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

 紫铃73 2013-12-23

几年以前,就对李白坚教授提出的“前”作文理论有所耳闻,但并未真正理解。直到今年11月27日在淄博张店举行的省小语年会上,亲自聆听了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授课兼讲座,才感受到了“前”作文的真正魅力。略作分析,与大家共享。

 

课例——《作文课上做早操》

一、课前讲述

从“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说起。

记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更容易。

选材:不要选那些“狗咬人”的材料,要选那些“人咬狗”的材料。

二、课堂游戏

作文课上做早操。

班长带领学生集体做早操。

师:有什么感受?把这些感受写到作文里去。

生:“很新颖”,“新奇”,“很爽”,“很傻”,“好玩”……

三、指导观察

1、观察领操人

师:领操人是谁?长得怎么样?

组织学生现场观察,抓住特征口头描述。

2、观察动作

学生做操过程中,李教授喊“停!”学生动作定格。

指导学生观察动作姿势。

3、观察老师

4、观察环境

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多少人?舞台有多大?

鼓励学生下座实地步测会议厅舞台的大小。

四、指导写作

1、内容指导

2、分段指导

第一段,写时间、地点、事情,100字。

指名写第一段。

第二段:写领操人、写做操时的心理活动、写周围环境。

五、朗读展示

指名朗读自己的片断描写。

按照顺序,读片断,拼成一篇作文。

六、命题练习

原题是《作文课上做早操》,鼓励学生写出更加新颖的题目。

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题目写到黑板上。

 

原理——“前”作文激活学生的作文激情

在这次年会上,李白坚教授亲自执教了一节不同凡响的作文课。这节作文课不是从作文入手,而是从“做早操”开始。在课堂上,李教授一招一式地指导学生做早操,并在做早操的过程中把作文教学的目标任务逐步加以渗透,再将作文训练循序展开,由体验到观察,由说到写,由句到段,由叙述到描写,由片断再到篇章。学生玩得尽兴,说得自然,写得愉快。这节课完全打破了以往命题作文的陈旧模式,让孩子们在作文之前轻松愉悦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地“攫取生活素材”,自然而然地“产生写作激情”,很好地实现了从“生活”到“作文”的“无缝链接”,使作文教学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美好境界。这就是“前”作文的魅力所在。

所谓“前”作文教学,就是区别于我们现在的“后”作文教学(命题、批改、讲评)的一种新颖独到的作文教学模式,与写作过程本身相比,它更加注重学生写作之前的“热身”活动。通过组织一定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感悟,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同时也给学生的写作表达以一种更加直接的观察和体验的过程。前作文教学让学生做在写前,观察在前,用眼耳鼻舌去全方位感受生活,写作在后。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才会言之有物,写出有声有色的习作。

“前”作文教学是针对传统的“命题作文”教学过程提出来的。传统作文教学中,一般是先进行“命题”,再由教师指导学生“破题”,对作文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层层拆解和分析,然后是指导学生“构思”,也就是竭力搜寻与“题目”相关联的生活事件,并把它们按照一定的次序串联起来。最后是“结题”。这种“八股式”的作文教学背离了“写作源于生活”的一般规律,使作文教学沉闷而乏味。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脱离生活的作文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缺乏学生生命积淀的。教会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获取生活素材,是摆脱“无米之炊”的重要途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教授提出了前作文教学的理念。“前”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在学生作文之前的素材搜集,力求通过设置有效的课前活动,开展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生活,更加直接地获得体验,更加真切地产生写作激情,从而使写作过程更好地回归生活,让学生形成感受生活和搜集写作素材的能力。

 

方法——游戏是灵感唤醒的主要通道

“前”作文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

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用身体的感官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视觉的体验能带给学生以作文的色彩,听觉的体验能赋予学生的作文以美好的节奏和韵律,触觉和味觉更使学生的作文焕发出激动人心的生命力。李教授说:“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五员大将“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进行全方位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就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感受,用鼻子闻,用手去触摸。这样获得的印象才是真切的、立体的、全方位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指导他们如何观察。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情是写作的动力。诱导学生产生激情,保持激情,从而表达激情,是使学生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关键手段。一位不善于调动学生写作激情的教师,永远都不可能引领学生写出灵动的作文。课堂游戏是调动学生写作激情的一种重要方法。李白坚教授认为,游戏是最能刺激学生心灵的教学手段,作文前的游戏往往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有科学性、人文性、趣味性、系统性的作文课堂游戏活动,是帮助学生攫取生活素材和产生表达激情的重要手段。游戏是现实生活在课堂上的典型而生动的反映。学生学会了攫取游戏中的素材,也就学会了攫取生活中的素材。他强调“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是达到‘前’作文教学目的的必然手段。”游戏的方式有很多,如竞赛、模仿、表演、演示、辩论、猜谜语、做哑剧、唱歌、画画等等,都是常用的游戏类型。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素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语录——李白坚教授的精彩观点

△ 关于写作

心动,才可写作。心不动,则无法写作。李白喝酒,鲁迅抽烟,都是为了激活情绪。

解决写作内容,让学生用眼耳鼻口手摄取生活素材。

生活是第一位,作文是第二位。教学生观察生活,不要写套话、假话、空话。

 

△ 关于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使。

“比赛”、“猜测”都是很好的游戏手段。

“模仿”、“奖惩”也是很好的游戏手段。

 

△ 关于阅读

信息爆炸的时代呼唤快速阅读和综合分析。

背一本书,不如读十本书。

增大阅读量,可以提升母语的亲和力。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浏览阅读能力和检索阅读能力。

不能把一篇文章读死。

分析能力与学生的大量阅读相关。有对比才有分析,无对比就难有分析。

阅读更上一层楼,作文才能长进步。

 

△ 关于篇幅

小学生写得多就好,而不是写得好。(写作)方法的精彩,是作家的事。

走路,关键是吸引孩子走出第一步——走就好。

作文,关键是写,而不是方法指导——写就好。

首先有数量,然后才有质量。

 

△ 关于批改

把批改教给学生。

巡视批改。

朗读批改。

自批。

比赛性互批。

精批一到两本(篇)。

作文评改表(用时、问题、解决策略)

 

思索——“前”作文的魅力所在

资源开发。“前”作文显示了一种资源开发方式。作文前的游戏活动中,能够生成许多可资利用的写作资源。无论情感的激荡,还是思维的碰撞,都能够生成许多新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并挖掘这一不可忽视的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新颖独到的文章来。

情境唤醒。传统作文训练由于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前”作文即通过作文前的师生互动,创设了一种导向自由表达的情境。学生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

游戏激活。游戏中包含着诸多的作文密码。经复演和模仿获得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以“前作文”作为激励学生的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情感参与。李白坚教授将他的“前”作文实验命名为“快乐作文”。这一命题标志着,情感因素始终伴随着作文的全过程。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快乐体验。而学生又是在快乐中写作的。当有人问道:“李教授,一个人有七情六欲,单单进行‘快乐作文’,不是使学生丰富的情感变得单调了吗?”李教授当即回答:“当一个人能够体验到快乐的时候,一定能体验到悲伤。”快乐作文并非只是一味快乐,它指的就是一种情绪状态,是写作过程所带给学生的一种生命的愉悦感。况且,情感是可以迁移和转化的,快乐,是将丰富寓于单一之中,而并非限定于单一。

 

激发灵感

关于写作行为过程的理想状态的原理,当代写作学认为,真正的自由的写作并非如西方几千年的传统写作学所“假想”的那样,是一种先构思,后表达的过程,而是一种非构思的生长过程。从理想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来看,无论大学写作教学还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非构思写作”状态和境界的形成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标。(马正平《高等写作学教程》)

“非构思写作”是一种语言系统自由生成的过程,是写作的终极状态。不论大学生写作还是小学生写作,都遵循着相似的写作学原理。有创意的自由写作,必然是被情感唤醒的。情感(特别是激情)在写作过程中具有奇妙的作用,不仅能够唤醒沉睡的记忆,而且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使美妙的灵感源源不断地生发出来,从而使写作过程充满玄妙色彩,柏拉图将这一状态称之为“迷狂”状态。无疑,“前”作文对于激发写作激情,唤醒写作灵感,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与之相反,那种“按部就班”的程式化写作,由于有更多的理性“分析”的注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情感的催化作用,虽经严密构思,却难有文章的精彩。

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开拓了作文教学的另一片广阔天地,提示我们不要孤立地看待写作过程,在关注学生写作过程的同时,更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写作激情,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将写作与生活更好地联接起来,纳入学生的生命流程。

 


阅读全文(794) | 回复(4) | 引用通告(0) | 编辑 
Re: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 
Posted by 飞雪迎风 2009-12-8 10:43:05

附:《“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李白坚

 

“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

(李白坚)

多少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所注重的往往是“后”作文教学——也就是从学生开始提笔作文之“后”开始的作文教学。

“后”作文教学大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命题。命题之后的审体和解题的教学。

2.批改作文。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文章做书面或者口头的批改。

3.作文评讲。对学生已经形成的文章做批改后的口头评讲。

这种“后”作文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贯穿了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国教师几乎从来都是这样教作文的。鲁迅先生在谈到他学习写文章时说过的“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作文本上圈圈多起来,而叉叉少了下去,于是终于学会了写文章”,大抵也是这种“后”作文教学模式的反映。

“后”作文教学是一种不太全面、不太科学的方法:它注重的是学生开始形成文章以“后”的教学辅导工作,而不是学生写文章之“前”的教学诱导过程;它致力于学生文字的形成过程,而不是学生思维的发生状况;它运用的是学生业已收取在大脑里的生活素材,而不是教给学生通过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指观察现时摄取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它依赖于学生开始写作时的理性思索,而不是写作酝酿时的感情积聚。

可以说,“后”作文教学是一种带有“马后炮”性质的作文教学方法。

略略考察文章的形成,总是“生活——感情——思维——文字”这样一个过程,文章是思维的表现,而思维又是存在的反映。因此,在文章生成之“前”,写作者是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的,而教师也是有许多先期教学要执行的。

其中最主要的“前”作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本领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这两重任务。

二、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前”作文教学的首要内容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素材”没有吸收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从“命题”教学发轫,教师并没有注重怎样教会学生进行“源头活水”的摄取和“下锅之米”的收集。命题作文开始以后,写作过程的本质也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于“过去时”业已“摄取”的“水”和“米”重新通过自己的形象记忆和感情记忆拿出来“淘米烧饭”。

如果某个学生在此前已经摄取了一些“水”和“米”、如果某个学生的这个“过去时态”的观察工作做得好、如果某个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强,那么,就有可能“烧”得出或者烧得好这锅“饭”。

如果某个学生平时没有注意摄取“水”和“米”,或者对以上“生活素材”摄取得不多、不好、不全,自然就烧不出这锅“饭”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教师硬要他们“烧”、不“烧”也得“烧”的话(我们的许多命题作文教学就是如此,譬如“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就必定烧出“夹生饭”来。或者,学生实在没有生活积累,只好来一个“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以假、大、空充数。

作文教学大多从小学生开始,他们刚处于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都没有经历过“摄取生活素材”的训练、也没有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手指摄取过生活的博大丰厚的源泉。所以,可以说,大多数的小学生在以“命题作文”为方式开始进行作文学习时,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垫底的。

但是大多数小学生又必须写“命题作文”,于是,就造成了今天写作教学的尴尬局面。

可能有人会说,学生是要上语文课的,他们可以通过语文课的阅读学习写作。

不错,通过阅读各种文字作品可以学习作文。从他人的文字作品中学习“摄取生活”的方法、学习他人“摄取”的“生活素材”乃至学习“摄取”别人已经“摄取”的“生活素材”,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单单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肯定是片面而隔膜的,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单是阅读别人的作品的话,仍然不能获得写作的最鲜话、最直接、最丰厚的“生活素材”,仍然没有得到生活最宝贵的赐予。

套用毛泽东的话来说,通过阅读获得的不是生活的“源”而是生活的“流”——是作家在“彼时彼地”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所获得的“生活”,而不是自己观察和体验所得到的“生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自己亲身观察和体验的“生活”和从别人的文章里得到的“生活”是不一样的,这里有“文野之分、高低之别”,这也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深知此事必躬亲”的道理。

可能又有人说,今天的学生本来就很少“生活”,原因是他们学习负担太重,上学、回家,两点一直线,生活贫乏甚至枯燥——仿佛因为学生没有丰厚的“生活”,我们就没有帮助学生学习“摄取生活素材”的必要似的。

是不是学生真的没有这种生活的“源头”“活水”?是不是学生本来就没有“下锅”之“米”?质言之,小学生到底有没有我们所说的“生活源泉”呢?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的小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还有比较丰富的“生活源泉”,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摄取生活素材”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和手指,而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摄取生活素材”的高招!就像我们常说的“不是没有动听的音乐而是没有听得出音乐美的耳朵;不是没有绚丽的风景而是没有看得出美景的眼睛”一样,小学生不是没有丰厚的“生活源泉”,而是我们教师没有开发他们“摄取生活素材”的五官!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除了写了两件大事:省亲和抄家,其他的内容几乎全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吃饭、睡觉、吵架、争风吃醋、补衣服、看戏、谈天……真是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文章啊!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生活有多大,作文就有多大!

由此看来,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 
Posted by 飞雪迎风 2009-12-8 10:41:24

   

三、诱导学生产生表达激情,是“前”作文教学的又一重要内容

一个人要进行正常的写作活动,除了要“摄取生活素材”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表达激情。激情,是写作产生的酵母。

唐朝诗仙李白做诗必须喝酒,如果李白戒了酒,我们就看不到那么多汪洋瑰丽的诗歌了。

大文豪鲁迅写作必须抽烟,要是鲁迅戒了烟,我们也就看不到洋洋二十卷《鲁迅全集》了。

看来即使会写作,如李白或鲁迅,也是要有刺激、需要激情,才能写出作品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报任安书》中写道:周文王被拘,写成了《周易》;孔圣人周游列国遭到厄运、受到污辱后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写出了《离骚》;左丘失明后,才发愤著成《国语》;孙膑被挖去了膝盖骨,发愤写成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迁往蜀地,完成了《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著成《说难》和《孤愤》两个名篇;“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是的,即使是“圣贤”,也必须在极大的精神刺激下,才得以完成不朽的著作!

有成语道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这说明只有在“不说不行”的状况,才能生成语言文字表达的心理基础;还有成语道是:“不平则鸣”,指出了只有高低不平,才有发出声音的物理基础。这些,都说明了“前”写作的心理需求和感情的促进作用。

这样看来,刺激学生的表达心理、帮助他们产生写作激情,也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可惜的是,“后”作文教学从来就没有理会过“摄取生活素材”的写作规律和“情动于中”的祖先遗训,硬要我们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在没有“生活素材”的积累和“无动于衷”的心理状况下作文,是不是太苛求于孩子们了!

由此看来,“摄取生活素材”和产生表达心理,是作文前的重要基础环节,而“前”作文教学则将注重于此二者的诱导与形成,把它们看成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先导。

现在要研究的问题是,生活那么辽阔广大,怎样教会学生去摄取、观察、感悟生活和激起他们的表达热情呢?

四、“前”作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素材”和“激动表达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课堂上先“演示”一个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激情参与,诱导他们观察生活“场景”的细节并用简略的文字加以“摄取”,然后再请学生记叙成文,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千世界,“生活”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我们很难带领学生到大千世界进行“生活”的“摄取”。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里“制造”一种“场景”,以模拟的、缩微的、典型的、袖珍的方法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生活细节”、什么是“生活素材”,从而训练他们“摄取”的方法。

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认知世界上的一切鸟类,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课堂上解剖一只麻雀来认知鸟类;我们不可能带领学生吃遍天下的食物,但是我们却可以给学生一粒糖或者一个果冻,教导学生注意食品的生产厂家、出厂日期、保质期、外包装以及它的色、香、味等,从而让学生由此“迁移”到观察自己在课堂外所进行的一切有关“吃”的活动;同理,我们不可能组织学生周游天下,但是我们却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把学校“做”成一个“旅游胜地”,只要学生会“摄取”这个微型“胜地”,一旦看到真正的“胜地”,其观察方式和记叙方法,自然由此及彼。

见微而知著、由小而及大,“普遍性即寓于特殊性之中”,这就是通过“课堂现场演示”展示“生活素材”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运用的往往是逻辑的、理性的、“现成知识的结论性传递性”的方法。但是由于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用以上方法,他们还不大容易接受,就像我们与其告诉孩子“炉子上的开水壶危险!”还不如拿着他们的小手,轻轻地在水壶上碰一下一样,“摄取生活素材”、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教学,也必须化成为形象的、趣味的、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不是运用逻辑的方法,而是运用行为的方法;不是运用理性的方法,而是运用活动的方法,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体验和感悟生活,在情绪激荡中完成作文,是达到“前”作文教学目的的必然手段。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 
Posted by 飞雪迎风 2009-12-8 10:39:57

 下面请参阅课件“做‘牙科医生’”,试看教师怎样帮助小学生“摄取生活素材”、怎样将“生活素材”“切割”成一个个部分,让学生一一观察,再通过文字加以摄取和记载,最后,在掌握了充足的“生活资料”的情况下,形成文章的。

[对象]中、高年级小学生

[课堂训练]做“牙科医生”(同桌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有关牙齿的小常识》一文。

(作者按:孩子们一般不了解自己的牙齿,有关的知识也不多。通过阅读,可以使他们有所了解,同时训练了他们的“应用阅读”能力。作文课选“做牙科医生”的题材,新鲜而有趣,学生将感到趣味。)

有关牙齿的小常识

口腔里的牙齿,乳牙有20颗,恒牙有32颗。这么多的牙齿怎么数?如果有一颗牙齿出了问题怎么办?你怎么告诉医生是哪颗牙齿有了毛病?所以,现在各个国家都使用统一的记录牙位的方法。这个方法用一个“十”表示。

“十”字的一(横)表示上颌骨上的牙齿。具体地说,“一”(横)的上边表示上颌骨上的牙齿,“一”(横)的下边表示下颌骨上的牙齿。“十”字的“|”(竖)两边分别表示左、右侧的牙齿,“|”(竖)的左侧表示左侧的上下颅骨上的牙齿,“|”(竖)的右侧表示右侧上下颌骨上的牙齿。首先要明确,“|”(竖)写在哪些牙齿的中间。

按照规定,“|”(竖)应写在上下门牙的中间。把上颌的两颗大门牙,定为左侧中切牙和右侧中切牙。并且规定左上的中切牙为左上第l颗牙齿,右上的中切牙为右上第1颗牙齿。然后依次规定侧切牙为第2颗;尖牙为第3颗;第一第二前磨牙分别为第4第5颗;第一、第二、第三后磨牙分别为第6、第7、第8颗牙齿(见下图)。下颌牙齿也是这样规定。规定还指出,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恒牙,用罗马数字表示乳牙。如果按32颗牙齿计算:可分为左上8颗牙齿,左下8颗牙齿;右上8颗牙齿,右下8颗牙齿。用数字式可表示为:

恒牙:

 

口腔中的牙齿是人们吃东西时切割食物、撕碎食物和研磨食物不可缺少的工具。如果没有牙齿,不能切割和研磨食物,必然加重胃肠道的负担;而且,由于很多食物不能吃,引起饮食种类不全,必然导致体内某些物质的缺乏。

因此,通过牙齿对食物进行粗加工,食物才能由胃肠道消化吸收后被人体利用。牙齿对食物的加工是分工合作的。按照其分工的不同,可分为以下3组:

(1)切牙组:这组牙齿能把食物切成块,就好像菜刀切肉一样,将肉切成一块一块的。我们口腔内的切牙,俗称门牙,就有这种功能。切牙使用切缘在咀嚼肌的协同作用下,把食物切成块,俗说咬一口或咬一块。中切牙有4颗,与中切牙相邻的是侧切牙,也有4颗。中切牙和侧切牙组成为切牙组。

(2)尖牙组:有些食物使用切牙很费力,这时就很习惯地把食物放在尖牙上,利用尖牙去撕碎食物。尖牙能撕碎食物,是因为它粗大而根长,它深深埋在颌骨里,能够承受较大的力量。尖牙俗称虎牙或称犬齿。尖牙有4颗,组成尖牙组。

(3)磨牙组:经切牙咬下来的食物或尖牙撕下来的食物,由舌头运送至大磨牙进行研磨。磨牙的牙合面由许多条沟和嵴组成,就好像石磨一样,有利于磨碎食物,便于胃肠道消化吸收。前磨牙和后磨牙具有磨碎食物的功能,因此把前磨牙和后磨牙统称为磨牙组。其中前磨牙8颗,后磨牙8颗或12颗。

请全班同学洗干净自己的双手。(时间视情况而定)

(作者按:上课时还要到厕所洗手,使学生感到意义重大,出现好奇心。好奇心的产生,埋伏了“激情”出现的种子。)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手指摸摸自己的门牙,看看感觉如何?门牙排列整齐吗?牙齿之间有很宽的缝隙吗?再摸摸自己的磨牙,它的平面是非常光滑的还是凹凸不平的?把牙齿合上。请注意,上面一排牙齿和下面一排牙齿刚好是合在一起的吗?还是有的排在前面有的排在后面?然后,请大家把你的感觉写写来。(时间:5分钟)

作者按: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具体了解自己的牙齿状况。以下文字的记录,实际上就是观察的记录和“生活素材”的收集。)

请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牙齿。仔细观察同桌的门牙、侧门牙、尖牙(俗称犬齿或虎牙)、前磨牙和后磨牙,看看它们是大还是小?是长还是短?尖不尖?白不白?好看不好看?尤其是尖牙的长相,像犬牙还是像虎牙?还有,你的同桌有没有蛀牙?蛀牙是什么模样的?有没有黑色的斑点?这些不同名称的牙齿你都认识了吗?请一面观察,一面进行记录,就好像牙科医生似的。(时间:7分钟)

(作者按:再一次将生活“切割”成一个一个部分,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请问一问你的同桌,有没有蛀牙?有没有断牙?有没有缺牙?还问一问,牙齿坚硬不坚硬,能咬什么硬东西?再问一问你的同桌的用牙卫生情况:早上是否刷牙?晚上是否刷牙?是怎样刷牙的?此外,根据他的情况,你对他有什么好的建议?(时间:7分钟)

(作者按:询问,也是观察生活的重要方法。一次次的询问,也就是一次次的“生活素材”的“切割”和收集。)

现在,一个同学发一个胡桃,你们小心地咬咬看,能不能咬碎。把自己咬胡桃的过程记录下来。

(作者按:到现在为止,学生都没有觉得是在上作文课,因为以往作文的形态已经隐去。这样,就使学生放松了对做作文的警惕,也就减轻了他们学习的负担。最后再发一粒胡桃请他们实践,更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自己牙齿的了解——也就是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所“摄取”的“生活素材”的积累。)

通过阅读文章和同桌检查牙齿的活动,我们已经了收集了有关牙齿的许多材料。现在,请同学们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学做“牙科医生”。

在写作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刚才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作者按:在此教师的回顾,使学生将收集到的“生活素材”再进行一次回顾和整理。)

(1)了解了我们自己的牙齿生长情况;

(2)了解了同桌的牙齿生长情况;

(3)通过咬核桃,我们考验了自己的牙齿;

好,请大家把刚才记录的材料拿出来作参考,现在开始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做“牙科医生”

(见李白坚、张赛琴编著《小学生“快乐大作文”练习册》(课堂活动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按: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给出写作提纲,以帮助他们理顺“生活素材”。既然学生通过“前”作文教学,已经摄取到了一定的“做‘牙科医生’”的“生活素材”,那么进行写作,应该没有很大的问题了。请看以下作文实例。)[学生作文实例]

我做“牙科医生”

上海明珠外国语小学杨杰名

今天,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特别的游戏——做“牙科医生”。

一、自查牙齿。首先,老师先让我们读一篇文章——《有关牙齿的小常识》,了解各个牙齿的名称和作用。而后老师让我们把手洗干净,用手摸摸自己的牙齿。我觉得,我的门牙排列得很整齐,尖牙之间稍有缝隙,磨牙平面不光滑,有点凹凸不平。我的牙齿合上以后发现:磨牙和门牙合起来是没有缝隙的,可是上下尖牙合拢不是很好,中间稍有缝隙,但我觉得牙齿总体还是比较好的。

二、同桌互查牙齿。老师让我们同桌互相检查牙齿。我同桌的门牙比较大,尖牙比较平,是犬齿,他的前磨牙比较大,后磨牙比较小,它们都很短,都不尖,有点黄,比较好看。他的牙齿像一个个士兵似的排列很整齐,缝隙很小,没有黑斑,没有蛀牙,没有断牙,也没有缺牙。

老师让我们向同桌问一些问题,从他说的话里,我才知道:他牙齿很坚硬,能吃苹果、梨子等水果和各种食物。他吃饭后不漱口,早上起床后刷一次牙,晚上睡觉前刷一次牙,他有时认真地刷有时粗粗地刷。

三、给同桌提建议。我对同桌的建议是:吃饭以后要漱口,否则很容易蛀牙。买牙刷注意要买不容易坏的牙刷,还要买国家免检的儿童牙膏哦!

四、试试自己的牙齿。为了了解牙齿的功能,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颗小核桃,让我们用每组牙齿咬咬这颗核桃。我先用门牙咬,因为小核桃太硬,所以我不敢咬。然后,我用尖牙咬,我想,尖牙比较硬,应该能把它咬开,结果,我一咬,根本咬不开,牙还很痛。最后,我用磨牙咬,只听“咔嚓”一声,核桃被压成两半。我吃着美味的核桃想:我牙齿的功能还可以。

五、做“牙科医生”的发现。我做了一回“牙科医生”,我发现要好好保护牙齿,我准备早晚都刷牙,饭后要漱口,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我还知道,牙齿分为三组,有切牙组,尖牙组,磨牙组。切牙组用来把食物切成块,尖牙组用来撕碎食物,磨牙组用来磨碎食物。

六、读《有关牙齿的小常识》所得。做完了“牙科医生”的游戏后,我又读了一遍《有关牙齿的小常识》的文章,我又懂得了:牙齿分乳牙和恒牙。乳牙有20颗,在两年内全部长出,恒牙有28~32颗。12岁后,乳牙全部脱落,20岁左右恒牙才长齐。有些恒牙出了问题,缺失了,人们只能做假牙代替。有些恒牙因为在特殊情况下,晚一些才会长齐,比如智齿,又叫“第三磨牙”,还有的因为位置不够,所以没有长出,医学上叫“阻生齿”。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保护牙齿很重要,乳牙没了不要紧,恒牙没了不会再来。

(作者按:由于在作文“前”的活动中,教师已经帮助学生充分“摄取”了“生活素材”,所以在写作中,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困难。文章中的材料都是最新鲜的、内容都是身体力行过的。这种“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只要经常通过“摄取生活素材”活动,学生当会通过知识的迁移,将这套观察和体验的方法逐渐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去。届时,学生也就达到”摄取生活素材“的”自由王国“了。学生平时生活素材的尽情汲取,将意味着以后命题作文的较好解决。)

如果说,注意在教学进行中不断将“活动过程”一一“切割”,让学生一段一段地将“生活素材”用文字记录下来,是“前”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那么,经常给学生做一些特别的回家作文练习,则将使学生持续不断发觉身边发生的一切生活现象,并根据需要同样学会将那些“生活”“切割”开,用简略的文字记录在案,扩大“生活素材”的搜集数量和质量,为课堂命题作文做好充足的“储备”。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Re:李白坚教授的“‘前’作文”教学 
Posted by 飞雪迎风 2009-12-8 10:38:26

请再阅读以下课件,看看回家作业的练习册设计是怎样诱导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的。

[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

(回家作业)

做一小时“准妈妈”

一、教师的话

你知道你是怎么生出来的吗?

爸爸有许多精子宝宝,妈妈有卵子宝宝,有一天,它们相遇了,就住在了妈妈温暖的肚子里,并在那里吸收养分,开始发育。小宝宝3周时大约长0.5~1.0厘米,体重不及1克,但肉眼已能看出其外形。外表上,无法明显地区分头部和身体,并且长有鳃弓和尾巴,和其他动物的胚胎发育并无两样。

小宝宝快两个月大时身长约2.5厘米,体重约4克,心、胃、肠、肝等内脏及脑部开始分化,手、足、眼、口、耳等器官已形成,有小尾巴,已越来越接近人的形体,但仍是小身大头。 

三个月时,胎儿宝宝的身长约为7.5~9厘米,体重约20克。尾巴完全消失,眼、鼻、口、耳等器官形状清晰可辨,手、足、指头也一目了然,几乎与常人完全一样。  

四个月时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16厘米,体重约120克。此时完全具备人的外形,可辨认男女,皮肤开始长出胎毛,骨骼和肌肉日渐发达,手、足能作细微的活动,用听诊器能测出心音。

五个月末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25厘米,体重在250~300克之间。头的大小约为身长的三分之一,鼻和口的外形会逐渐明显,而且开始长头发与指甲。全身被胎毛覆盖,皮下脂肪也开始形成,皮肤呈不透明的红色。妈妈开始感觉宝宝的胎动。

六个月大的胎儿宝宝身长30厘米,体重约600~750克。骨骼更结实,头发更长,眉毛及睫毛开始长出。脸形也更清晰,已十足是人的模样,但仍然很瘦,全身都是皱纹。此时用一般听诊器可听出胎儿的声音。

七个月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36~40厘米,体重约1000~1200克。上下眼睑已形成,鼻孔开通、脸部形同老人一般。若在此时出生,生命力很弱,容易夭折。

八个月大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41~44厘米,体重约1600~1800克。胎儿身体发育已算完成,肌肉发达,皮肤红润,但脸部仍然满布皱纹,神经系统开始发达,对体外强烈的声音会有所反应。胎儿的动作会更活泼、力量更大。

九个月末的胎儿宝宝身长约为47~48厘米,体重约2400~2700克。 身体圆滚滚相当可爱。皮肤呈光泽的粉红色、皱纹消失,此时会出现婴儿般的脸部,胎儿动作激烈。

十个月的胎儿宝宝身长约50~51厘米,体重约2900~3400克。皮下脂肪继续增厚、体型圆润、皮肤没有皱纹、且呈现光泽的淡红色。骨骼结实、头盖骨变硬,已完全具备生活在母体之外的条件。

这时候,胎儿宝宝要脱离妈妈身体到世界上来生活啦!

通过上面的资料你了解了,我们是在妈妈的肚子里长了近十个月才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可是,你了解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吗?请找个星期天,也来体验一下妈妈的辛劳好吗?

二、搜集素材

1.请你问问妈妈,你出生时体重有多少千克?身长多少厘米?你在妈妈肚子里待了几个月才出生的?妈妈生你时,肚子痛不痛?痛了多长时间?妈妈怀着你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恶心,想要呕吐?走路做事有什么不便?请把妈妈的回答记录下来。

2.请你称出和你出生时体重同样重量的米粒,装进米袋,扎紧米袋口。然后,把这个“米袋娃娃”绑在自己的肚子上。再用手使劲拉拉,直到稳妥了才好。穿好外衣,再面对着落地大镜子仔细看一看:肚子前的衣服被拱起来了吗?拱起有多高?侧过身来照一照,原来平平的肚子现在变成什么模样了?像什么?你觉得自己怀上“米袋娃娃”后,是好看了还是难看了?是不是觉得很滑稽?你站着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你走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请将回答写在下面的空行里。

3.请你坐在书桌前,和平常一样,打开书包,拿出书本和笔,认认真真地写作业。你在做这些习惯动作时,感觉和平时一样吗?请坚持做半小时作业。一边做,一边感觉:腰酸不酸、背痛不痛?肩膀累不累?在这半小时里,你一共看了几次时间?摸了几次“米袋娃娃”?是否有把“米袋娃娃”卸掉算了的想法,还是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呢?请将回答写在下面的空行里。

4.请你怀着“米袋娃娃”从一楼爬到三楼,再从三楼下到一楼。感觉如何?用手撑着自己的腰或拉着楼梯扶手了吗?有没有觉得肚子上像绑了块巨石、沉甸甸的?还是像被人狠狠地打过,有些酸酸的?中间你歇了几次?“米袋娃娃”有没有掉下来?有没有大口喘气?出汗了吗?脚步快吗?请将回答写在下面的空行里。

5.请你绑着“米袋娃娃”,弯下腰来系鞋带。当你弯下腰时,动作快不快?够得着鞋子吗?你系鞋带时,动作快不快?“米袋娃娃”碍事不碍事?你怕不怕它会掉下来?腰、背酸不酸?请将回答写在下面的空行里。

6.解下“米袋娃娃”,请你看一看肚子上有没有印痕?你觉得哪儿轻松了许多?你有没有大声叫喊?喊了什么?经过这一番体验,请你想一想,妈妈当初把你怀在肚子里要近十个月,你觉得她容易吗?辛苦吗?请你写几句感谢妈妈的话,并真诚地向她表达!

三、今日作文:做一回“准妈妈”

 

□□□□□□□□□□□□□□

 

□□□□□□□□□□□□□□□□

 

□□□□□□□□□□□□□□□□

 

(见李白坚、张赛琴编著小学生《新体验作文练习册》(回家活动篇),上海教育出版社)

 

【学生作文实例】

做一小时“准妈妈”

湖南长沙一师二附小毛昕

据妈妈说,我出生的时候体重有2800克,身长50厘米。我在妈妈的大肚子里“住”了9个半月。她还说,生我的时候,肚子非常痛,像被砍了一刀一样,足足痛了一天时间。但是怀着我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感觉。我想,我应该没有在妈妈的肚里大闹“肚宫”吧。妈妈接着说,当时,她干什么都觉很吃力,像用绷带绷起来似的。

我听完后想:妈妈为了我,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都尽心尽力地照顾我。岁月的光阴夺走了她脸上的美丽,在她那又平静又慈祥的脸上深深地“割”了一刀又一刀。

我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转了。那“当一小时‘准妈妈’”的“新体验”作业催促着我当一回“准妈妈”,去体验一下妈妈怀着我时的痛苦。

我把和出生时的我同样重的米袋绑在了瘦瘦的肚子上,再拉一拉,直到稳妥了。我捧着大肚子,大摇大摆地走到亮闪闪的镜子面前。

看着镜子,我惊讶地叫了一声“啊!”我原本那平平的肚子外出“旅游”去了,那大大的肚子却“上岗”了!这时,我的肚子里像有个大西瓜,衣服被拱起来大概有10厘米!我侧过身来,那大大的肚子滚圆滚圆的,我简直像只大熊猫!

我觉得怀着这个沉甸甸的“米袋娃娃”很不好看,但很滑稽,我哈哈大笑起来。

我站着的时候和走路的时候感觉一模一样,身子弯着,好像一棵快枯死的枯树,死气沉沉的,很不好受。

我怀着“米袋娃娃”来到桌子前,认认真真地读起书来。我那“米袋娃娃”好像跟我在拔河比赛,使劲地把我向下“拖”,我的脸都快挨到桌面上了。我的腰和背都疼了起来,好像在抗议我怀着“米袋娃娃”。一种卸掉“米袋娃娃”的想法油然而生,但坚定的意志使我没有动摇,我还得坚持下去。

我怀着沉重的“米袋娃娃”准备艰难地从一楼爬到三楼,再从三楼走回一楼。原本走楼梯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但今天却与平时不同,要绑着千斤重的“石头”,那真像是爬天梯一样。

我吸了一口气,一步一步地爬上楼梯,汗水像珠子一样从我脸上滑了下来,但我仍然坚持着。我扶了栏杆十次,因为我被那超重级“娃娃”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到三楼。

接着,我又一鼓作气,退回到了一楼。下楼比上楼容易,不怎么费力,但我的腿酸酸的,像被人狠狠地踢过。等到爬回一楼,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坐在地上了。我在爬三楼的过程中,一共坐了五次,真的累得够呛!

接着,我又绑着“米袋娃娃”准备弯下腰来系鞋带。

可是由于肚子太大,我总是够不着鞋带。后来,我索性把身子蹲下来,这下难题才迎刃而解。我的动作不快不慢,但我的腰和背又酸又痛,我觉得“米袋娃娃”真是碍事啊!

完成了体验的任务,我解了这个“米袋娃娃”。立刻,觉得脚、腰、背轻松多了,我快活得像神仙,还情不自禁地跑了起来!

经过这番体验,我知道了妈妈怀我的不易和辛苦。

妈妈,您博大的爱,使我们这些活泼的小孩子茁壮成长。您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而您却忍受煎熬,您真的很伟大。

妈妈我爱您!

 

从以上两个课件的示例不难发现,“前”作文教学是怎样教育学生在“摄取生活素材”上做文章的。经过多次这样的课堂作业和回家实践,学生必将越来越学会“摄取生活素材”的方法。一旦这个文章生成的本质问题得到解决,则无论平时作文或者命题作文考试,都将不成问题!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我们设计的“现场演示活动”都将涉及“竞赛”“猜测”“模仿”“惩罚”等游戏法则,而游戏氛围的营造,正是导致学生产生激情的酵母!关于这个问题,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

总之,“前”作文教学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方法。可以预见,有关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当今的作文教学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