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华(山东省即墨市通济中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不少老师觉得教之无味,学生也学之无趣。那么,该如何创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思品课课堂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小招数,以此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 激情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性,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能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教学质量。导入新课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每节课教材和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如视频导入、案例(或故事)导入、歌曲导入、知识回顾的形式导入等。 如在讲九年级《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时,我先给学生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后,问大家:“听了这首歌曲,你们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我趁机提问:“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之下纷纷作答,顺利地完成了导入和新授之间的过渡。 新闻播报 活跃课堂气氛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科不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既要紧跟国内外形势,又要结合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为了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生活,我一直引领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新闻播报。播报的形式不必拘泥,或简单扼要交待新闻的背景情节,或点评新闻给我们的启示、影响或作用,并运用所学知识适当加以评述,或以新闻为背景材料创新设计题目。 每节课,我会轮流安排一位同学参加,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这样会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人人都是课堂的主人,不会有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引起他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并初步锻炼了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 情感体验导行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取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这样一来,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需要注意的是,选取的案例必须真实,才能做到凭真动人,以真取胜。坚持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触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以“情感-体验-导行”的方式,在感悟中实现理性的飞跃。 提问评价 注入生机活力 在思想品德课中,课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需要学生熟记,检测的手段之一就是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以提问为纽带,来夯实基础,会给品德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提问面要广,且要分出层次,上中下等都要涉及,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切实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而不是“被遗忘的角落”。提问方法要灵活多样,可以是师生问答式、生生互问式、全员参与式、随意抽查式、突然袭击式等。课堂提问有利于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加以督促。 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进行评价或奖励,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互评。不仅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关注学生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多样化、多角度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增强思想品德课吸引力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努力探索,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效果也就会更好。
|
|