推手时浑身僵硬犟滞,既不知己也不知人,松不下来、轻不得至。”看来只求外形浮华,不探索内在精华,终在门外啊! 太极拳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体运动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上升为武术的“技”与“艺”,习练者再通过进一步的提高达到“内外合一、天人合一”,探索人体与宇宙普遍规律,而进入“武道”的境界。简化太极拳和国标竞赛套路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也列入高校教材中,但其中极少有技击含义的拆解内容。有些版本虽然讲到技击含义的拆解内容,但是没有多少太极内涵的东西,看上去好像外家拳的对练,是有“招”无“术”的假太极。这样会影响到习练者水平的提高。 本人学武时间不长,但是上面所述句句都是实话,在当今社会,没有几个人愿意做让别人不高兴的事,说让别人不开心的事,但是我说是说出来了,如果要骂我,就私下骂我好了,反正你骂我了,我也听不见,我还是我,你还是你,太极操还是太极操,太极拳还是太极拳,我无所谓了,也有人说,不知者,不怪,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