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视觉文化概论》: 看,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聽雨軒sjh 2014-01-06

章目录:

《视觉文化概论》序

《视觉文化概论》后记

《视觉文化概论》简评

《视觉文化概论》序

作者:复旦大学陈思和

看,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

看不等于看见。

看见不等于看懂。

看懂不等于看好。

     张舒予教授把这部书稿送到我这里,希望我能对视觉文化表示一些意见.可是我的研究范围相当狭隘,对于最近几年令人目不暇接的新科学兴起并没有特别的留意.记得十年前,有位名画家来复旦访问,无意中说起办学什么的,我问他是否想办一所艺术学院,他纠正说,现在外国称之谓视觉艺术学院,教学的范围更加广些.视觉文化概论书稿我认真读了一遍,与其说是为了写序而了解内容,不如说是自己先偷偷学习,免得说外行话来贻笑大方.”视觉文化”显然比视觉艺术又进了一步,内容范围更加宽广.作者把它定义为:“将以图象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所以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除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传统的视觉艺术样式,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视觉经验无所不在。”作者从信息技术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将静态艺术样式、动态艺术样式和网络视觉文化等作为主要研究范围。这样,本书所研究的目标、对象与范围大致清楚了。

    “视觉”当然是指人所具有的认知世界的功能。既然世界进入到处处以视觉表象符号作用于人类认识感官的时代,诉诸感性的具象性符号大于诉诸理性的抽象认识符号,人的解读图象的功能就相应地变得更重要,视觉功能开始占据文化欣赏的主要位置。“视觉”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看”和“读”,而是特指解读某种具象性的对象。流行音乐当然不属于视觉文化,但是当周杰伦在舞台上演出时,含糊不清的歌词和又唱又跳的动作使人们的“听”的功能退让给视觉的欣赏表演。一般的图书以文字为主,不属于视觉文化的范围,但读图时代的到来,以至于蔡志忠的漫画及其模仿者把各种经典文本都漫画化了,那就算是视觉文化所关注的对象了。所以我觉得研究者把研究范围从“视觉艺术”扩大到“视觉文化”是符合社会文化信息发展的实际需要的,也是社会扩大研究范围,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艺术”的扩大。事实上这不断发展变化更新着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都不是纯艺术范围,甚至是与传统精英艺术相对立、起到破坏消解作用的因素,就如漫画对于经典名著、广告对于诚信伦理、流行歌手对于传统音乐,等等。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普及“化”的过程中必然也会改变自己的传统面貌,甚至面临消解自身的危险。这是一个相生相克的过程。研究“视觉文化”应该把这样一种过程作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并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作者对此是有所关注的。但是我觉得这并非是教育手段的问题,而是“视觉文化”取代“视觉艺术”过程中人文精神所必然要遭遇的尖锐挑战。

    作者显然注意到了这一挑战。这也是这部书稿写的内在张力所在。传统视觉艺术的精英文化个性与现时流行的大众文化,视觉文化之间本身就存在着鸿沟,要解决视觉困惑就需要对视觉经验的本身演变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人类以视觉认知世界的最初阶段是对大自然的欣赏,认知自然是一切视觉文化研究的雏形和发端。当艺术家在创造视觉艺术时,首先是经验了面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和个人联想。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说到对艺术作品有良好领悟的希腊人是用τξχυη来表示技艺和艺术的,他解释说这个词并非指技艺也非指艺术,“τξχυη这个词毋宁说是知道的一种方式。知道就是已经看到,而这是在'意'上说的……对希腊思想来说,知道的本质……即存在者之解蔽”。我不大了解古希腊的语言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根据海德格尔的话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即存在于它的表象之中。事物存在着,但如果我们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那它对我们来说就是处于遮蔽状态(并非不存在),当人们感受到它的存在,那一定是通过感觉它的表象来确定它的存在,谓之解蔽。人对事物从遮蔽到解蔽的认知过程的一个主要动作就是“看”。因此在古希腊的τξχυη里,看与知的两重意义是同时存在的,“看”也包括认识。换言之,丰富的视觉经验本身也包含了理解能力。我很喜欢古希腊词τξχυη的含义,它有点像汉语里的“发现”一词,这里“发”为启发、打开,打开事物的外观而使事物的本质被看见,“现”、“见”在古代汉语里相通,不仅意为“被看见”,也意为某物显示自己的存在。因此在“发现”这个词义里,事物被看见与事物本质的存在也是同时并存,即看与知是统一的。

    为什么古代希腊人的视觉与认知能够很自然到达到统一?我想,其实对于事物本质的确是观看者主体的认识结果。在人类初期阶段,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在人们眼中是以完整的形态呈现出来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活体,都那么生气勃勃地存在着。中国古诗有“数息树边身”的描写:诗人休息的仿佛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与树生命气息相通的那个身体,诗人自身反而超脱出来静观这一自然现象。通过“看”而达到了对对象的本质存在的把握。优秀的艺术家总怀有赤子之心,像婴儿一样睁大眼睛去观察各种事物,无疵无暇。他呈现的是事物本来面目和本质存在。所以就传统的视觉艺术创造而言,“看”是艺术家认知世界的极为重要的方式。“看”的艺术家和被“看”的自然对象在艺术创造中是同一的。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市场经济观念的介入,被“看”的对象逐渐由自然属性进入社会属性,再进而变成商品。视觉艺术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品,也不再是艺术家的人文精神的寄托。时代使人发生了异化,就好像儿时的每一样东西都比年长以后的任何东西与我们更接近、更亲切,因为儿时心灵单纯,眼光也就明亮透彻,生命的交流与沟通就能够实现。古代希腊艺术不就是反映了人类的童年时代与物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吗?可在现代社会中,当视觉艺术过渡到视觉文化的时候,凡·高的名画可以被翻印成粗制滥造的画片到处装饰,优秀电影可以盗版成模糊不清的画面大量出售,毫无个性的庸俗模仿建筑物耸立在路边,穿着漂亮的流行歌手在舞台上狂蹦乱跳……被观看者的生命价值到哪里去了?更可悲的是,现代人已经无法再重返人与自然的无间交流的境界,名山名水的自然风景区都被改造成“文化”:到处是假造的寺庙名胜、人为规定的旅游线路、招摇撞骗的购物消费……树已不再是树,石也不再是石,所有的物都成为旅游消费的商品。今天视觉文化的现实图景,物的形体与精神是分离的,制造这种文化产品的动机来自商业的利润,制造者本身的人文精神与理解经验的能力从何而来?这就是当代“视觉困惑”之所在。

    解决“视觉困惑”的问题就不能不强调主体的存在意义。任何时代总有自觉抵制文化沦为纯粹物质意义的人,这是一群关注于人类精神发展的人。他们形成了从古希腊为源头的那种看与知统一的视觉传统。他们既创造了人类最优秀的视觉文化,又总结出人类观看世界的基本法则。我注意到书中介绍两个视觉文化的研究范畴时,作者表示本书所研究的范畴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将人的视觉素养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只有对人类面对视觉文化所采取的各种态度进行完整的梳理,方能有效地讨论作为客体的视觉文化发展的利弊与意义。

    这正是从视觉艺术到视觉文化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问题。同时也规定了这门学科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既如实地呈现出视觉文化对当代社会、审美、教育、艺术、消费、休闲等领域势不可挡的渗透和影响,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并指出读图时代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巨大负面效应,探讨如何以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去影响和改善视觉文化的现状。视觉文化终究是指人与艺术、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既包括了精英传统,也包括了大众文化中的新兴文化和科学技术现象。这是各种文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互相冲突、消长,以及自我变化的动态过程。研究者把握了这一种过程,并加之于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人文修养,用人文精神来解读各类视觉图像,重新调整和刷新人们的视觉经验,不断在实践中解除视觉困惑,便有可能使这门新兴学科从不成熟中慢慢发展和充实起来。
                                2003年12月21日于上海黑水斋

 

《视觉文化概论》后记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 张舒予

    当读书时代来临,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而对人们耳濡目染只时,“观看”,就不在是个简单的行为,而有着耐人寻味的丰富内蕴,我们不能不关注视觉素养这样一个问题。

    视觉素养是指一种“有意味地看”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视觉鉴赏与意义解读”的修养。我们坚信:美,是广泛存在着的;美,对于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能够敏锐地捕捉和充分地享受美,因为“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形式之所以美,必定存在与此形式相关的内涵意义。“美”就是外显与内涵的内在有机统一的体现。眼睛,是人心灵的窗口。虽然儿女的“看”的生理能力是与生具有的,“看懂”的能力却是随着生命成长而逐步发展的。因此,对“美”的“解蔽”,不仅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更需要一颗“敏感”的心灵,需要视觉文化素养的支持。本书正是从视觉素养的范畴来谈视觉文化。

    我们对视觉文化的研究最初是从直觉和职业需要出发的:直觉上我们深深体会到:给人以崇高感和精神激励的视觉文化其外显与内涵的结合必然是合理的、高超的;反之,外显与内涵的结合不合理、不高超的视觉文化只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噪音。职业上我们产生迫切的追求:如何使我们的学生——未来的文化和教育工作者具备视觉文化素养以不辱“灵魂工程师”之使命?

    作者之所以写这本书,主要来自责任感和爱国情两大精神动力:一是对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和新闻传播专业教学的反思,促使我们期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做一点探索,尝试着开设了“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这门新课,做了一定的资料累积与资源开发。二是在国外学习与生活的经历使我们,在这一方面体验西方视觉文化鲜活的同时,也深感西方国家的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还缺乏了解或者说误解与曲解还比较多;另一方面也深感文化对世界进程影响之重要性,而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还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我们想到视觉文化可以突破传播交流中的语言屏障,担当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这种对文化生活和生命意义的激情与感悟,促使我们进行视觉文化研究的努力。

    本书并不奢求建立完整的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我们这支以理科出生为主的写作队伍尽管酷爱文学艺术,却难以担此重任。我们是从教育技术工作者学术角度来谈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素养的。我们的视觉文化研究主要面向具有信息技术、传播理论与视觉艺术基础知识的学习者,为的是使学习者能够将分别习得的视觉艺术能力和信息处理的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并转化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创新意识,为今后有效地应用于教育传播实践,开发出新颖美好、有利于国民素质良好发展的文化信息资源而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书的视觉文化研究着重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和民族文化的横向比较来探析视觉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阐述我们对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播的思考与观念,拓展我国教育技术和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视野。

    全书的基本框架在张舒予的教学讲义《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基础上拓展而成。主要写作分工为:张舒予撰写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章,王珺撰写第三章,汪茜和张洁撰写第四章,仇宏斌和卜新章撰写第五章,刘荃撰写第六章,朱静秋撰写第七章,李勤实撰写第八章,周蓉撰写第九章,最后由张舒予统稿。全书的写作前后历时三年而完成。虽然书稿已经付梓,但我们深知需要深入和改进之处还很多。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研究视觉文化的开端,我们将不懈地努力下去。在写作此书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相关视觉素养训练软件的开发和视觉文化网站的设计与制作,以期将视觉文化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在此忠心感谢我国著名学者、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先生拨冗作序,感谢江苏人民出版社李谌精湛编辑和汤慧丽美编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出色的创意,感谢李艺教授的理解支持,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的有力支持,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关心与鼓励的朋友们。

                                   2003年12月
 
你具备视觉素养吗

             ——《视觉文化概论》简评
李谌

  当读图时代来临,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主流形态而对人们耳濡目染之时,我们不能不关注新的文化现象和国民视觉素养培养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在全球化进程中发展多元文化、积极竞争话语权之时,我们不能不探讨如何向世界有效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样一个时代命题。视觉文化,作为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一个新颖研究领域,正在展示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不同学科学者的探究目光。打开《视觉文化概论》(张舒予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可以欣喜地发现:作者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以区别于一般人文学者的学术视野,对视觉文化进行了独特的探究和阐述。

  从研究的目标、对象与范围来看,作者“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显然,这里的“视觉文化”比艺术工作者研究的“视觉艺术”进了一步,内容范围更加宽广,意义内涵更加深刻。同时,作者从信息技术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将静态艺术样式、动态艺术样式和网络文化样式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又区别于一般文化工作者比较偏重于理论层面的“文化研究”,具有了技术性和实践性,体现出鲜明的信息时代的文化特色。《视觉文化概论》有着明确的读者对象和写作目标:面向青年学生、教育工作者、大众信息传播者、信息技术人才和产品设计者,培养学习者将分别习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与视觉艺术、文化修养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转化成为一种深厚的信息时代文化素养,并有效地应用于教育传播实践,开发新颖美好、有利于国民素质发展和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文化资源。

  美,对于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然而,对“美”的“解蔽”,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这就需要视觉素养的支持。优秀视觉文化的创造既取决于创作者的能力,也取决于接收者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缺少前者,意义的解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后者,由于解读的失败造成意义的屏蔽,再伟大的作品也只能“落寞花无主”。意义的构成同时就是理解主体的自我构成。作品意义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其实也就是读者的思想高度的实现。作者以教育工作者的敏锐目光,显然注意到了视觉素养培养这一读图时代的挑战,因而强调“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将人的视觉素养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这也正是这部著作书写的内在张力所在。

  当代人类的视觉经验与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除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传统的视觉艺术样式,摄影、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更使这种视觉经验无所不在。”由此引发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观看”,不再是个简单的行为,“视觉”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看”和“读”,而是特指解读某种具象性的对象。视觉素养正是这种“有意味的看”的能力,是体现观看者主体性和自觉性的“视觉鉴赏与意义解读”的修养。书中深入探索文化的表达样式与意义内涵之间的关系:给人以崇高感和精神激励的视觉文化,其外显与内涵的结合必然是合理的、高超的;反之,外显与内涵的结合不合理、不高超的视觉文化只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噪音。“美”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外显与内涵的有机统一。视觉审美常常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使得审美体验过程得以实现的两大元素为:能够激起这种体验的文化资源和能够深刻体验的心理素质。信息时代,视觉素养不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的专利。许多人看似缺乏艺术细胞,却并非与视觉素养无缘,同样具有视觉素养的可塑性。现代社会分工中,除了专业艺术工作者,还有相当多的职业需要具备视觉素养能力进行相关的创作,如教师、大众传媒、各类设计人员(城市建筑设计、服饰产品设计、包装用品设计、广告影视设计、网页设计)等。他们所具备的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风貌和大众的精神状态。视觉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就是要重新调整和刷新人们的视觉经验,不断在实践中解除视觉困惑,以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去影响和改善大众视觉文化的现状。

  视觉文化研究对内关乎国民视觉素养的培养,对外则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播。如何突破文字语言交流的屏障,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这种责任感和爱国情是鞭策作者写这本书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国外访学的经历曾经使作者一方面亲身体验到西方视觉文化的鲜活有力,同时也深感西方国家的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还缺乏真正的了解,或者说误解甚至曲解还很多。文化的多元性对世界进程之影响举足轻重,而悠久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却还远未达到应有的分量。这种对文化生活和生命意义的激情与感悟,促发作者持之以恒地努力深化视觉文化研究。视觉文化具有民族、地域、个性等多元特征,是创造性的综合性文化,是可以世界共享的差异性文化。人类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创造既具有个性和特性,也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优秀文化完全可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诸方面的分歧,成为各国人民共享的精神资源。因此,作者的研究目光更关注于中国的视觉文化特征及其价值。书中,作者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和民族文化的横向比较来探析视觉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着重探讨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环境下的视觉语言价值。认为所指和能指高度统一的视觉文化可以突破不同民族文化传播交流中的语言文字屏障,足以担当起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角色。指出开发和建设视觉文化资源是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与长远策略。探讨发挥视觉符号的特殊审美意义和传播价值,以实现民族文化与视觉艺术、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

  《视觉文化概论》向我们开启了一扇从新的角度来鉴赏与审思视觉文化魅力的窗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