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冠心病(心阳不振)中医脏腑理论实例讲解

 学中医书馆 2013-12-26
冠心病(心阳不振)

熊某,女,4l岁,咸阳市外贸车队干部。1991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慌、气短3年,下肢轻度浮肿半年。患者1年前开始胸闷,阵发性胸闷痛,伴心慌、烦躁、气短乏力。近半年来,下肢浮肿。曾在西安检查诊断为“冠心病”。服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听诊:心律不齐,心音低钝,肺(一)。肝区压痛,下肢I度浮肿。舌苔白,脉沉细,偶有结脉出现。辨证:胸阳不振,心气不足。治法:宽胸理气,补益心气。方药:瓜蒌15 g,薤白10 g,降香10 g,丹参15 g,三七3 g(冲服),麦冬15 g,桂枝6 g,桑寄生15 g,杜仲12 g,鹿衔草15 g,炒枣仁15 g,生山楂15 g,玄参15 g。6付,水煎服。服上方后诸症减轻,左侧胸部仍闷痛,气短乏力,眠差多梦,下肢浮肿,上午腹胀,烦躁,脸部烘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方药:瓜蒌15 g,薤白10 g,五加皮10 g,川牛膝12 g,通草10 g,丹参10 g,琥珀3 g(冲服),炒枣仁15 g,夜交藤39-g,五味子10 g,茯苓15 g,降香10 g,麦冬15 g。6付,水煎服。上两方交替服用,至1992年2月22日诉:服药后心慌心悸好转,已不胸痛,浮肿已消,惟因近日感冒咽痛求治。(《疑难病证治》1996,72)

【按语】本案冠心病,病机为胸阳不振,兼气滞血瘀。此病病机较复杂,既有痰浊闭阻胸阳,又有气滞血瘀表现,既有阳虚又有阴亏,故选方用药尤宜谨慎。方中瓜蒌、薤白宽胸理气化痰,降香、丹参、三七、生山楂,行气活血止痛;桂枝、杜仲、鹿衔草、桑寄生,补心肾之阳;麦冬、炒枣仁、玄参养心肾之阴。故药中病机,服后症减。此后,又加利水、安神之品以消肿去湿,养心安神,标本兼顾,故疗效甚为显著。心痛作为疑难病,单纯者虽有,复杂者尤多。辨证切忌以偏概全,用药甚忌大寒大热,慢性病还需慢慢医,急则易偏差,欲速则不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