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上册复习内容 第1部分 除法(包括有余数的除法) 1、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时,结果中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公式。被除数 = 除数×商+余数
除数 = (被除数-余数)÷商 商 = (被除数-余数)÷除数 第2部分 认数 1、认识计数单位“万”。10个1000是1万,数位顺序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参看书P17页数位顺序表)。 2、口算整千加减、整千或整千加减整百。掌握书P21页6题。 3、读数。重点是“0”在不同位置时的读法。比如:2005、2050、2500的读法。知道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只读出一个零。 4、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要从最高数位上的数比较起,如果相等继续往下比较。 第3部分 克和千克 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 )。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 克 )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
)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吨 )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相邻) 1 吨 = 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000千克 = 1 吨 1000克=1千克 延伸1千克=1公斤=2斤 第4部分 加法和减法 主要是100以内的两位数的加减,进位加和退位减。 1、被减数是三位数。A、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B、 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2、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 3、公式。 和 = 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 = 减数+差 减数 = 被减数-差 差 = 被减数-减数 第5部分 24时计时法 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钟面上有( 12 )个数字,(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 5 )分钟,走1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 5 )秒钟,走1小格是( 1 )秒钟。 1、24时计时法:从中午12:00以后就是13:00、14:00 2、明白24时计时的时间计算。 3、公式。 1小时= 60分 1分= 60秒 半小时=
30 分 60分=1小时 60秒=1分 30分=半小时 第6部分 长方形和正方形 结合以前学过的四边形的知识(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的封闭图形我们叫它四边形。四边形特点:A、有四条直的边;B、有四个角。)所以 1、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叫做长,两条短边叫做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3、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5、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 = (长+宽)×2 长方形的长 = 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 = 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 = 周长÷4
第7部分 乘法 以下几种情况多多练习。 1、
整百数×一位数。 2、
三位数×一位数。 3、
有0的乘法。 4、
连乘。 第8部分 观察物体(略) 第9部分 统计与可能性 1、“不可能”和“一定”,都表示确定的现象。“可能”,表示不确定的现象。 2、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说一说。 一定: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月亮一定绕着地球转;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转动; 可能:三天后可能下雨;明天可能下雪;下周可能会考试。…… 不可能: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地球不可能绕着月亮转。 第10部分 认识分数 1、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要明确,分数是建立在把物体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4、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分子小的分数比较小。 5、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延伸:1与分数相减: 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谢谢!多多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