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印度有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佛教,其实,释迦牟尼只比孔子早逝4年。中国有孔子,他创立了儒学。中东有赛亚第二,他对犹太人创立基督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在这个时候,希腊也出现了苏格拉底和泰勒斯等著名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同一时代的出现,有的学者称之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黎明时期。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的鲁国。那时候,在中原黄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等地,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但实际上是一些自主的或者半自主的独立国家。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这些诸侯国不断发生兼并战争。 ■■■■■■ 孔子的祖先原来是宋国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孔子是殷代贵族的后代。武王灭掉殷之后,把殷的后人封在宋。孔子临死的时候也曾说自己是殷人。 虽然祖先是贵族,但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他的祖先由于宋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逃到鲁国。到了鲁国,这宋国的贵族就没落而无权无势了。 孔子的父亲叫孔纥,字叔梁,一般称为叔梁纥,是鲁国一个职位不高的武官,身体很棒,很有力气。有一次,几个诸侯联合去攻打一个小国,鲁国也参加了,叔梁纥也在军队里。当他们攻进城去后,那个小国的守军就要把吊门放下来,先入城的队伍眼看就要被隔断在城里了,正在这时,叔梁纥用双手把吊门托住,先入城的军队才得以完全退出来。这是孔子出生前12年发生的事。 叔梁纥的第一任夫人姓施,生了9个女儿。妾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个瘸子,叫孟皮。瘸子在当时是不能主祭的。叔梁纥想生个健康的接班人,于是,就向鲁国一户比较殷实的大族——颜家求婚。据说颜家有3个女儿,但老大老二都不愿意嫁给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只有三女儿颜征在同意了。因为二人年龄相差比较大,不合礼法,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说是“野合”。 《史记》说“孔子生而叔梁纥死”。有一种说法是孔子3岁时叔梁纥死的。 ■■■■■■ 我们说孔子成为圣人,这与大环境及小环境都有关系。 鲁国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孔子十六七岁的时候,年仅30多岁的母亲颜征在去世。孔子由于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年轻的时候在鲁国就出名了。孔子19岁结婚,妻子是亓官氏。第二年,孔子生了个儿子。知道这个消息后,鲁国国君鲁昭公特意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为了纪念这件事,孔子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 大概在二十六七岁时,孔子做过两任小官,一任是委吏,相当于现在的会计,孔子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错误。一任是乘田,是管牛羊的官,孔子把牛羊饲养得都膘肥体壮。 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在位的是鲁昭公。鲁昭公是庶出,他即位的时候已19岁,但还和孩子一样,不像个国君。当时把持鲁国政权是三桓(3个贵族):季平子、叔孙氏、孟孙氏。鲁昭公想讨伐季平子,但不想其他几家联合起来对付他。鲁昭公失败后逃到了齐国,后来死在了齐国。 对于三桓,孔子本来就不满意,现在鲁昭公被三桓驱逐出鲁国,他实在看不下去,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为了在齐国发展,他当上了齐景公一位亲信的家臣。孔子这次来到齐国,在艺术修养上收获很大,他听到舜的古乐“韶”。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他不仅听了韶乐,而且认真学习了。“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说这时候的事。 孔子在齐国大约住了3年,后来齐景公对他不冷不热,最后终于向孔子坦白说:“我老了,精力不济,不能任用你图谋改革了。”孔子听了,只好收拾行李,离开齐国。孔子回到鲁国,由于他不是贵族,没有政治基础,再说鲁国政治局势很乱,所以孔子只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这时孔子已经快40岁了。 ■■■■■■ 孔子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并不安心于一辈子当老师,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想实现这样的社会,但这不是只教书就能做到的,必须从政。 孔子从政可不是见官就做,他要看情况。首先,孔子主张“君君、臣臣”,自己能做到“臣臣”,可是国君也得像个国君的样子。第二,孔子主张为政必须实行德政。 孔子从齐国回来,季氏家的大总管阳货就想请孔子到季氏家做官,帮着自己。这个阳货在季氏家当总管已经几十年了。孔子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季氏家招待知识分子,孔子认为自己也是读书人就去参加了。阳货看见孔子就说:“我们是招待知识分子,可不是招待你。”于是,阳货把孔子赶了出来。 过了20多年,鲁国的政局是季氏专鲁国之政,阳货专季氏之政。专到什么程度?阳货根本不把季氏放在眼里。有一次,阳货把季氏季桓子的近臣抓起来,季桓子生气了,阳货也把季桓子抓起来,后来季桓子答应阳货一些条件,他才被放出来。 此时,孔子的道德学问不仅在鲁国,在其他各国都很有名气了,他再也不是20年前的小青年了。阳货的野心很大,他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野心,必须有能人帮助。这个时候,他就想到了孔子。从以后的事情来看,阳货这个人是很有计谋的,不是个大老粗。他想让孔子去见他,但又不愿意自己失礼,就事先让人打探孔子什么时候不在家,趁着他不在家给孔子送一头蒸小猪。按照当时的礼法,大夫有赐于士,如果士不在家,没有亲自接收到礼品,士就要亲自到大夫家去拜谢。孔子当时也不愿意见阳货,就探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去答谢。事情的发展真具戏剧性。就在回来的路上,孔子遇到了阳货。 阳货就说:“你过来我有话对你说。”孔子过去了。阳货说:“你主张‘仁’,可是你有一身本领,却看着国家这样乱套,这能叫做‘仁’吗?愿意参政,却屡屡错过机会,这能叫做‘智’吗?”孔子都说不可以。阳货又说:“时光消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阳货的话很明显,就是让孔子到他那里去做官,而且越快越好。孔子只好说:“好吧,我将去做官了。”但孔子没有说,到阳货那里去做官。 孔子为什么不去阳货手下做官?据司马迁说,这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再说,这次做官也是在阳货手下,而不是在朝廷上。这件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04年,孔子47岁。3年后,公元前501年,阳货失败逃往晋国。 ■■■■■■ 就在第二年,孔子走上了仕途。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大概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有很大成绩,各国都到鲁国来向他学习。第二年,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司空是朝廷里管理建设工程的官。不久,又由司空转为司寇,司寇是管理司法方面的首长。这个时候的孔子是真正参与政治了。 虽然孔子在鲁国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乡、长辈面前,仍然很谦逊淳朴,像不善于说话似的。但当他在朝廷上议事的时候,却侃侃而谈,同时又很慎重。和同僚说话,总是和悦近人。 在孔子做司寇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00年,齐国发现孔子在鲁国握有实权,齐国受到了威胁,齐景公就根据大臣的建议,派人到鲁国来,说要和鲁定公在夹谷开一次见面会。夹谷在今天的山东省莱芜,在齐国的境内。他们打算在这次外交会议上,使鲁国屈服。 鲁定公同意赴会,孔子作为司寇代理丞相也去了,并向鲁定公建议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次会议要带领指挥军队的左右司马去。”鲁定公同意了,就命令左右司马各率兵车五百乘跟随。 到了约定的时间,鲁定公和齐景公都到了夹谷。齐景公的助理是孔子的老朋友。两国国君在预先筑好的、有三级台阶的土台子上会见。会见的时候,依照当时的礼节,彼此见过了面,也见过了酒。这时齐国拿出了事先写好的盟约。盟约上写着:齐国出征时,鲁国必须派三百辆兵车跟随。这是什么意思?就是鲁国成了齐国的属国。这时孔子上前建议,盟约也必须写上:鲁国出征时,齐国也必须派三百辆兵车跟随。这就维护了鲁国的尊严。 接着齐国主持人说:“请表演地方歌舞。”于是,齐国的歌咏队一起上来,他们有的拿旗,有的拿盾牌,还有使枪弄棒的。意思是用这种歌舞先把鲁定公吓住,然后再谈问题,这样鲁定公就会听话了。 孔子看透齐国的阴谋,赶紧到台上,扬起袖子喝到:“两国国君正在庄严的会见,为什么表演野蛮的歌舞?请问齐国主持人应该怎么办?”齐景公被孔子严肃的质问弄得很不好意思,就摆摆手,叫歌舞队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齐国的主持人又说:“请演奏宫廷音乐。”但上来的不是宫廷乐师,而是一群身材短小的杂技艺人,表演一些低级音乐。在这庄严的场合来这么一群人喧闹,这简直是对鲁国国君的侮辱。孔子急忙上前大声喝道:“倡优侏儒戏弄诸侯的,依法应该斩首,执法官应该执行!”齐景公确实是想侮辱鲁定公,让鲁定公属于自己之下,结果被孔子揭破,只好拿这些身材短小的杂技艺人做牺牲,斩了这些人的手脚。 由于孔子的严正态度,事先准备了武力,齐景公看到鲁定公不是可以轻易劫持的,就匆匆结束了会议。 齐景公回去埋怨大臣们说:“鲁国君臣是按照正理办事,可是你们却叫我采用野蛮的办法,耍小手腕。现在把鲁国国君得罪了,同时,齐国的国际声誉也大受损伤。怎么办?” 齐国的大臣们说:“大丈夫做错了事,可以拿实际行动来表示改过;小人做错了事,只会在口头上做出许多掩饰。你若是后悔,就拿出实际行动来改过。”于是,齐景公把过去侵占的鲁国的三座城归还给鲁国。 孔子在外交上胜利了。孔子这一年是52岁。 ■■■■■■ 鲁国在夹谷之会的外交胜利,提高了国家的地位,也提高了孔子的声望。 鲁国当时3个贵族(三桓)把持政权,鲁国想成为强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必须“强公家、弱私家”,削弱三桓势力。 公元前498年夏天,孔子对鲁定公说:“按理说,大臣不该私有军队,大夫不能有5里地大小的城郭。”鲁定公当然赞成孔子的主张。三桓之一的季氏也赞成。因为他自己的城郭被大夫公山不狃(音“纽”)占据着,阳货已经跑了,他可以拿这个借口来消灭公山不狃。孔子于是派子路到季氏家去当总管,为的是有步骤的把三桓盘握的城郭拆除。 首先服从的是三桓之一的叔孙氏,由于他本身力量不够,他把自己盘踞的城郭拆除了。季氏的费城被公山不狃占着,季氏愿意拆,但公山不狃不愿意,他就开始起兵反抗。他的军队一直打到鲁国都城曲阜,鲁定公都吓跑了。孔子命令部队去反攻,公山不狃被打败了,逃到了齐国。 三桓已有两家把城拆了,只剩下了孟氏。守城的将军对孟孙氏说:“这里离齐国很近,如果把城拆了,齐兵很容易打进来。而且这座城是孟家的保障,毁了城就毁了孟家。这座城无论如何也不能拆。” 这样三家至少有两家的城已经拆除了,在表面上是被削弱了。孔子在内政上,又暂时取得了胜利。这一年,孔子54岁。 由于孔子的治理,鲁国的社会就稳定了。这时,卖猪羊的不漫天要价了,街道上井然有序,丢了的东西也没有人捡。四方客人到鲁国就像到了家一样,不必麻烦官府。 ■■■■■■ 孔子这样的政治成绩,自然使邻国,特别是齐国增加了恐惧。而这时,齐国著名的贤相晏婴逝世了。 晏婴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不阿谀奉承,又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他还善于选拔人才。他曾把一个叫越石父的奴隶赎出来做官,又曾举荐一个赶车的仆人为大夫。晏婴不专断,愿意听各方面的意见。他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有好处的,这就像调味一样,正因为味道不同,才可以互相调剂,调出好味道来。”后来,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是受了晏婴的影响。 晏婴死后,齐国就缺了贤相。 这时,齐国的执政者就很担忧,提议道:“孔子掌握了政权,一定要称霸天下,鲁国离我们很近,不如割些地方给鲁国,先搞好关系。”这时,曾建议举行夹谷会的一位大臣就说:“我们应该先离间孔子和鲁国君臣的关系,如果离间不成,再割地也不迟。”于是,决定送鲁国国君80名美女和120匹好马。 但凡有头脑的人都会想,齐国本是个强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给自己送来这么多美女和好马呢?齐国的意图不是很清楚吗?这是一个陷阱啊。可是,鲁国的君臣就是愿意往陷阱里面掉。 齐国送来的美女、好马留在了城外,鲁定公就叫季桓子先去看看。季桓子化了装偷偷看过之后,越看越觉得舍不得。后来,鲁定公也去看了,不再过问政治。子路见他们如此荒唐,就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走了。”孔子说:“再等一等,鲁国就要祭天了,如果鲁国国君把祭肉送过来,就说明他还看重我们,还可以留一留。”因为按照礼俗,祭天之后的肉是要分给大臣的。可是,鲁定公只顾玩乐,祭天也祭完了,并没有分给孔子祭肉,于是孔子就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 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情,孔子知道鲁定公并没有振兴鲁国的雄心壮志,季桓子也是一个只知享乐不图进取的家伙,他们不过是利用自己,替他消除像公山不狃那样的异己势力罢了。事实上,季桓子也怕让孔子这样长期搞下去,会把自己的势力削弱,所以冷淡孔子是当然的。自己的理想在昏君佞臣的阻力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孔子辞了职,率领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