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培养科学素养”与“探究性学习”

 花好月媛66 2013-12-27

   浅谈“培养科学素养”与“探究性学习”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提高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科学素质这一基本目的出发,把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摆上了重要的位置上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一规定,不仅明确指出了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性质,而且规定了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那么,如何实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这一课程目标呢?从“科学课程标准”中我们找到的答案是:“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进入新课程以来,我们的广大科学教师围绕着“培养科学素养”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问题,曾开展了广泛的学习与实践研究活动,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优秀教学案例。但是,当我们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来分析更多普通教师的课堂教学时我们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实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对于“如何在探究性学习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等问题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笔者认为:从实现新的科学教育目标出发,在我们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中进一步深入开展对科学课“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讨论,有利于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下面,仅就自己的学习与实践研究经历,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应注意发现并研究教师在“探究性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模糊认识,进而把科学课教学的研究引向深入

随着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等教学思想的传播,以及“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等学科课程理念的实践研究,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我们的有些教师只满足于读了几篇文章,或看了几节好的示范课及研讨课,还有的也只是经历了短暂几天的新课程岗前培训,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对新的科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番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就匆匆开始了对新课程的实践探索。加之我们有些关于新课程教学实践方面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出现,其中有一些还没来得及经过专业部门组织的深入研究和论证,就忙于拿出来发表和流通,进而被一些教师学习并不经选择地使用;还有那些在繁重的工作压力面前仍要“跟上课改发展步伐”的广大一线教师们,还没有来得及对有些“教学设计”及“实践案例”做深层内涵的研究,就忙于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将其搬进自己的课堂。由此,课堂教学中便出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的“热闹”局面。走进今天的科学课堂,虽然许多教师都在谈论着“探究性学习”的话题,其间也可以看到一些教师们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所展示出来的那种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许多导向正确、方法可行的课例,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不少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走入误区的课例或现象。

比如,教学中不是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学科教育目标着眼,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引导他们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讨论研究、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研究并解决问题,而是盲目追求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性活动时间及数量的多少,简单地把侧重于学生动手操作性活动的课理解为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再如:不是把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训练放在首位,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本来方式(即: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和运用科学知识,而是把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确切地说: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操作规程或已有的实践经验,一步步完成对事实性结论的认识和深化记忆的实验过程(或者说是对科学事实的认证过程),简单地称之为“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此外,还有一些不合时宜、不符合规律的、对学生完全“放手”开展学习活动的安排等做法,都被一些不善思考和研究的教师盲目地冠之于“探究性学习”的名号。基于上述种种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当前许多教师对于“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些现象和形式的层面上,所以,他们的课堂行为才显露出某些“盲目”、“简单”和“形式化”的倾向。要克服这类问题,就要引导教师认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深入扎实的学习与研讨活动,正确认识新的科学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目的和意义。要通过学习和研究活动,使我们的广大一线教师能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各自在对新的科学教育理解上存在的差距。进而把“培养科学素养”的教育目标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联系起来,把新课程的实践研究引向深入。

二、要深入研究“科学”与“科学素养”的丰富内涵,使我们的教师们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开展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

我们知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其主要目的是为实现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的。所以,要使“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更加深入,就要充分理解“科学”与“科学素养”的丰富内涵。那么,“科学”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科学教师应该怎样理解“科学”与“科学素养”?当前,国内外一些权威人士认为:科学是一种世界观(即: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它应该包括: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精神及思维习惯(包括科学技能、科学态度、价值观);重要的科学思想。关于科学素养,我们可以引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的定义: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活动。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认识他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权威人士做出了下面的解释:它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它注重实验、依靠证据、利用假设、运用逻辑推理,提出解释,通过观察验证,努力鉴别,避免偏见,不仰仗权威。结合上述种种关于“科学”、“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我们再来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科学课程理念的提出,其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师在组织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教育目标,整合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之中。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再来研究“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践问题,我们会发现这其中蕴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啊!有了这些科学理论基础做支撑,关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方向更明确、过程更合理、方法更灵活、空间更广阔,对学生的发展更有益。

三、以探究学习为核心,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还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力水平,进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

做到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导航。我们黑龙江省许多地区现在正使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把对一个个科学事实的掌握和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一些科学思想和认知模式的了解、科学世界观的教育等诸多与培养“科学素养”有关的内容,都蕴含于一个个有序的探究活动之中。也就是说:教材本身就是一个个很好的“探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所以,教师只要看懂、吃透了教材,并能够按教材设计的意图,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就能得到落实。但是,由于各地、各校学生的自身情况存在差异性,所以,教师在使用这套教材时,还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整体学力水平,思考教学过程中(也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在哪些地方需要指导、哪些地方需要提示、哪些地方需要暗示、哪些地方需要深入引导探究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并科学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之能朝着更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以上是自己根据多年来教学研究实践中的认识,结合课改后对于新的《科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理解,同时联系听著名专家讲学中的收获体会,对于新的科学教育目标(培养科学素养的问题)以及“探究性学习”中有关问题的几点粗浅认识和看法,在此提出与各位同仁研究,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帮助与指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