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能力与知识的联系问题,英籍匈人波兰尼述得能精当,他把知识分为四大类:事实的知识(knowwhat)即名词、术语、概念;(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即原理、规律。)怎样的知识(knowhow)即技能、技巧,我们平常称之能力。信息的知识(knowhow)即知识库,包括书本、音像、专家学者(知识经济)。他的分析把知识与能力统一起来,也包括会查检知识。这个理论对我们教会知识点很有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中心任务,培养学生能力一、备课落实知识点 以往的备课的误区主要有二:一是不了解学生底数,依赖教参闭门造车;二是脱离大纲和中考要求,追求全而细,造成重复繁琐、负担过重、效果极差的恶果。要重视科学化的原则,首先备课要科学化。语文是以成篇课文为单位的,知识点是螺旋型的结构,不象数理化是线型结构,如果追求全面细致,必然造成大量重复,助长学生厌学情绪。因此必须依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统筹安排。初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现代汉语、写作、修辞、文学、文言诗文、逻辑基础等,我把这些知识分解为100个左右知识点(其中现代汉语27个、写作23个、修辞10个、逻辑基础8个、文学20个、文学20个这是粗分),把这些知识点分布在一、二年级教学中,初三综合提高。如现代汉语知识,小学已涉及一些,高中不再讲了,初中必须完成。可以分为字的形、音、义,合成词及词组的5种结构,单句的句型和句式8种,复句8类等点。本着好懂、管用的原则,结合现代文讲授,结合练习巩固。如故乡第一段是一个承接关系的复句(或曰连动关系的复杂单句)点明了回故乡的时间和背景。第二段写景,可以归纳出词组的各种结构:天气阴晦、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悲凉起来、吹进船仓。其中既然是文言词,萧索是连绵词,通过语言的分析,可以生动的体会到作者由远及近、有声有色有情的写景抒情技巧。写作知识包括记叙的形式、说明的方法、论证的方法,描写人物及状物方法、抒情的形式等,同样在备课中落实,如故乡重点掌握插叙、正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而以插叙为中心。文言文,初中考课内,不需要补充扩展。其中知识点包括字的形音义、异体字、通假字、词汇特征、词的古义、词类的四种活用、句式的古今不同四种、翻译的基本方法、主要虚词的用法区别等。尤其是古代常用实词的确定要统筹安排,如%曹刿论战&重点掌握伐、谋、间、鄙、加、孚、狱、情、乘、克、再的古义。虚词:何、以、所、故,了解其用法的区别。活用的有鼓、福、专。另有两个判断句。落实知识点,首先要统筹安排,这就需要熟悉初中教材、包括文言诗词中的用词和古诗句的特征(如名词句、倒装句等),如脸饷的古义,鸡声茅店月,人进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等名词句,都要提醒学生。其次小学学过的要系统提高,如修辞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叫打比方,在论文中叫喻证或类比。要归出比喻的不同格式及与比拟的区别。第三,备课时,教师要全面理解,教案要突出重点知识点,真正起到教学蓝图的作用。 二、课堂教会知识点 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误区有:一是表演式花腔教学,华而不实;二是把教案搬上多媒体,换汤不换药;三是打着教会自学的幌子,放任自流;四是习惯于五步教学,分析课文细而全。这些现象助长了厌学情绪,也使教学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教会知识点不是照搬教案的安排,而是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凸显知识点。如故乡,记叙的一些常识小学已学过,讲解本文就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课堂读占时太多)让学生朗读重点段(如开头的写景、中间月光下瓜地、闰土肖像、结尾的抒情议论等)让学生总结本文叙述特点、人物描写、突出插叙的异同点:相同的是对闰土、杨二嫂均是正侧结合对比描写,不同的是对闰土是详写,先正写后侧写;对杨二嫂是略写,先正写后侧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我的叔叔于勒的写法,并布置作文运用插叙手法写一个人物。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己串讲(老师不要越俎代庖),重点识记古义词,对重点词要补充初中课文中及现代文有关的词语,如曹刿中的鄙:可扩充为蜀之鄙有二僧,鄙夷、鄙陋等,判断句除本文中二句外,扩充陈胜者,阳城人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等。在此基础启发学生与现代判断句形式比较。现代散文比较复杂,可分成几个小类,如咏物散文(紫藤萝瀑布)、记事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人的(邓稼先、写景的(春&)、议论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因为小类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咏物文一般先咏物(状物),后象征引申,记事文一般先写事后升华出哲理(如走一步)说明与议论更不待言。同一种修辞,如比喻,说明文中叫打比方,议论文中叫喻证或类比。同样是记叙,记叙文中是为了构成情节、场面,而议论文中是论据(不能详写,不强调形象性,点到为止)讲语言与逻辑知识,切忌孤立讲,要结合文章讲,更要结合数理化公理、定理讲,它们都是典型的复杂单句,如此,自然而然就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也有不少人认为初中不需要逻辑知识,这是误解。如科技说明文、议论文中充满了逻辑知识,教师要善于点化,不纠缠术语。诗歌一般只强调背诵,其实学习诗歌是理解修辞、句式的好材料,也是理解描写方式和抒情方式的生动材料,要充分利用。 三、在练习中学会运用知识 当前的练习一是课后习题思想性的多,语文知识的少,二是同步练习贪多求全。因此教师要对它增、删、改、补,以期与讲课一体化。如曹刿后的四个题,一题是课文理解,二题是详略叙述,应在讲课时解决,三题太少应补充(见前),四题是扩充式,太笼统,应向学生介绍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阅读其中第三节战略防御和论持久战中的(八二)部分,其中系统讲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古代八大战例和世界战争史的范例。这样做,既免了学生查阅之劳,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现代文的课后练习更是如此,如故乡四个题,三个都是理解题,只有四题是写作,也与重点知识点不对号。以上说的是统筹,在重点统筹的前提下,也要兼顾。如诗歌除背诵外,兼顾修辞和句式、描写手法等,如范仲淹渔家傲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苏轼江城子(密)中的动作描写,温庭筠望江南的通过人物动作侧面写心情的希望失望绝望,都是神来之笔。不仅增强文学欣赏的品味,也为高中学习奠定了基础。练习形式一、二年级以单项或一主多副为主,初三以综合为主。作文是综合练习的最高表现形式,作文教学应结合单元教学进行,讲了记叙文、小说,练习记叙文为主,讲了议论文,以练议论文为主。为了适应中考,要有计划地训练作文,如命题形式(材料、漫画、话题、半命题填充式、命题)与命题技巧,审材概括中心能力,有了中心话题选择角度能力,选材组材能力,运用体裁能力,语言表达的技巧与运用能力、学习范文、模仿、创新能力等。反复练习培养审材、审题、选择角度的能力,而语言的表达能力贯彻始终。语文能力主要有记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区别能力、悟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等,这些能力是通过悟解知识、反复练习、实践逐渐转化的,没有知识基础,什么能力都谈不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