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祛瘀止崩汤(周鸣岐)

 学中医书馆 2014-01-09
3.2祛瘀止崩汤(周鸣岐) [组成] 柴胡10克赤芍12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红花10克桔梗10克牛膝12克香附12克阿胶10克栀子12克丹皮10克黄芩15克甘草8克鲜藕节3块为引 [功效]活血逐瘀,凉血止崩。 [主治]适用於血瘀、气滞、血热型之崩漏,月经失调导致的崩漏等证也可应用此方。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饭前、晚饭后温服。其中阿胶烊化。 [方解] 崩漏即崩中漏下,指在非经期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崩漏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不外乎肝不藏血血热妄行,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肾虚亏损冲任失调等。常见病因有血热、肾虚、脾虚、血瘀等。可突然发作,亦可由月经失调发展而来。 血热:热使冲任迫血妄行,《付青主女科》说:“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女科证论》引王海藏云: “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指出了血热导致崩漏机 理。血热亦有虚热、实热之分。 血瘀: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不慎房事或兼外感、内伤,瘀阻冲任,瘀血不行,新血不得归经,此即《血证论》中所云;“凡系离经之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本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畅顺气血,并升达清阳,以利降浊;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相得益彰;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牛膝善降,黄芩清热,一清一降通利血脉,引血引热下行,以利祛血府瘀热;当归、生地、阿胶养血滋阴,以防理气药泄散,活血药破损而耗伤阴血;丹皮、栀子清热泻火除烦、凉血活血止血;藕节涩平,功专收涩止血、凉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气血兼顾,疏肝行气以利祛瘀,升降同用,升清以利降浊,使瘀浊得逐,不再为患;又攻中有补,祛瘀而不伤正;可使气机升降有常,出入有序,气血流畅,瘀去血止。 崩漏治法,以调节脏腑功能为主,使气血平和,冲任得固,其病自愈。古有“漏轻崩重、漏缓崩急”之说-,治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加减] 本方系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方基础上加减而成。使用时若出血量多加地榆炭、棕榈炭或焦栀、香附炭;出血日久量多者,加黄芪,阿胶加量,出血量多,热象明显者,加重生地、黄芩用量;出血量多,夹有瘀块,小腹痛者,加蒲黄炭、五灵脂、泽兰。随证加减,灵活化裁,应用此方自当显效。 [按语] 本方系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方基础上加减而成。 崩漏治法:首在详探病史,次在分段论治。即先予凉血止血,以塞其流,澄其源;次予补气升阳,以培本固摄;再予滋阴养血益气,使营血复旧。再者在分段治疗中尚须掌握轻重、缓急;漏证为缓,止血之中兼调气血;崩者为急,当以固摄止血为先。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女子则化为血,若内伤脾胃,健运失职,饮食减少,血无以生,则经必不调,故要处处兼 顾扶助胃气。最后还应注意,切忌在经期行房事。《医宗金鉴》提到:“亦有女子天癸即至,逾期不行与男子合,末期思与男子合,与夫经正行时而合,此皆合之非道。亦致不调”,致成本病。 [典型案例] 马某,26岁,1982年5月13日初诊。 患者月经半月一行淋漓不净,量多有块,色鲜红,伴心慌,乏力,饮食欠佳,近6天食后胃脘疼,苔白,二脉弦细。经某大夫诊治处方:党参12克、白术12克、当归12克、茯苓20克、木香10克、地榆炭20克、棕榈炭15克、陈皮12克、白芷12克、公英20克、甘草10克。服4剂后,5月17日复诊,药后胃脘疼愈,心慌减,食欲增,但3天来血量增加,已20天血不止,观其舌红少苔脉弦滑。余辨证属血瘀崩漏。治宜活血化瘀,凉血止崩,服祛瘀止崩汤。患者服2剂后来诊,血已止,食可,仍觉乏力,舌淡,自薄苔,脉弦数。按上方加重生地、黄芩用量至各30克,以清其余热,巩固其效,继服3剂。3剂后又来诊,血未再来,但感乏力,周身酸软。嘱患者服归脾丸,益气健脾摄血以善后而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