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味温胆汤

 学中医书馆 2014-01-15
十味温胆汤   . 方剂来源 明,《证治准绳)。 组成与用法 制半夏6克 炒枳实6克 陈皮6克 茯苓4.5克甘草(炙)1.5克 远志3克 酸枣仁3克 五味子3克 熟地3克人参3克. 上药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养心安神,化痰和胃。主治心虚胆怯,心悸不眠,短气恶心,四肢浮肿.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力衰竭,失眠,心悸,眩晕,头痛,癫痫,低血压,消化不良,胃痛,浮肿,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等病症。例如。 (1)冠心病 本方加减,可治疗冠心病引起的胸闷、心悸、心律不齐、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如见血压高、脉弦者,加天麻、钩藤、罗布麻、白蒺藜;心慌心悸者,加柏子仁。 (2)失眠 本方加减,治疗25例。阴虚偏重者,加生地、白芍;痰湿偏重者,去五味子,纳差者,加薏苡仁;火盛者,加丹皮,气郁者,加郁金。结果。服药5一]0剂后,失眠减轻,夜能安珉(《江西中医药》1986 年第2期)。 (3)眩晕 本方加减,治疗50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38例,年龄18-50岁,伴心悸、眠差、乏力、胃脘不适,脑血流图检查有28例出现脑血管扩张、10例痉挛、12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湿邪内盛者,加菖蒲;脾虚失运者,加白扁豆,心烦少寐者,加竹茹;心悸较重者,加朱砂.结果;头晕、心悸消失,眠安,脑血流图及心电图恢复正常者43例;上述症状减轻、脑血流图及心电图轻度改变者7例(《黑龙江中医药} 1990年第2期)。 (4)胃痛 本方加减治疗。胃部嘈杂者,加瓦楞子、海螵蛸、石膏、知母;胃闷胀不适者,加郁金、木香、香附;口干引饮者,加生地、天花粉、石斛,伴口臭便秘者,加生大黄,瓜蒌仁、火麻仁,伴胃部隐痛、按之则舒者,加附子,肉桂。 ” (5)低血压 本方加减,治疗40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17--64岁,血压平均11.1/7.4千帕。阴虚明显者,改熟地为生地;阳虚明显者,改生姜力干姜。结果: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血压平均上升0.5一1.3/o.5-0.8千帕(《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年第4 期)。 .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胆虚痰热不眠,惊悸不安之证。方用半夏、陈皮、茯苓等和胃降逆,燥湿化痰,合以人参、枣仁等安神补心,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心虚胆怯、触事易惊、夜多恶梦、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坐卧不安,为其辨证要点。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医方集解》十味温胆汤,由半夏、枳实、陈皮、茯苓、甘草(炙)、远志、枣仁、熟地、生姜,大枣组成,功效、主治同本方,惟安神收涩功能稍差。 礞石滚痰丸 方剂来源 元.《泰定养生立论》。原书隐射药名,现录自《丹溪心法附余}。又名滚痰丸。 组成与用法 大黄(酒蒸)250克 黄芩250克 煅礞石30克沉香15克 .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作为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降火逐痰散结。主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痰多,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喘息,胸痹,癫狂,瘰疬,臌胀,小儿急惊风;又用于治疗顽固性反胃,癔病昏迷,夜游症,下肢敲动症等病症。例如: (1)喘咳 治疗顽痰重症。患者咳喘数年,经久不愈,夏季频发,面红项紫,喘促痰鸣,不能平卧,痰稠黄难咯,大便数日不解。结果:服药后肠鸣有声,大便数次,咳喘大减,纳增;再以清热化痰、健脾理气之品调理而安。随访20年未见复发(《江西中医药》1984年第2期)。 (2)癫狂 本方改汤剂,加菖蒲、郁金、枳实、远志、法半夏治疗。患者因失恋而精神失常,恶静喜动,烦躁易怒,夜眠不安,面红目赤,口中秽臭,大便3日不解,苔黄腻,舌红赤,脉弦滑数。结果:服药5剂后,大便日行3—4次,夜眠安,神渐醒;继服4剂后,神志全清;以六君子丸合滚痰丸调治1月,痊愈(《江西中医药)1914年第2期)。 (3)眩晕 本方改汤剂,加制南星、天麻、枳实、半夏治疗。患者素体壮实,嗜酒,常发眩晕,如坐舟车,不能站立,时吐痰涎,耳鸣,面红唇干,苔黄腻,舌红,脉弦滑数,大便1周末解。结果;服药1剂,眩晕即减,呕吐止,大便通;再服工周,眩晕渐除;续以六君子汤调理,随访18 年未复发(《江西中医荮》;1984年第2期)。 (4)小儿急惊风 本方加减治疗。患儿突发高热,神昏抽搐,脉滑数,舌红绛,苔黄燥。结果:用丸剂9克研末,水调灌服,1小时后肠鸣便泻,抽搐即停;另煎连翘、薄荷、钩藤、蝉衣、莱菔子等服用,次日晨,热退,神志清(《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第10期)。 (5)昏迷 本方加味,治疗癔病昏迷。患者女性,平素少言,大便时常秘结,于田间劳动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经医院诊断为癔病昏迷。以滚痰丸加制南星、制半夏、菖蒲、玄明粉、木香、牛黄清心丸(2粒)水煎,鼻饲。结果:半小时后,泻下痰沫状物,继而熟睡至次日,神志清醒,再服2剂,3日后痊愈(《新中医》1988年第7期)。 (6)夜游症 本方加味,治疗夜游症。患者白天寡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夜间起床游动,次日问其不知所为。症见上腹饱满,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大有力。以滚痰丸包煎,并入焦山楂、枳实、神曲、莱 菔子、茯苓、厚朴等。结果:服药4剂后,腹胀满瘥,大便畅通,夜游减少,再服3剂后,改丸剂每日20克,2次分服,半月而愈。其后未曾复发(《四川中医》1988年第11期)。 (7)下肢敲动症 本方加石决明、龙胆草、柴胡、车前子、焦山栀,丹皮、赤芍治疗。患者熟睡后下肢敲打床铺,醒后不知所为,体格强壮,面红目赤,便燥溲黄,舌红苔黄,脉滑弦有力。结果:服药5剂后,泻粘液状大便,一日2次,5天内仅敲动1次;原方去龙胆草,再服7剂,未再发,继服滚痰丸52天后告愈(《四川中医>1988年第11期)。 (8)反胃 本方加瓦楞子、竹沥、青竹茹治疗顽固性反胃。患者素有胃痛史,常感胃痛伴泛酸,近刚习生气朝食暮吐,不能控制,大便3日不排,畏食拒饮,苔黄腻,脉沉滑。结果:服药1剂后,泻秽臭粘液便2 次,症状即减轻;酌减原方剂量,再投1剂后,吐止,知饥,又泻粘液便1 次;再加山楂、六曲、炒麦芽、白术、党参、山药等健脾和胃,3剂后,诸症消失,饮食恢复正常(《四川中医》1988年第12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实热顽痰之症。方用礞石逐攻积伏之痰,大黄泻火涤痰,佐以黄芩清上焦火,沉香疏郁滞之气,四药同用,共奏降火逐痰之功,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咳喘痰稠难咯、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弦有力,为其辨证要点。 本方药力猛峻,适用于实热老痰,一般热痰则少应用。且以痰畅为度,切不可太过。老人、体虚者及孕妇慎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