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术与古代兵法

 gutuchanyu 2014-01-01

 

中国古代的战争频繁,规模巨大,情况复杂。因而,中国古代战争造就了一大批著名军事家,产生了大量的军事著述。《汉书·艺文志》著录古兵书有53家,790篇。至清末,从目录学统计看,古代有关兵家著述多达1304部,现存288部。可见中国古代兵法流派众多,内容丰富。由于武术 与军事在历史上的不解之缘,战争产生的兵法,既指导了战争,又指导了武术 。因此,兵法是武术理论指导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武术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与兵法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庄子·说剑》的著名击剑理论,如诱敌来攻,因敌应变,后发制人等,即体现了先秦兵法之道。《吴越春秋》记载越女关于剑道的动与静、攻与防、虚与实、内与外等方面的论述,也与兵法理论相通。《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六韬》等关于战争之道、之法、之术的兵法原则,自先秦时代就影响着武术的理论与实践,并成为武术 战略、战术的基本指导思想。所谓“古来习拳知兵法,不知兵法莫练拳”的谚语,即是古代兵法对武术 深刻影响的反映。宋明是中国古代又一个兵家辈出、兵书大量问世的时代。曾公亮、丁度等人编写的《武经总要》、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剑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何良臣的《阵记》等,不仅在古代兵家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兵法理论与原则对武术的选练手段的完善、技战术的成熟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和作出了重大贡献。

兵法与武术这种密切的历史联系,使二者在漫长的冷兵器时代,相互交融与促进,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系统。战争产生了兵法,而兵法在指导战争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战争理论,提高了战争指挥艺术;同时对武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武器的进化和更新。用于战争的兵法引申转化到武术上来,既指导了武术,又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与变革;既丰富了武术技击内容,又促进新的武术器械的产生。古代兵法战略战术思想对武术影响较大者,有如下几点:

审时度势

是军事活动前的战略思考,是攻守抉择的准备。主要包括明确双方态势,力量对比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因素,以便“审敌虚实而趋其危”(《吴子·料敌》),从而制定相应对策打击敌人。这种应敌预先战略思考的思想很早就成为武术技击的基本指导原则,诸家拳种无不有预先分析、判断准备等具体方法。

就武术技击而言,“审时”即把握时机,“度势”即衡量实力。在实践中,技击术和战争一样,最难以捉摸的是对方的行动企图。双方都在力图诱引蒙骗对方,真假虚实的变化使人捉摸不定,忽隐忽现的形势令人眼花缭乱。这些都给审时度势带来许多困难,而不能预先分析、判断、应对,又是技击的大忌。作为技击家一定要善于预先分析、判断,除了解对手情况,如身高、体重、年龄、胖瘦、素质、技艺特长、性格、爱好之外,还要知道技击的形式、地点、时间、气候等,特别要对对手的行动目标,将要采取的方式以及进退、刚柔、虚实、松紧等判断正确,才能控制局势,立于不败之地。总之,面对种种复杂的情况,高明的技击家如同高明的军事家一样,均须善于审时度势,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判断,找到对路的应对谋略与方法,采取有效的相应行动。审时度势是武术技击的总体考虑,是取胜的重要一环。

知己知彼

著名军事家孙子提出这一最为重要的战争指导原则,被视为确定战略战术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思想。这一重要原则被直接汲取作为武术技击的指导思想,古今拳家均极为重视这一原则,强调“知己知彼”在应敌制敌中的极端重要性,并对如何做到“知己知彼”有不少论述。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要诀指出“以己粘人,必须知人”。因此,“知己知彼”是武术技击取胜的先决条件,也是军事理论应用于武术实践的典范。

胆气为先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和武术家都极其重视攻防格斗对抗中的“胆气”,并把“练胆”放在首位。《吴子》指出:在战场上,“必死则生,幸生则死”。把生死置于度外的人经过奋勇拼搏以后往往可以死里得生,取得最后胜利;而那些过于爱惜生命的人最终反而可能一败涂地,甚至丢掉性命。戚继光从多年的领兵实践中总结出,选练士卒须“精神,力,貌”三者兼收,“而必胆为主”(《纪效新书》)。武术家同样重视“胆气”,并认为有胆胜无胆,心壮胜心怯,不怕死胜怕死。形意拳谱中说:“五行合一处,放胆必成功”。《少林交手诀》云:“一虎能胜十人胆,临敌要有十虎勇,一人胆大百人怕,孤将勇猛万夫惊。”就是说一进入技击对抗之中,勇气是第一位的,故拳谚有“一胆,二力,三功夫”之说。可见胆气是武术技击临敌制胜的重要因素。

兵之情主速

孙子在《孙子·谋攻篇》中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说明用兵的关键在于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武林中交手之理与军事用兵之道相通,速度在武术技击中同样重要。《内家拳》说:“打拳宜手捷、眼快,紧逼先施。”少林拳谚云:“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八卦掌除了手脚快外,还突出要求快速的旋转步法,即“穿搬截拦,拧翻走转,推托带领,缠刁扣钻”,每个动作都必须练得又快又熟;形意拳要求“起如风,落如箭”,“起无形,落无踪”,必备“七疾”之能:眼疾,手疾,脚疾,意疾,出势疾,进法疾,身法疾。习拳者具此七疾,方能制胜对手。快是技击制人的关键,故拳谚云:“千来千有解,万事万有解,一快则无解”。可见,孙子的“兵之情主速”的思想在武术中有极其广泛的运用。

先发制人

这一兵家、武术家惯用的技击战术方法,是孙子兵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发制人主要在于抢先争取有利机会,主动粉碎敌人的企图,使敌人处于被动,进而制服敌人。首先必须在技击准备上抢先,尤其注重战前士气;其次要具备优先的技击实力,达到攻无不破,守无不固;再则要有临场的应变能力,能适应各种情况和不同对手。在技击方式上,为保证先发制人,必须要有相当的技击速度。技击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决定于攻防的到位速度。因此,谁的速度快就能抓住战机,掌握攻守的主动权。在交手中,只有提高技击的速度和力量,才能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

避实击虚

虚实是军事战略战术上常用的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据《汇解》载:“虚者,怯,弱,乱,饥,劳,寡,不虞也;实者,勇,强,治,饱,佚,众,有备也”。《孙子·虚实篇》曰:“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意即避开敌人的主力所在,攻击其力量薄弱之处。同时,孙子就战场上的变化及虚实的转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指出用兵的规律如流水,水由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用兵是根据敌人变化而采取制胜的方法。为此,孙子特别强调随机应变,发挥将帅主观能动性,以“致人而不致于人”,造成敌虚我实的态势,变不利为有利,然后“避实击虚”,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武术技击中也充分运用了“避实击虚”的战术思想。《太极十三势歌诀》主张“静中能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打手要言》说“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俞大猷《剑经》强调“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等,就是根据对手虚实动静确定战术,然后“避实击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避实击虚”的另一层含义有避敌正面之意。《孙子》指出,两军作战,要避开敌人的锐盛之气,待敌军气势衰懈再出兵进击,即“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一用兵之道在武术技击中得到充分发挥。其中,避开正面,就是武术各门派遵循“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原则普遍使用的一种战术。向恺然在《拳术见闻录》中说:“硬者,非身手硬,劲硬也。快者,非进退快,转侧快也。进退固不能不快,而胜负之数,不在进退,在转侧。这里强调的“转侧”就含有避开敌手正面的意思。少林棍有“穿,提,闪,赚之法……其机玄,其旨奥,其心精思巧者不能造,非功深力到者不可言。闪赚者,手固步小,推棍入彼怀中,左拿闪右,右拿闪左,莫可深度。”这种“闪赚”也是运用声东击西避开敌手正面的技法。

诡道诱敌

《孙子·计篇》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明确指出用兵是一种诡诈行为,也是兵法的一条普遍规律。为诡诈之道而采取的种种办法,都是为了迷惑敌人,引诱敌人上当。因此,自古兵家多把诱敌上当列为用谋之首。

诱故上当在武术技击中应用广泛,并多表现为以假隐真,把自己的长处隐藏起来,把自己的意图和招法隐藏起来;而故意暴露出短处或破绽来误导对手。中国武术众多拳种中,有不少迷惑对方的招式技法。越女论剑云:“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吴越春秋》)。这是典型的诱敌技法。在少林拳中,诱敌技法具有代表性。北少林的拳种,擅长腿击,惯用声东击西、纵远窜近、升高伏低的引诱方法,全靠脚打人;南少林的拳种,则擅长拳击,善于引诱对手发腿,然后用桥手堵截。而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等的诱敌技法颇具匠心,除以柔克刚、藏锋不露、奇幻多变方法之外,八卦掌则强调在天成象,天有不测风云,以变求胜;形意拳则强调在地成形,无形无象,在不变中求变以制敌;太极拳则效法人和,无极而太极,以柔克刚而致胜。此外,醉拳以佯醉诱敌,地趟拳和犬术等以倒地诱敌制人,也很有特色。诱敌上当的技艺无止境,也变化无穷,它在武术技艺中的运用可谓达到了“神”、“玄”、“妙”的地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